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脾虚生风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小儿脾虚生风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脾阴阳亏虚,导致肝旺而动风,以四肢逆冷,手足微掣,两眼上视,昏睡露睛为主症的证候。常见于腹泻、呕吐、疳病等疾病中。西医学中的中毒性消化不良、重度营养不良及婴儿手足搐搦症的病程中可见本证。

病因

多因误汗、误下、误吐;或久吐久泻或暴泻暴吐;或因大病损伤元气,导致脾阳不振;亦有长期喂养不足而病者。

病机

因久吐久泻、脾土虚败、肝木乘之所致。

临床表现

形瘦神疲,四肢怠惰,面色萎黄,或晦滞无华,昏睡露睛,噤口咬牙,大便稀薄,色带青绿,时有肠鸣,摇头弄舌,手足掣搦,双目上视,舌质淡,舌苔白,脉沉微,指纹淡红。

常用中药

党参白术茯苓蝉蜕钩藤、炒三仙、生甘草全蝎蜈蚣天麻僵蚕

针灸疗法

1、针刺

抽搐时急掐人中、合谷。其后可取上肢穴内关、曲池、合谷。下肢取穴承山、太冲。牙关紧闭不开、取下关、颊车穴

2、艾灸

取大椎、脚俞、命门、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等穴,用艾条温和灸,适用于脾阳虚弱或脾肾阳虚患儿。

3、推拿

运五经、推脾土、揉脾土、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三关、揉涌泉、揉按足三里。

其它疗法

1、抽搐时以鲜地龙1-2条,捣烂如泥,加入蜂蜜或白糖调匀,敷于未闭之囟门处,可缓惊止搐。

2、古方有封髓丹,适用于囟门未闭而发惊风之病儿。

常见病

1、腹泻

可见下利清谷,水泻无度,皮肤干皱,两眼下陷,睡则露睛,甚则手足搐搦等脾阳不升、虚风内动之象。治宜补脾熄风,略佐温肾,方用固真汤(《活幼心书》)加天麻、钩藤。

2、呕吐

多表现为呕吐频作,吐物腥臭,腹泻,肢冷,手足微掣,两眼上翻,脉微细等胃虚不降、脾虚失运之象。宜用六君子汤(《妇人良方》)加丁香、钩藤、天麻补土熄风。

3、疳病

临床可见面色萎黄带青,毛发于枯,形体消瘦,肚大脚细,吐逆中满,泄下酸臭,水谷不化,昏睡露睛,噤口咬牙,摇头弄舌。此则宜健脾消疳为主,略佐平肝息风之品,方选加减肥儿丸(《幼幼集成》)加白芍、僵蚕。

预防调护

1、脾虚动风时,当防止咬伤舌头,可用纱布包压舌板,置于上下齿间。如若痰盛者,应随时吸出痰涎。抽风发作后应让患儿安静休息,使其正气得以恢复。

2、若患儿吐泻未止,应当积极治疗,才能阻止病情发展,有使脾气回复的可能,是治疗脾虚生风的根本。

3、脾虚生风者,脾阳必虚,运化无能,饮食当富有营养又少油腻,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大枣粥、麦片粥、蒸鸡蛋、鲜牛奶等,以养脾气,益胃气。

4、应正确定时定量喂养。发现不适应积极治疗,切忌失治误治。

转归预后

本证若失治或治疗无效,往往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脾虚进一步恶化为脾绝,临床表现为水谷不进、腹泻不止、昏睡、口开手撒、肢软如棉。二是肝木横逆,风动不止,抽搐频作,神志昏迷,常致阳亡、气脱。病情发展至此,不问何种趋向,均属病情危重,预后不良,须倍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