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脾两虚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05

心脾两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泛指心脾阳气、阴血亏虚,以心悸,神疲,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虚劳、惊悸怔忡、不寐、健忘、眩晕、出血等多种疾病中。西医学的风心病、慢性肠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及各种出血性疾病中多见本证。

病因

多因久病失调,思虑过度;或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生化不足;或因慢性失血,血亏气耗,渐致心脾气血两虚。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头晕,多梦,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或见皮下紫斑,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沥不尽,面色萎黄,舌淡嫩,脉弱。

症情分析

脾虚气弱,运化失职,水谷不化,故食欲不振而食少,腹胀,便溏;脾气亏损,气血生化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脾虚不能摄血,血不归经,则皮下出血而见紫斑,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沥不尽;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质淡嫩,脉弱,均为气血亏虚之征。

常用中药

当归丹参白术阿胶、桂圆肉、紫河车、枣仁、柏子仁黄芪人参白芍白扁豆、炙甘草、大枣等。

针灸疗法

1、针刺

取穴心俞、脾俞、神门、三阴交,其手法不宜过强,多采用补法,留针0-15分钟,轻捻提插2次,

2、艾灸

可选上穴进行艾条灸,每穴灸3-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常见病

1、虚劳

以脏腑虚损的表现为特点。如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食少倦怠,脉细弱,舌质色淡,舌苔薄等。多因饮食不节,饥饱不调,损伤脾胃之气,不能生化精微,生长气血。气血来源不足,内不能和调于五脏六腑,外不能酒陈于营卫经脉。脾气虚衰,化源乏继,心血日亏,病势日深所致。治宜补益心脾,方选归脾汤(《济生方》)。

2、惊悸怔忡

以心悸不安,面色不华,头晕目眩,舌淡红,脉细弱为特点。多由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思虑伤神,不但耗伤心血,又易影响脾胃生化之源,因而气血两亏,不能上奉于心,故见心悸不安,有无所接续之感。治宜健脾益气,补血养心,方选四物汤(《和剂局方》)合天王补心丹(《世医得效方》)。

3、不寐

以多梦易醒,睡眠不安为特点。多由思虑劳倦,伤及心脾,阴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无以生化精微,血虚难复,心神失养,而成不寐。治宜补益心脾,方选归脾汤或养心汤(《证治准绳》)。

4、健忘

以善忘与失眠并见为特点。多由忧思过度,损其心脾,神舍不清所致。治宜养血益气,宁心安神,方选益气安神汤(《杂病源流犀烛》)。

5、眩晕

以眩晕兼见面色白,唇甲不华,神疲纳减,劳则易发为特点。多由劳倦内伤,心脾两虚所致。心虚则血液循环不周,脾虚则生化之源不旺。治宜养血调营,方选人参养荣丸(《和剂局方》)。

6、出血

如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女子崩漏等疾病,以出血量多,血色淡红,心悸短气,面色无华,唇甲色白为特点。多由于心脾虚弱心不主血,脾不统血所致。治宜补心脾,益气摄血,方选归脾汤加减。

预防调护

1、注重饮食富于营养,多食易消化、松软可口的食品,食欲较好后,可适当增加瘦肉、猪肝、豆制品等食品,甘肥粘腻之品宜戒吃,以免损伤牌胃功能,使疾病加重。

2、心脾两虚症见心悸失眠时,在临睡前不宜情绪激动,不要喝浓茶、吸烟等。

3、表现为食少便溏时,除少进肥甘厚味及甜膩之品外,如果水泻量多时,应适当多饮糖盐水,注意腹部的保暖等。

4、表现为出血量多时,嘱病入绝对卧病休息,忌搬动,少说话,使病人情绪安定,有利于治疗。

转归预后

本证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心脾,且多表现为气血两虚。若以气虚为主者,则多偏于脾虚;以血虚为主者,则多偏于心虚。在病机演化过程中,血虚及阴,可出现心脾气阴两虚,除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外,还会出现口干咽痛,午后潮热,面红升火,手足心热等症。亦可因心脾俱虚,气血两亏,造成气虚血脱的垂危表现,可见心动悸,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微细欲绝的症状,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