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抽搐,症状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四肢不自主抽动的症状。引起抽搐的病因病机主要有热毒内盛、风阳扰动、风毒窜络、阴血亏损等方面。抽搐常见于脑系疾病、传染病、中毒、头颅内伤、厥病类疾病、子痫、产后痉病、小儿惊风、破伤风、狂犬病等病中。临床若对以抽搐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抽搐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

病因

1、在多种传染病中,由于感染疫疠之气,温热邪毒内炽,闭扰心神,外引筋肉,而致神昏、谵妄、抽搐之症。

2、脑系疾病常见抽搐症状。如头颅内伤,瘀血内阻脑神,络脉失和,或因突受惊恐气机逆乱,神机失常,可发为抽搐;痫病患者,痰浊内聚,遇诱因则痰随气逆、风痰内扰蒙塞心神,神机失常,则昏不知人而伴抽搐;中风患者,因肝阳、痰热迫血,血溢脑络之外,或瘀痰阻塞脑络,神机失用,筋肉挛纵失衡,发为抽搐。

3、各种中毒亦可见抽搐。冬日居透风通气不良之室而烧煤取暖,可致煤气中毒;或肺、肺心病等肺系疾病,肺主呼吸失职,不能吐故纳新,清气不荣于脑,痰浊蒙塞清窍;或因肾系疾病,肾之排尿泌浊功能受损,尿毒上犯清窍;或因鼓胀、肝癌、消渴厥等病,肝脾疏泄运化失职,毒物内积,上攻脑神等,均可致神机紊乱而出现抽搐症状。

4、子痫、产后痉病、小儿惊风、破伤风、狂犬病等,因风痰窜走经络,扰乱神明;或风阳上亢,火毒内炽,痰浊蕴积,闭扰心神;或脏腑虚衰,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抽搐。

病机

正常的四肢运动是在脑神的支配下,通过经络而使筋肉相互协调的收缩与松弛。脑神失用,经气不利,筋肉挛急失纵,则可发生四肢肌肉不自主的抽动,即为抽搐。抽搐之症中医学认为属“内风”范畴,与肝、脑神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病机关键在于神机不用,筋肉失纵。导致抽搐的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针灸疗法

1、体针治疗

人中、素醪、百会等为首选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2、穴位注射疗

地龙注射液,大椎、合谷、曲池穴位注射,每穴0.5-1.0mL。

3、耳针疗法

取神门、皮质下,用强刺激。

4、灯火蘸疗法

灯心草蘸清油点燃,以明火对准印堂、人中、颊车、角孙、神阙/大椎等穴,一触即起,可听到“啪”声,止痉效速。

其它疗法

1、常用中成药

(1)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清气解毒注射液、复方鱼腥草注射液等,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2)紫雪丹、牛黄惊风片(牛黄抱龙丸)、琥珀惊风片(琥珀抱龙丸)、牛黄镇惊丸、止痉散、猴枣散、瓜霜退热灵、安脑丸等,口服。

2、常用止痉中药

羚(山)羊角、全蝎钩藤、地龙、蜈蚣僵蚕乌梢蛇、白附子、南星、蝉蜕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常见病

1、起病突然抽搐,伴高热、头痛、呕吐者,应考虑为春温(瘟)、暑温(瘟)、疫毒痢等传染病,以小儿为多见;另外尚需考虑疽毒内陷、黄耳伤寒、脑痨、脑部寄生虫病等。

2、抽搐与黄疸、脑神症状同时并见,并出现肝功能异常,肝脏大小、质地等变化者为肝病,见于肝热病、肝瘟、鼓胀、肝癌等。

3、小儿急性发病,高热、抽搐者,多为急惊风;小儿体弱,久病而抽搐者,为慢惊风。

4、老年人原有风眩,突然抽搐而并见肢体偏瘫,或伴神昏、呕吐、二便失禁、失语等症者,多为中风,头部CT能鉴别出血中风和缺血中风。脑脊液检查发现血性脑脊液亦有助于出血中风的确诊。任何年龄患心痹日久者,亦可并发缺血中风。

5、幼年或年轻发病,既往可有类似发作史,突然仆倒、意识丧失、两目上视,出现抽搐,口吐涎沫,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醒后如常人,脑电图检査发现异常者,为痫病。

6、因明确精神刺激而出现抽搐,发作易受暗示影响,即使是发作时脑电图无阳性改变者,多为气[郁)厥,以女性多见。

7、消渴患者见抽搐症状,应考虑为消渴厥,血糖、尿酮体检查有助于诊断。

8、抽搐、尿少,伴口中尿味,见于急性或慢性肾病,或因患风眩而致肾功能严重损害者,为肾厥。

9、有明确被狂犬咬伤史,症见抽搐,伴躁动不安、恶闻水声者,多为狂犬病。

10、旧法接生分娩或出生时脐带损伤的新生儿,出现抽搐症状者多为脐风。成人外伤后未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而出现抽搐症状者,需考虑为破伤风。

11、暑季高温环境下发病,见抽搐、高热汗出、烦躁、口渴或呕恶腹痛、头痛者,多属中暑之暑风。

12、妇女妊娠后期出现小腿抽筋,为妊娠下肢抽搐;妊娠末期出现抽搐,血压严重增高者,为子痫;新产后出现抽搐,为产后痉病。

13、一侧面部短暂发作性肌肉抽搐、剧痛,为面风痛;小腿或指、趾发作性筋肉剧痛、僵硬、屈伸不利,为转筋;发作性四肢肌肉僵直、绷急疼痛,为肉痉。

预防调护

患者处于绝对安静环境,卧床休息,禁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