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阳虚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04

脾胃阳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脾胃阳气虚衰,失于温运,以腹胀食少,脱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虚劳、胃脘痛、腹痛、呃逆、呕吐、反胃、泄泻、痢疾、便血、水肿、饮证等疾病中。西医学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程中可见本证。

病因

多因过食生冷,或投药过寒,以及久病失养,或肾阳不足,脾失温煦所致。

临床表现

脘腹冷痛,泛吐清水或痰涎,纳少,肠鸣腹痛,下利清谷或四肢清冷,倦怠,面色萎黄,头晕,唇淡,舌质胖嫩,苔白或滑,脉虚弱或沉细。

常用中药

厚朴陈皮丁香干姜、白豆蔻砂仁木香等。

针灸疗法

1、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用补法,或艾灸中脘、神阙、足三里,治虚寒胃痛、腹痛。

2、体虚呃逆不止者,灸膈俞、足三里,或指压双侧翳风穴,或膻中穴(两乳之间,胸骨中线上,于第四肋间隙)拔火罐。

3、脾胃虚寒性呕吐宜灸隐白、脾俞。

常见病

1、虚劳

以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腹中冷痛,肠鸣泄泻,舌淡菩白,脉微细为特点。此由脾胃阳虚,水谷不化,精微不布,生化乏源,脏腑经脉失养所致。治以温中健脾,宜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加减。

2、腹痛、胃脘痛

表现为痛势绵绵,喜暖喜按,饥饿或劳累后痛甚,得食或休息后痛减。腹痛以少腹疼痛,大便溏薄为特点;胃脘痛者兼纳谷呆滞,泛吐清水,手足不温之症。此皆由脾胃阳虚虚寒内盛所致。虚则喜按,寒则喜温。治宜甘温补虚,缓急止痛,方选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减。

3、呃逆

表现为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面色苍白,四末不温,由脾胃阳气虚弱,生化乏源,升降失常,胃气上逆所致。治以温补脾胃,和中止呃,以理中汤(《伤寒论》)为主,加丁香、吴萸。

4、呕吐

表现为饮食不节则易呕吐,或劳倦困惫后,作呕吐眩晕,乃脾胃不足,中阳不振,升降失调而成。治宜补中止呕,以六君子汤(《妇人良方》)加枳壳竹茹

5、反胃

表现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之物多未经消化,此属脾胃阳虚,胃中无火。治宜温中健脾,降逆和胃,可用理中汤(《伤寒论》)加减。

6、泄泻

可见肠鸣腹痛,便次增多,完谷不化,甚则腹中冷痛,下利清谷等症。多因脾胃阳虚,阴寒内盛,运行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所致。治宜温中散寒,健脾止泻,方用理中汤(《伤寒论》)加附子、肉桂

7、痢疾

表现为久痢不愈,里急后重,下痢稀薄,带有白冻,腹部隐痛,畏寒肢冷,多因脾胃阳虚,寒湿不化,留滞肠中所致,治以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伤寒论》)加肉桂、附子、苍术、蔻仁。

8、便血

以便血紫暗或黑色,腹痛隐隐,颜面苍白,神疲肢冷为主症,多因脾胃虚寒,中阳不足,脾不统血,气不摄血,血随大便而下所致。治当温中扶阳,益阴止血,黄土汤(《金匮要略》)加减。

9、水肿

可见四肢浮肿,神疲乏力,小溲短少等症,多因中阳不足,脾失健运,气不化水,水湿泛滥所致。治宜温通脾阳,行气利水,方用实脾饮(《济生方》)加减。

10、饮证

表现为胸胁支满,脘腹喜温喜按,胃中有振水声,背部寒冷如掌大,不欲饮水,呕吐清涎,头晕心悸,苔白滑,脉弦细而滑等,皆因脾胃阳虚,体内水液停积,不得输化所致。由于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治宜温脾化饮为主,可用苓桂术甘汤(《伤寒论》)加减。

预防调护

1、起居有常,生活有节,避免风寒暑湿外邪侵袭。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3、饮食方面也应注意调理。脾胃素虚者,饮食不宜过多,同时勿食生冷瓜果等,禁服寒凉药物。若胃中有热者,忌食肥甘厚腻、辛辣香燥、醇酒等物品,禁服温燥药物,戒烟。

转归预后

脾阳不足,尤与肾阳衰微关系密切,脾阳运化功能须得命门之火的温助,谓之火能生土。若命门火衰,下焦寒水上凌,谓之水反侮土。所以,脾胃阳虚证,日久亦可导致脾肾阳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