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肝好发于哪部分人群

2020-07-14

急性乙肝好发于哪部分人群:
  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乙型肝炎的病原体,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我国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等。母婴传播是慢性HBV感染母亲怀孕过程中,在围产期、分娩过程中HBV感染新生儿,新生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多数慢性化,成为慢性肝炎。
  成年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多数通过破损皮肤粘膜接触慢性HBV感染者血液,比如刺青、纹眉、穿耳洞等。夫妻或性伴侣之间也会造成乙型肝炎病毒传播。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以后,90%以上的成年人可以把乙肝病毒清除掉,只有不到10%的会转化成慢乙肝。对于90%能清除乙肝病毒的成年人来说,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症状,隐匿发病,部分患者可能会有急性肝炎症状,少数甚至会很严重,可能会出现黄疸,但这种情况治疗预后还可以。



急性乙肝好发于哪部分人群相关阅读


乙肝病毒常会出现哪些变异

别看乙肝病毒的直径才42纳米大小(1纳米为百万分之一毫米),却包含着“五脏六腑”,划分出好几个“区”(部位):前S/S区、前C/C区、P区和X区,真是“病毒虽小,五脏俱全”呀!乙肝病毒的“五脏六腑”都有可能发生变异。它们变异的目的一是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二是发生耐药,对抗药物的抑制作用。

前C区和C区(基本核心启动子)是决定如何“编写”e抗原“程序”的关键部位。当机体免疫系统奋力向病毒发出攻击时,或在强有力的药物抑制下,乙肝病毒就有可能“屈服”,e抗原受到抑制,血清中乙肝五项指标的“大三阳”就转变成了“小三阳”。

但病毒有时并不“甘心”失败,它们为了想出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的,就改变的模样,不去制造e抗原或少产生一点e抗原,使自己看起来还是“小三阳”的样子,照样能产生病毒基因——DNA,成为一种变异病毒。这种变异病毒就是我们常说的前C区/C区启动子变异(简称:前C区变异),也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所说的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这种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没有“大三阳”的感染者那么高,转氨酶也常常在低水平上波动,但它对肝脏的破坏力不减,常常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因此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前S/S区是决定乙肝表面抗原“程序”编写的部位,它也想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丢掉病毒最外层的前S蛋白或S蛋白,生产出没穿“外衣”的变异病毒。这种乙肝病毒在感染者的血清内查不出乙肝表面抗原,但仍有小量病毒DNA复制,抗HBc阳性。这种情况就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所说的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但这种情况是极很少见的,大家不必过分担心。

P区是乙肝病毒DNA聚合酶所在地,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等口服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就是通过抑制P区的DNA聚合酶从而达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目的的。因此,长期使用这些药物治疗后,就会在P区药物作用的部位发生变异,变异后的乙肝病毒就对药物产生了抗药性(耐药)。

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如果经常漏服,或者中断治疗,更容易发生耐药。耐药后治疗就更困难的。要想预防耐药的发生,就要做到:治疗不盲目,服药不间断,检查经常做,医嘱要遵从。

你会看乙肝“两对半”报告吗

乙肝病毒的免疫学标记物一共有3对,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由于核心抗原在血中不易被测到,故还剩“两对半”抗原抗体。“两对半”检查(或称乙肝5项)的意义在于了解体检者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的具体情况。

“两对半”分别是什么?

1、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阳性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但并不能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及传染性强弱。

2、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 是一种中和性抗体,HBsAb阳性通常代表乙肝已康复或对乙肝病毒有抵抗力。接种乙肝疫苗后,若仅此项阳性,应视为乙肝疫苗接种后的正常现象。

3、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为病毒复制的标志。若HBeAg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常预示乙肝有慢性化倾向。

4、乙肝病毒e抗体(HBeAb)阳性为病毒复制停止的标志,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弱,但并非完全没有传染性。

5、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是曾经感染过或正在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其中,核心抗体IgM是新近感染或病毒复制的标志。核心抗体IgG是感染乙肝病毒后都会出现的标志。

医生可以通过“两对半”的不同组合来判断乙肝感染的现状和预后。体检者若发现“两对半”检查报告中有阳性指标,最好能找专科医师咨询。

几种常见结果

1、“大三阳”

通常所说的“大三阳”,就是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为阳性,其他为阴性。一般地说,乙肝“大三阳”表示病毒复制活跃,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常同时伴有乙肝病毒DNA阳性,演变成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需要提醒的是,“大三阳”是反映体内乙肝病毒数量和活跃程度的一个指标,仅反映人体内携带病毒的状况,并不能反映肝功能正常与否,故不能用来判断病情的轻重。

 2、“小三阳”

乙肝“小三阳”是指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为阳性,其他为阴性。“小三阳”代表体内有乙肝病毒复制,通常由“大三阳”转变而来。e抗体(HBeAb)阳性代表人体对E抗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乙肝“小三阳”患者应检查乙肝病毒DNA及肝功能。若HBV-DNA(+)且肝功能异常,说明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若HBV-DNA(-)且肝功能正常,说明病毒复制已不活跃。

 3、“两对半”全阴性

乙肝“两对半”全部阴性,说明机体从未感染过乙肝病毒,对乙肝病毒没有免疫力,是接种乙肝疫苗的指征。成人在接种乙肝疫苗前,一定要先检查乙型肝炎“两对半”,若检查提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均为阴性,且肝功能正常,才能接种。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如何治疗

儿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通常属于免疫耐受期,绝大多数肝功能正常,无明显症状,肝脏组织学损害极小,肝病进展的风险也很低,而且治疗效果差且长期治疗存在耐药的风险,因此大多不主张过早开始治疗。

但是,少数儿童,尤其是有乙肝肝硬化和肝癌家族史者,可能较早地出现肝功能异常,肝病进展,甚至发展成肝硬化。这种情况还是需要及时治疗的。

以往,干扰素、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在儿童中获得了一些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证明其疗效和安全性与成人相似。但不建议1岁以内的婴儿使用干扰素治疗;而拉米夫定长期应用容易耐药。

最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已经批准替诺福韦用于12岁以上的青少年,恩替卡韦用于2岁以上的儿童。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2岁以上需要治疗的儿童慢性乙型肝炎使用恩替卡韦治疗。

12岁以上的青少年体重在35 kg以上者,替诺福韦的用量与成人一样,为每日300 mg。2岁以上的儿童体重在30 kg以上者,恩替卡韦的用量与成人一样,为每天0.5mg。

在国外,恩替卡韦口服液已经上市,10 ml的剂量为0.5 mg。而我国还没有恩替卡韦口服液,只能用成人服用的片剂。

抗乙肝核苷(酸)类药物的耐药率是多少

目前在我国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苷(酸)类药物有5种,分别是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

在这5种抗乙肝核苷(酸)类药物中,拉米夫定的耐药发生率最高,4年的耐药发生率高达67%,5年以后70%以上的患者都发生了耐药。其次是替比夫定,替比夫定治疗2年的耐药发生率与拉米夫定治疗1年的耐药率相差无几,3年后其耐药率紧紧追上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的耐药率算中等,在临床试验中5年的耐药率大约29%。但一些国产仿制品耐药率可能高于原研产品。恩替卡韦的耐药率很低,被医生称为 高耐药屏障的药物 。对于核苷(酸)类药物初治的患者,3年的耐药发生率仅1.7%。

但是,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有交叉耐药性,如果曾经用过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治疗,效果不好或者发生耐药后,再用恩替卡韦则也容易发生耐药,即使每天服用加倍的剂量(每日2片,1mg),4年的耐药率也可达到43%。因此,对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耐药的患者不建议换用恩替卡韦治疗。

替诺福韦的耐药率最低,在国外的临床试验中,5年未检测出耐药的患者。因此与恩替卡韦一样,被称为高耐药屏障的药物。但对阿德福韦耐药的患者,可能会影响替诺福韦的疗效。我国的乙肝患者既往用阿德福韦治疗者较多,对替诺福韦长期治疗的耐药率尚不十分清楚。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耐药除了药物本身因素外,还常常与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相关。每天坚持服药的患者耐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经常漏服药物的患者。今天我看到一位病人,一直服用恩替卡韦治疗。但是她最近因为服药时间长了,对治疗开始放松,常常漏服,结果今天检查的HBV DNA出现反弹。口服的核苷(酸)类药物比干扰素安全,而且疗效显著,但最好选择耐药率低的药物,需要坚持服用,定期检测,不能放松。

新生儿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抗体应该有多高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两种治疗丙型肝炎的药物刚刚上市,为了让一些医生和患者了解这两种药物,一直在写丙型肝炎的治疗。这段时间里,我接到过几封乙肝妈妈的来信,问自己的孩子打了三针乙肝疫苗后,抗体没有>1000 mIU/ml,是不是太低了。说自己在妈妈群里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抗体都>1000 mIU/ml,担心自己宝宝的抗体没有达到1000 mIU/ml,会不会感染乙肝。

我反复回信告诉这些乙肝妈妈,说抗体>100 mIU/ml就算很高的,并非所有孩子打了疫苗后抗体都会>1000 mIU/ml。但这些妈妈们还是不放心。今天,我写完了丙型肝炎的博客,决心把我们医院妇产科乙肝“大三阳”妈妈生育的孩子接种三针乙肝疫苗后抗体高低的情况做个统计,让这些妈妈们看看。

我初步统计了数据库中1517例乙肝“大三阳”或/和高病毒复制(HBV DNA>106 IU/ml)的母亲所生的1528例孩子(11对双胞胎)阻断成功后抗体产生的情况(如图)。完成3针全程乙肝疫苗接种后1个月时检查孩子的抗体,抗体的定量值>10 mIU/ml即表示孩子对乙肝病毒产生了免疫力,抗体的定量值≥100 mIU/ml为正常应答,在10~100 mIU/ml之间为低应答,抗HBs<10 mIU/ml为无应答。从下面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97.3%的孩子都产生了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80.4%的孩子抗体>100 mIU/ml(其中33.8%的孩子抗体>1000 mIU/ml),为正常应答;16.8%的孩子产生了抗体,但定量的值较低,在10~100 mIU/ml之间,为低应答,抗体容易消失;只有2.7%的孩子尽管后来证实阻断成功,但对最初的3针疫苗无应答(没有产生抗体),加强疫苗接种后最终获得抗体。

肝病

相关方剂

肝病复原丹

逐湿化浊,解毒化瘀,活血消肿。

相关资讯

丙型病毒性肝炎怎么检查

丙型病毒性肝炎怎么检查:   如果患者怀疑患丙型病毒性肝炎到门诊就诊,首先检查丙肝抗...

乙型肝炎怎么传染

乙型肝炎怎么传染: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有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等。在...

什么是活动性肝硬化

什么是活动性肝硬化:   肝硬化是我国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者多种病因长...

脂肪肝能治愈吗

脂肪肝能治愈吗:   脂肪肝,也算得上是当今一种“时髦”病,全球每100个成年人中就...

酒精性肝病怎么检查

酒精性肝病怎么检查:   酒精性肝病检查项目包括实验室项目、影像学检查及肝穿刺病理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