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潜伏期多久

2020-07-14

乙肝潜伏期多久:
  乙肝潜伏期多久?感染乙肝后2-8周左右就可以检测出来,不过乙肝的潜伏期较长,大约为70-80天。而为了准确确定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就需要及时去做乙肝病毒学检查、肝功能检查以及血液检查等,还可根据情况选择做甲胎蛋白检查和胃镜。乙肝病毒具有较强传染性,可以通过血液、母婴等多种方式传播。而一旦感染上乙肝病毒,就会导致肝功能异常,并出现一系列不良症状。不过乙肝发病比较隐匿,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检查确诊。那么感染乙肝多久能查出来呢?
  一、感染乙肝多久能查出来,乙肝有一定的潜伏期,大约是70-80天,换句话说是乙肝病毒侵入机体之后,到出现肝功能损伤及临床症状,需要70-80天的时间。不过一般在感染病毒后2-8周左右,便可以从血清当中检查到乙肝表面抗原,因此在怀疑受到病毒感染后,应该掌握合适时间去做检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二、乙肝怎么检查,1、乙肝病毒学检查,确诊乙肝首先需要做乙肝病毒学检查,包括乙肝两对半以及乙肝病毒DNA等,这样有助于了解病毒复制情况,并确定其传染性大小。2、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对诊断乙肝可起到关键性作用,主要是针对于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酶含量进行测定,同时需要检测胆红素以及白蛋白含量水平。从而有助于综合判断肝细胞损伤情况。3、血液检查,血清学检查和血液常规能够提供诊断乙肝的关键性指标。具体需要做血清HBVDNA检测,以确定乙肝病毒标记物,并对血液中白细胞、血色素以及血小板进行测定,检测是否有血小板降低和单纯血色素降低的情况。



乙肝潜伏期多久相关阅读


拉米夫定副作用

拉米夫定是一种抗病毒的药物,尤其是对治疗乙肝非常有效果,它是核苷类似物,对病毒DNA链的合成和延长有竞争性抑制作用。疗效在好的药物,长期服用的话都会有一些副作用,那么,拉米夫定的副作用都有什么呢?

拉米夫定的副作用
  据报道,服用拉米夫定后,有10%的患者有短暂的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升高,长期服用后,一般是治疗超过6个月以上的患者,可能会出现HV病毒DA聚合酶的变异(常见的称YMDD变异)。
  但研究也认为,该种情况下继续应用拉米夫定仍有临床疗效。拉米夫定在所有研究过的患者人群中耐受性良好。在二期和三期临床试验中,没有因总剂量增加和疗程的延长而出现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增加。
  在临床试验中,由于不良反应而停止拉米夫定治疗的情况罕见。拉米夫定作为一种新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自1991年问世以来,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用于乙型肝炎病毒(HV)和艾滋病(AID)病毒(HI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
  较早的临床安全性研究认为,拉米夫定安全无毒,无“三致(致畸,致癌,致基因突变)”作用,不良反应仅为轻微头痛,一过性嗜睡,恶心,疲乏,肝区不适等,发生率低,患者可较快适应而耐受。但随着临床应用的日趋普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报告频度亦逐年递增。
  目前已发现的不良反应有如下数种:过敏反应,停药反跳及肝功能衰竭,甲沟炎,脂肪代谢紊乱,引起血友病出血,生活护理:以上为近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关于拉米夫定应用的最新不良反应资料,有的虽然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后果常颇为严重,故临床应严加警惕。用药时应恰当遴选与甄别,充分掌握应用指征,不可盲目滥用。

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能否一次使用两针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推荐“剂量应≥100 IU”,而且从理论上讲用200 IU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所产生的保护效果更好一些。但是,我国政府对乙肝妈妈所生宝宝免费提供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都是100 IU。

因此,最近我收到两位乙肝妈妈的来信,问我能不能在出生时同时注射两针100 IU 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达到200 IU的用量?从理论上讲,同时注射两针100 IU 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等于注射了1针200 IU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

但是,我们不仅要考虑到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剂量,还要考虑到药物的规格。200 IU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针剂一般是2 ml一支,而100 IU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针剂有的是1 ml一支,也有的是2 ml一支。如果使用了两支2 ml一支100 IU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小小的注射部位一下子注射了4 ml的液体,肯定会形成较大的注射包块,很难吸收。

另外,两针药物同时注射也会增加注射污染的机会,如果是不同批号的两针药物同时注射也可能增加过敏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因此不建议乙肝妈妈为了宝宝使用200 IU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而同时注射两针100 IU 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

肝功能不正常的乙肝女性应该如何治疗

有大约1/3的乙肝病毒感染女性在育龄期会出现肝功能异常,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这种情况下怀孕是有风险的。因为怀孕期间胎儿的发育需要大量营养,势必加重母亲肝脏的负担,常常导致肝功能恶化和多种妊娠并发症,甚至发展为重症肝炎。

另一方面,在肝功能不正常时怀孕,也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早产和胎死宫内的发生率增加。严重的肝病还会导致产后出血和感染。因此,在肝功能异常时,医生往往建议先治疗,等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再怀孕。那么,肝功能异常的育龄期乙肝女性应该如何治疗呢?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包括保肝降酶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孕前女性轻度或偶发性肝功能异常可以先服用保肝降酶药治疗,如:甘草酸类药物、垂盆草冲剂、护肝片等五味子的中成药等,待肝功能恢复正常后不要马上停药,慢慢减量,逐渐停药。

停药后观察一个月未复发,则可以备孕。如保肝降酶药物治疗无效,或ALT反复升高大于正常值上限2倍,或有明显的肝纤维化表现,则应该和其他乙肝患者一样按照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的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抗病毒治疗。若不治疗,则可能导致肝功能长期异常,逐渐加重肝脏纤维化,增加肝硬化和肝病进展的风险。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亚太地区的乙肝治疗指南均推荐未怀孕的育龄妇女若有治疗适应症,可应用干扰素或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但在治疗期间应采取可靠措施避孕。这是因为干扰素不仅具有较多的副作用,对妊娠有明显影响,而且有抗细胞增殖的作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而核苷(酸)类药物在孕早期乃至整个孕期使用,胎儿在母亲子宫内长期暴露药物的安全性数据尚少,应尽量避免。

但是,干扰素抗病毒疗效有限,只有不到1/3的女性可能使用干扰素治疗成功后停药怀孕,2/3以上的女性有可能因为疗效不佳或干扰素的副作用导致治疗失败。而核苷(酸)类药物需要长期治疗,仅有20%的HBeAg阳性患者经短期治疗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12%达到持续病毒抑制而停药。这就意味着大部分接受治疗的育龄女性有可能需要在治疗期间怀孕。

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性生活应注意什么

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性生活主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采用安全的性生活方式,二是选择适当的生育时机,三是避免过度劳累的性生活。

所谓安全的性生活方式并不是提倡乙肝病毒感染者在性生活时都使用安全套。一是因为正常的夫妻生活传播乙肝的几率很低,而且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二是乙肝感染者是可以生育的,如果使用安全套,怎么能生小孩呢?但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应该避免婚外多个性伙伴及两种危险的性接触方式:肛交和月经期性生活。

肛交一般发生在同性恋中,肛交时常常会导致肛门严重损伤,容易传播乙肝病毒,尤其是肛交的被动者。如果女性是乙肝病毒感染者,月经期阴道血液中含有病毒量较多,如果男性的阴部有损伤,容易被感染;如果男性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女性月经期免疫力下降,子宫内膜有损伤,也容易被感染。

乙肝病毒感染者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应注意避孕:

①无乙肝感染的一方尚未注射乙肝疫苗,或注射疫苗后尚未产生抗体应避免无保护的性生活,防止乙肝病毒的性传播;

②慢性乙肝活动期,肝功能异常时应推迟生育时间,尤其是女性的乙肝病毒感染者,防止肝病加重;

③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应注意避孕,尤其是使用干扰素治疗期间,防止药物对生育产生影响。

乙肝病毒感染者应注意避免过频的性生活。过频的性生活无论对男性或女性都要花费很大的体力,还常常会影响睡眠。过度疲劳很可能导致肝病活动,肝功能异常。因此,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性生活要有节制,保证晚上充足的睡眠,以免诱发肝病活动。

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现肝功能异常后应立即治疗吗

乙肝“大三阳”感染者可以观察一段时间

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在HBV感染自然史中,部分ALT升高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随访过程中随着肝内炎症活动的减轻,可出现自发的HBeAg血清学转换,ALT恢复正常。因此,对于ALT升高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以先观察3~6个月,如未发生自发性的HBeAg血清学转换且ALT持续升高,再考虑开始抗病毒治疗。”

根据乙肝病毒感染的自然史,e抗原阳性的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感染者突然发生ALT升高,通常是免疫清除的发生。对于HBeAg阳性的患者,有些可能会发生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对于发生了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则不需要再抗病毒治疗了。

但是,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率较低,只有大约1.1%~9%。一般来说,年龄较轻,ALT较高(>150 U/L),且HBV DNA和HBeAg动态观察下降较快的患者,预测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对于年龄较轻、HBeAg阳性且没有肝硬化的患者,可以观察一段时间,监测ALT、HBV DNA和HBeAg,看看是否能发生自发的HBeAg血清学转换。

如果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说明感染者已经进入非活动期,大多数预后较好,可不必治疗。但是,年龄>30岁,持续ALT升高,HBV DNA和HBeAg水平没有下降趋势者,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可能性较小,应该尽早给予抗病毒治疗。

根据我的经验,一般观察1~2个月便可以看出。如果在1~2个月内,HBV DNA不下降者,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可能性较小。还有,ALT较低(<150 U/L)的患者,体内免疫清除的力度往往不够,不能有效地抑制病毒,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可能性也较小。

另外,有些乙肝病毒感染者检查的频率不够,1年才检查一次,偶然发现的ALT升高,但实际上肝功能异常早已发生,这类患者大多不可能出现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等待下去往往导致肝脏更严重的损伤和纤维化,应该及时抗病毒治疗。

乙肝“小三阳”感染者发现肝功能异常应及时治疗

对于e抗原阴性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一旦出现肝功能异常,HBV DNA升高,则应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不应该拖延或观察。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属于乙肝病毒感染自然史中的第四期——再活动期。乙肝病毒为了“逃逸”免疫系统的攻击,想出办法“乔装打扮”一番,把免疫系统认识的e抗原去掉,使自己变了样子,成为一种前C区或C区的变异的病毒。

病毒变异后,在感染者的血清中不能检测出e抗原,但病毒还具有复制能力,乙肝病毒DNA阳性,感染者常伴有持续性或间歇性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这类患者一般年龄较大,尽管ALT和HBV DNA水平往往低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ALT会持续波动,自发性缓解的可能很小,而且其肝脏病变常是在经过免疫清除期肝脏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往往更严重,如果不及时治疗,常常会发展成肝硬化,甚至发生肝癌。

因此,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指征更宽,一旦出现ALT升高或符合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适应证则立即开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