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区别

2020-07-14

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区别很大。首先,它们的性质不一样,前者是抗体,后者是抗原;其次,它们的行为不一样,前者是被动免疫行为,后者是主动免疫行为。在获得保护时间方面,乙肝免疫球蛋白会快速一些。

现实生活之中,我们都知道,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疾病,所诱发的诸如肝硬化,又或者是肝癌等等疾病危害性十分巨大的,务必要及早预防。那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区别是什么?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首先,乙肝疫苗属于一种抗原,而乙肝免疫球蛋白属于一种抗体;其次,接种乙肝疫苗是一种主动免疫行为,而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一种被动免疫行为;倘若没有表面抗体,那么这种人群是需要接受乙肝疫苗接种的,从而能够让患者获得保护性抗体,继而可以有效避免受到乙肝病毒这种病毒感染,而那些正常没有抗体的人群,倘若接触那些患有乙肝病毒人群的血液,往往为了避免发生乙肝病毒感染,这个时候后才需要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借此来进行阻断,保护自己。一般而言,患者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以后出现抗体往往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时间越早,那么效果就会越好。
  乙肝疫苗这种疫苗的主要功效,往往就是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的。患者注射了乙肝疫苗以后,就能够刺激自己的免疫系统出现一些保护性抗体,从而可以促使存在自己的体液之中的抗体可以有效抵御乙肝病毒的侵害,继而导致患者的肝脏不会受到损害。
  乙肝免疫球蛋白,这种情况通常是借助那些接受了乙肝疫苗注射献血员进行免疫以后再接受采血,及鞥过低温乙醇进行分离提取,属于一种对于乙肝病毒具有特异的比较高效价的免疫球蛋白。患者倘若接受了注射以后,那么患者的血液表面抗体水平就可以迅速得到增加,只要拥有了足够的剂量,就可以立刻得到保护。



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区别相关阅读


乙肝第二、五项阳性会传染吗

乙肝病毒标志物中的第二项是乙肝表面抗体,可以是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也可以是自然感染过程中清除病毒后所产生的,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以保护机体免于乙肝病毒的感染,即不会再被传染上"乙肝"了。而第五项为核心抗体,是曾经感染乙肝病毒或现症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乙肝阳性说明检查者体内有保护性抗体,本是一种好现象,但应该注意的是,乙肝表面抗体滴度会随时间逐渐减少,乙肝阳性应定期检查抗体滴度,当抗体滴度小于10个国际单位时,计划失去了对乙肝病毒的免疫能力,要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加强针,防止感染乙肝。

乙肝病毒标志物中的第二项是乙肝表面抗体,可以是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也可以是自然感染过程中清除病毒后所产生的,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以保护机体免于乙肝病毒的感染,即不会再被传染上"乙肝"了。而第五项为核心抗体,是曾经感染乙肝病毒或现症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这两个抗体同时阳性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是没有传染性的。见于:第一,急性HBV感染已恢复。成人急性感染HBV后绝大多数人(>95%)会自发地清除病毒,而出现这两个抗体阳性。第二,见于既往乙肝病毒的感染。某些慢性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也可以自发地清除病毒(年自发清除率<5%),也可以出现这种情况。第三,疫苗接种后的表现。在早期应用血源性疫苗时,疫苗接种成功者可出现上述两个抗体阳性,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疫苗替代了血源性疫苗,疫苗接种成功者仅会出现第二项抗体即表面抗体阳性,而不会产生第五项核心抗体。一般认为这三种情况下"二、五项阳性"者是无传染性的。另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慢性HBV感染者出现了S区的突变,表面抗原为阴性,但乙肝病毒依然复制,此时进一步采用最敏感的方法检测HBVDNA,这种情况下的二、五阳性者依然具有传染性。
  因此,一旦发现了乙肝病毒的存在,就要及时的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够尽量减少乙肝对于自身的危害,同时也避免传染他人。

拉米夫定副作用

拉米夫定是一种抗病毒的药物,尤其是对治疗乙肝非常有效果,它是核苷类似物,对病毒DNA链的合成和延长有竞争性抑制作用。疗效在好的药物,长期服用的话都会有一些副作用,那么,拉米夫定的副作用都有什么呢?

拉米夫定的副作用
  据报道,服用拉米夫定后,有10%的患者有短暂的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升高,长期服用后,一般是治疗超过6个月以上的患者,可能会出现HV病毒DA聚合酶的变异(常见的称YMDD变异)。
  但研究也认为,该种情况下继续应用拉米夫定仍有临床疗效。拉米夫定在所有研究过的患者人群中耐受性良好。在二期和三期临床试验中,没有因总剂量增加和疗程的延长而出现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增加。
  在临床试验中,由于不良反应而停止拉米夫定治疗的情况罕见。拉米夫定作为一种新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自1991年问世以来,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用于乙型肝炎病毒(HV)和艾滋病(AID)病毒(HI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
  较早的临床安全性研究认为,拉米夫定安全无毒,无“三致(致畸,致癌,致基因突变)”作用,不良反应仅为轻微头痛,一过性嗜睡,恶心,疲乏,肝区不适等,发生率低,患者可较快适应而耐受。但随着临床应用的日趋普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报告频度亦逐年递增。
  目前已发现的不良反应有如下数种:过敏反应,停药反跳及肝功能衰竭,甲沟炎,脂肪代谢紊乱,引起血友病出血,生活护理:以上为近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关于拉米夫定应用的最新不良反应资料,有的虽然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后果常颇为严重,故临床应严加警惕。用药时应恰当遴选与甄别,充分掌握应用指征,不可盲目滥用。

婚前检查后什么情况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经血传播和性传播。但是,性传播的机会与是否注射过乙肝疫苗、性伙伴多少、机体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如果没有接种乙肝疫苗,夫妻间乙肝病毒感染的机会高达90%;但大多数成年人有免疫功能较强,会把病毒清除,真正因性传播而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情况只占6%。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6%感染者,因为乙肝不仅有可能危害他们的健康,他们还有可能再传染别人。

因此,男女青年在结婚前应该进行婚前检查,检测乙肝五项,发现一方为乙肝病毒感染者,另一方如抗HBs阴性,应先按照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3次(每次10微克或20微克)乙肝疫苗,待体内产生了足够的抗-HBs后再结婚。

婚前接种乙肝疫苗对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妻子尤为重要。因为女性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仅能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的性传播,而且在女性怀孕后还能通过胎盘把抗体转移到胎儿体内,为胎儿提供先天性免疫,使孩子一出生就有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可以有效地预防乙肝的父婴传播。

详解乙型肝炎的性传播

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血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由于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方式,新生儿一旦被乙肝病毒感染90%以上会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因此一直被大家所关注。

而乙肝病毒的性传播感染者都是成人,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只有5%左右的人可能转为慢性,而且又可能通过乙肝疫苗预防,因此被忽视。最近,我连续遇到两位女性因性传播感染的急性乙型肝炎,而且都正在怀孕。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精液、宫颈液中都可以检测到乙肝病毒。在性生活时,病毒可能通过性器官的损伤处进入体内,使人感染。但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性传播机会与是否注射过乙肝疫苗、性伙伴多少、机体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在性乱人群中,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较大。意大利的一项14年急性乙型肝炎感染者的调查显示,其中性乱人群占25.1%;温哥华2000-2003年的调查显示,64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性乱人群及男-男同性恋者占14%~21.9%,与HBsAg阳性者性接触而被感染者占9.4%,其中仅1例(1.6%)为与HBsAg阳性的家庭成员性接触而感染。

我国一项调查显示,夫妻双方一方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另一方HBsAg阴性,3年后未接种乙肝疫苗者仅有4.54%的人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HBsAg阳性),而接种了乙肝疫苗的人无1例HBsAg阳性。

我国昆明的一项1598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未接种乙肝疫苗的配偶调查显示,74.41%曾被乙肝病毒感染,但只有5.83%的配偶HBsAg阳性,其余被感染的配偶均为感染后病毒被清除的表现(HBsAg阴性,抗HBs阳性或/和抗HBe及抗HBc阳性)。

尽管这些调查显示,大部分感染者的配偶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自发性清除病毒,不会成为慢性感染者。但其中有20%~27%可能表现为急性乙型肝炎,而且大多发生在新婚1年内,因此是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发生的主要因素。

乙型肝炎性传播的预防主要是加强婚前检查和孕前检查,及时发现男性配偶中乙肝病毒的感染,女性接种疫苗后再怀孕。接种乙肝疫苗后配偶间乙型肝炎的性传播几乎为零,可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的性传播。

乙肝治愈的新概念是什么

许多疾病在医学是上不可能或者是很难完全治愈的,乙型肝炎就是这样一种疾病。因此,医学上就出现了一个词:临床治愈(Clinical cure)。在上个世纪,还没有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时候,对于因乙型肝炎而住院的患者,只要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在出院的病历首页上我们医生就会在“临床治愈”的选项上打个“√”。这例病人就算“临床治愈”了,不管他体内的病毒是否消失。

现在,随着干扰素及核苷(酸)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乙肝病毒终于可以在药物的抑制下无法猖狂复制,甚至还可能从血液中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定义乙型肝炎的治愈呢?

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定义: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是指“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正常、肝组织学病变轻微或无病变。”这种临床治愈比上个世纪的临床治愈更进了一步,不仅要求肝功能恢复正常,而且还要求持续的HBV DNA检测不到。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专家提出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愈的一些新概念:完全治愈、功能性治愈和部分治愈。

①完全治愈(Complete sterilizing cure或Absolute cure):是指患者在治疗后HBsAg检测不到,HBV DNA清除,包括cccDNA及整合DNA的清除。

但是,就目前现有治疗手段而言,HBV感染完全治愈尚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有研究显示,HBsAg消失10年后,约14%的患者肝脏中仍可检测出cccDNA。因此,可以解释一些HBsAg阴性、抗HBs阴性或阳性、抗HBc阳性的者(既往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者)在使用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发生的乙型肝炎再激活现象。

 ②功能性治愈(Functional cure):是指有限疗程停药后HBsAg消失,伴或不伴HBsAg血清学转换,血清中HBVDNA检测不到。

这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功能性治愈和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定义的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是一致的。研究显示,经干扰素类药物或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获得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的乙肝患者停药后疾病复发的风险低,肝细胞癌发生的风险显著降低。而且,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发生早的患者预后更好。

尽管目前的药物治疗可以达到这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功能性治愈”的比例都没有超过10%,但近几年各国指南都把这种“功能性治愈”作为一种最满意的乙型肝炎治疗目标。经过医生和病人的共同努力,确有一些病人达到了这一目标。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努力研制的一些新药,也是希望帮助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达到这一目标的。

③部分治愈(Partial cure):是指停药后血清HBV DNA持续检测不到,但血清HBsAg仍可检出。

这种“部分治愈”就是属于那些经过治疗后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和持续HBV DNA检测不到几年以上,但HBsAg没有被清除,停药后没有复发的那些患者。这也是抗病毒治疗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