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浊中阻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湿浊中阻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多因湿浊上逆,胃气不降,浊阴凝聚,郁阻中焦所致病证。临床为恶心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或?恶心呕吐,食少或得食即吐,胸闷腹胀,畏寒,口中有尿臭味,尿少或闭等。常见于急性胃炎、尿毒症等疾病中。
病因
多因湿浊上逆,胃气不降,浊阴凝聚,郁阻中焦所致。
临床表现
恶心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或恶心呕吐,食少或得食即吐,胸闷腹胀,畏寒,口中有尿臭味,尿少或闭等。
常用中药
针灸疗法
主穴取足三里、中脘、内关,以泻法和平补平泻为主,并可用灸法。
常见病
1、急性胃炎
症见恶心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脉滑。治宜化湿泄浊,理气止呕,方用三仁汤加减。
2、尿毒症
症见恶心呕吐,食少或得食即吐,胸闷腹胀,畏寒,口中有尿臭味,尿少或闭,大便不爽或下青绿溏便,面色灰暗,面浮肢肿,神倦嗜睡,苦多白腻,舌质淡而胖,豚濡细或弦细。治宜温阳泄浊。
预防调护
1、饮食有节,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碳酸饮品等。
2、呕吐严重者可暂缓进食,待病情缓解后,稍予米汤小量试服,再逐渐加服稀粥、蛋羹等品,循序渐进,以机体能够耐受,无特殊不适为度。
3、另有平素体虚易感外邪者,尤宜调寒温、适劳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