脾胃阴虚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04

脾胃阴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阴液亏虚,脾胃失润,以口燥咽干,饥不欲食,或胃院嘈杂,或腹胀隐痛,或干呕呃逆,体瘦,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虚劳、小儿厌食等疾病中。

病因

饮食不节或素体阴虚,或温热病后。

病机

津液不足,脾胃失于濡润,就会造成脾胃的运化能力不足。脾失健运,则吸纳传化失常;胃阴失滋,纳化迟滞,则出现食欲减退等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口燥咽干,饥不欲食,或胃院嘈杂,或腹胀隐痛,或干呕呃逆,体瘦,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常用中药

沙参麦冬、冰糖、细生地、玉竹

常见病

1、虚劳

临床表现为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治宜养阴和胃。方用益胃汤加减。

2、小儿厌食

临床表现为不思进食,食而不化,大便偏稀夹不消化食物,面色少华,形体偏瘦,肢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治宜健脾益气,佐以助运。方用异功散加味。

预防调护

1、饮食定时适量,荤素搭配,少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等不易消化食物,鼓励多食蔬菜及粗粮,勿随便服用补品补药。

2、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又容易招致外邪入侵。故应注意冷暖,避风寒,适寒温,尽量减少伤风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