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核性抗体阳性是怎么回事

2020-07-14

患者发生了乙肝核性抗体阳性的情况,意味着患者已经感染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有必要趁着病情尚不严重时及早治疗,否则一旦病情得不到控制,就会诱发一些诸如肝硬化、肝腹水等等严重后果的发生,务必要病向浅中医。

我们知道,乙肝这种不良症状是非常麻烦的,不但危害性十分巨大,而且还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务必要趁着病情尚不严重时及早治疗,不然很容易诱发一些诸如肝硬化,乃至是肝癌等等不良症状的发生。那么,乙肝核性抗体阳性是怎么回事?下面了解一下吧!
  患者接受乙肝五项检查的时候,出现了乙肝核性抗体呈现阳性的情况,通常就是患者因为感染了乙肝病毒的缘故,倘若肝功能正常,那么一般无须接受特殊干预治疗;倘若患者的肝功能发生了异常,那么建议及早遵医嘱借助一些具有抗病毒功效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对于乙型肝炎方面的治疗,通常需要分为集中情况,患者受到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后,会发生一些诸如急性乙型肝炎,又或者是慢性乙型肝炎这些不良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倘若乙型肝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导致了病情加重,到了疾病晚期的时候,就有可能会诱发肝硬化的发生,又或者其他一些诸如腹水以及肝昏迷,还有出血等等不良症状的发生。
  我们都知道,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是非常大的,这是一种没有办法治愈的疾病,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没有办法借助药物清除,所以患者往往需要终身需要来控制病毒的发展。
  倘若患者发生了一些诸如腹水以及肝昏迷,还有消道出血等等并发症,这个时候,往往已经是晚期肝硬化,有必要接受对症治疗,还需要减少一些肝纤维化方面的治疗。
  除此以外,建议患者在接受治疗之余,还要注意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不要熬夜,不要过度疲劳,同时还要注意一下必须保持清淡的饮食习惯。



乙肝核性抗体阳性是怎么回事相关阅读


抗乙肝核苷(酸)类药物的耐药率是多少

目前在我国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苷(酸)类药物有5种,分别是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

在这5种抗乙肝核苷(酸)类药物中,拉米夫定的耐药发生率最高,4年的耐药发生率高达67%,5年以后70%以上的患者都发生了耐药。其次是替比夫定,替比夫定治疗2年的耐药发生率与拉米夫定治疗1年的耐药率相差无几,3年后其耐药率紧紧追上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的耐药率算中等,在临床试验中5年的耐药率大约29%。但一些国产仿制品耐药率可能高于原研产品。恩替卡韦的耐药率很低,被医生称为 高耐药屏障的药物 。对于核苷(酸)类药物初治的患者,3年的耐药发生率仅1.7%。

但是,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有交叉耐药性,如果曾经用过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治疗,效果不好或者发生耐药后,再用恩替卡韦则也容易发生耐药,即使每天服用加倍的剂量(每日2片,1mg),4年的耐药率也可达到43%。因此,对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耐药的患者不建议换用恩替卡韦治疗。

替诺福韦的耐药率最低,在国外的临床试验中,5年未检测出耐药的患者。因此与恩替卡韦一样,被称为高耐药屏障的药物。但对阿德福韦耐药的患者,可能会影响替诺福韦的疗效。我国的乙肝患者既往用阿德福韦治疗者较多,对替诺福韦长期治疗的耐药率尚不十分清楚。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耐药除了药物本身因素外,还常常与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相关。每天坚持服药的患者耐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经常漏服药物的患者。今天我看到一位病人,一直服用恩替卡韦治疗。但是她最近因为服药时间长了,对治疗开始放松,常常漏服,结果今天检查的HBV DNA出现反弹。口服的核苷(酸)类药物比干扰素安全,而且疗效显著,但最好选择耐药率低的药物,需要坚持服用,定期检测,不能放松。

鼻出血是乙肝引起的吗

一位乙肝病毒感染者告诉我,他最近经常鼻子出血,在网上查到肝硬化会引起鼻子出血,他非常害怕,担心自己的乙肝是不是加重了,是不是已经发生肝硬化。

肝病确实会引起出血,肝病引起的出血有许多原因。肝脏是制造凝血因子的场所,有6种凝血因子(Ⅰ、Ⅱ、Ⅳ、Ⅴ、Ⅵ和Ⅶ)在肝脏里合成。严重肝病时,凝血因子产生减少,则表现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病人常表现为皮肤出血或淤斑。

慢性肝病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预示着远期预后不良。肝衰竭的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常常下降至40%以下,国际标准化比值常升高至2以上;凝血酶原活动度降至20%以下,国际标准化比值常>3的病人病死率很高。

肝硬化也会引起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脾脏是血小板代谢的场所。衰老的血小板和其他血细胞会被脾脏“吃”掉。但是,如果脾脏太大了,它也会吃掉许多还不应该被吃掉的正常血小板和血细胞,导致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这就是脾功能亢进。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止血和凝血的功能下降,容易导致出血。

硬化的肝脏还会阻止通过肝脏的血流,形成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高压的后果有可能引起胃底、食道或直肠壁的静脉曲张,引起消化道出血、痔疮出血。肝病引起的出血都发生在肝病晚期(如肝功能衰竭和肝硬化)的患者中。有些乙肝病毒感染者一发生鼻子出血或牙龈出血就非常害怕,认为自己已经肝硬化或肝衰竭了。

其实,鼻子出血可由多种鼻腔疾病引起,正常人也会发生;牙龈出血也可能由某些牙病或牙周疾病引起。如果慢性乙肝患者只有鼻子出血或牙龈出血的症状,没有明显的肝损害、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脾大、血小板减少等检查异常,则应考虑其他原因。

曾有一位乙肝病人因鼻子出血而固执地认为自己已经得了肝硬化,反复在肝病科就诊,结果延误了鼻咽癌的诊治。另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也并非肝病特有,可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血液病、维生素K缺乏和应用抗凝血药物之后。

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乙肝患者何时能够停药

核苷(酸)类药物的治疗尽管不一定终生治疗,但也是很漫长的过程。过早停药往往导致疾病复发,前功尽弃。尽管以往大多数指南推荐的停药指征是达到完全的病毒学应答,ALT复常的e抗原阳性患者患者,在e抗原血清学转换持续至少1年的患者可以停药。

但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实,许多e抗原阳性患者即使达到上述标准停药后的复发率也是较高的。e抗原血清学转后,巩固治疗的时间越长,停药后的复发率越低,最好达到HBsAg阴转后再停药。因此,大多数医生建议患者尽可能延长治疗时间。

2015年更新的《亚太地区乙型肝炎临床管理指南》中指出:对于没有肝硬化HBeAg阳性患者,核苷(酸)类药物的最佳疗程是不确定的。HBeAg血清学转换后巩固治疗至少1年可以停药,但最好巩固治疗3年后再停药。

我国2015年版《乙肝指南》明确提出:对于没有肝硬化HBeAg阳性患者,核苷(酸)类药物的总疗程建议至少4年,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治疗至少3年(每隔6个月复查一次)仍保持不变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

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药物的疗程更难确定,停药指征更严格。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没有e抗原血清转换这一显著的有效性指征,疗程更难以确定,停药后复发率高,因此更需长期治疗。

我国2015年版《乙肝指南》建议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停药指征需要达到HBsAg消失且HBV DNA检测不到,再巩固治疗1年半,方可考虑停药。

导致非活动期小三阳肝病再活动的原因有哪些

我们可以把非活动期比喻成为乙肝病毒的“冬眠期”。因为此时的病毒并没有被清除,而是受到免疫功能的抑制暂时缩了头,不敢轻举妄动了。但是它们并不甘心失败,只要遇到时机,就会“东山再起”,再度发动“战争”,进入第四期——“再活动期”。在此期,乙肝病毒发生了一些小小的变化,e抗原可以为阳性或仍为阴性,但病毒却开始复制,肝脏内免疫战争再起,肝功能也随之出现异常。

导致非活动期乙肝小三阳感染者肝病再活动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的监督和清除能力减弱,稍有疏忽,病毒就有可能抬头。所以,乙肝病毒的再活动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

另外,饮酒、药物损伤、紧张与劳累、工作压力、慢性疾病、恶性肿瘤、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抗肿瘤药物等因素都可能降低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导致乙肝病毒乘虚再起。怀孕也是导致免疫系统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非活动期乙肝小三阳的准妈妈在怀孕后体内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准妈妈在孕期会自动降低免疫防护“级别”,来容忍和保护自来父亲体内的基因和抗原物质不受清除。这一现象被称为孕期的“免疫容忍”状态。这种“免疫容忍”状态有可能被乙肝病毒“利用”,趁机开始活动。

另外,在孕期母体的肾上腺激素水平升高,内分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孕期母亲的肝脏负担增加,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乙肝病毒再活动的可乘之机。2015年,我和妇产科的医生曾对我们医院的23例非活动期乙肝小三阳孕妈妈的临床情况进行了分析:95.7%患者从孕早期即发现HBV DNA反弹;随着HBV DNA反弹,68.6%的患者出现ALT异常,但ALT的峰值主要发生在怀孕的中-晚期和产后。23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39.1%)ALT升高到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其中5例在孕期住院治疗,1例在产后住院治疗。

尽管乙肝病毒感染的非活动期乙肝女性怀孕的最佳时期,但仍不可以掉以轻心,在孕期应该注意监测HBV DNA和肝功能,防止肝病再活动。

汗液能传播乙肝吗

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汗液中确实可检测到乙肝病毒。不仅公众担心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汗液是否会传播乙肝,科学家们也在关注这个问题。1980年,日本一所相扑俱乐部里曾发生乙肝疫情。当时的疫情暴发原因并不明确,人们担心有乙肝病毒感染的运动员在大量出汗时,体内的病毒会不会出现在汗液中?

摔跤运动员在比赛时有身体间的密切接触,也可能会受伤,一旦接触了有病毒的汗液,会不会被感染?2007年,土耳其的科学家对70例摔跤运动员的血液和汗液进行了检测,发现其中9例摔跤选手血液内检测到乙肝病毒基因DNA,这9例选手中的8例汗液内也同样检测到乙肝病毒的基因,但水平很低。奇怪的是,这9例运动员血液的乙肝表面抗原均阴性。

这篇文章报道出来后,立即引起很多关注。许多人担心汗液有传播乙肝的风险。2012年,日本的科学家从9例高病毒复制(血清HBV DNA大于10的6次方)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汗液中检测到HBV DNA,但汗液是HBV DNA的水平明显低于血清HBV DNA。因此可以确定,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汗液中是可以检测到乙肝病毒的。

但是,检测到病毒并不等于病毒能够传播。体液中的成分与血液中相关很远,在不利于病毒存活的条件下,病毒会很快死亡,失去感染的能力。例如:在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大便中是可以检测到乙肝病毒的,但乙肝病毒并不能像甲型肝炎那样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有科学家对33例儿童和17例成人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大便进行病毒检测,74%的大便中检测到HBV DNA。

但是,用这些带有病毒的粪便进行动物试验,无论是口服还是静脉注射,动物都没有被感染。因此,研究者认为乙肝病毒感染者大便中的病毒已经失去了感染人体的能力。尽管我没有检索到类似有关汗液的试验,但让我们看看汗液的成分,其中的氯化钠含量很高,约为300毫克/100毫升。这么高的渗透压病毒很难存活。

为了搞清楚摔跤运动员有没有感染乙肝的风险,伊朗运动医学研究中心对420例摔跤运动员进行了有关乙型肝炎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结果发现,摔跤运动员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

研究人员又对乙肝病毒感染的运动员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运动员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因素也与对照组一样,主要是危险性行为、共用剔须刀、手术及外科治疗。说明摔跤运动员感染乙肝病毒与他们的职业、出汗及身体接触无明显相关性。

总结上述内容,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汗液中可以检测到乙肝病毒的基因,但水平很低,有没有传染性不明,但即使有一些传染性,皮肤上没有新鲜破损的伤口也不会发生感染。

还要补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是可以抵御乙肝病毒的,而且乙肝也是一种可以用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容易接触到汗液的运动员或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亲属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来预防,不必为接触到一点汗液而如此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