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气虚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脾胃气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脾胃气虚,中焦失运,以食欲不振,院腹痞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神疲,肢体倦怠,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痿证、消渴、耳鸣、血证、眩晕、头痛等疾病中。

病因

多由于思虑过度,或劳倦内伤,或饮食失节所致。

临床表现

面色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少语懒言,纳呆腹胀,食后不易消化或食后即吐等症状,舌质淡红或胖大边有齿痕,脉虚弱。

常用中药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常见病

1、耳鸣

耳鸣中脾胃气虚证症见耳鸣如蝉躁,久则耳聋,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神疲纳少,大便易泄,苔薄质淡,有齿痕,脉细弱或大而无力。治宜健脾胃益心智,方用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加减。

2、头痛

头痛中脾胃气虚证症见头痛隐隐,呈阵发性,遇劳痛剧,纳呆乏力,苔薄,脉虚弱。治宜益气升清降浊,方用顺气和中汤(《证治准绳》)加减。

3、痿证

痿证中脾胃气虚证症见纳少便溏,腹胀气短,面色不华,渐见下肢痿软无力,甚则肌肉萎废不用,舌苔薄白,脉细。治宜健脾益气养胃,方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4、消渴

消渴中脾胃气虚证症见口渴引饮,能食而大便溏薄,或饮食减少,精神疲惫乏力,舌淡苔白而干,脉细弱无力。治宜健脾益气生津,方用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5、血证

脾胃气虚证中见血证,如吐血、便血、鼻衄、齿衄等,伴有头晕目眩,纳少腹胀,神疲懒言,舌质淡红,苔薄,脉弱细数。治宜益气摄血,方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或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转归预后

本证发展,经治正气恢复,祛邪外出而愈,如治疗不彻底,可转为慢性过程;病邪化热入里出现发黄、结胸等严重变证;严重者损伤正气,可出现虚脱危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