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麻木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半身麻木,症状名。麻木仅见于半侧肢体者为半身麻木。在古代医籍中,半身麻木与四肢麻木均属于痹、中风等病证范畴,金代以后始有麻木症名。半身麻木一症较四肢麻木为重。本症见于风痰阻络证,或痹病、痿病、截瘫、中风先兆等疾病中。
病因
1、中气虚弱
多因劳力过度,饮食不节,或药物攻伐太过,以致中气受损,元气不充,发生麻木。
2、营血亏损
多因失血过多,或房劳、多产损耗营血、阴精,或热病后期阴液受灼,或过服辛温助热之品,使阴血亏损,筋脉失荣,则发生麻木。
3、风寒外袭
由风寒侵袭皮毛,由皮毛入于络脉,络脉闭阻所致。
4、肝风内动
由于肝阳素旺,阳亢生风,风窜经络,经络失荣而发病。多与情志波动有关
5、湿痰阻络
由于脾不化津,津蓄成湿,湿聚为痰,痰伏经络,出现半身麻木。
临床表现
1、中气虚弱
半身麻木,伴有肢软无力,并有心慌,气短,畏风,自汗,脉弱,舌淡,苔薄白等。
2、营血亏损
半身麻木,伴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脉细弱,舌淡嫩,苔薄略干。
3、风寒外袭
半身麻木,伴有头痛身痛,恶风寒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润。
4、肝风内动
半身麻木,伴有不同程度的震颠,并有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脉弦有力,舌质黯红,苔少或薄黄而干。
5、湿痰阻络
半身麻木,伴有沉重感,并有头昏沉,呕恶,心闷不舒,脉弦滑,舌淡黯,苔滑润或白腻。
针灸疗法
主穴取颈、朐腰椎夹脊穴、足三里、三阴交、合谷。肝阳上亢加太冲、期门;心悸、烦闷失眠加内关或神门;便干加支沟或大肠俞;头晕甚则加刺风池或四神聪;气虚血瘀针刺百会、中脘、关元、或取膈俞、肾俞,一般可加灸;血压低可重灸百会、内关,肢冷浮肿加阴陵泉、三阴交重灸;风痰阻络加中脘、阴陵泉、地机,痰多加丰隆,痰稠挟热者加风池、曲池;阴虚动风取肝俞、肾俞、关元、中极,多用补法;肝肾亏虚型配肝俞、肾俞、关元俞、太冲、太溪、三阴交、大杼、阳陵泉;风寒湿痹型配风池、天柱、大椎、大杼、阳陵泉、曲池、外关等。行中、强激手法,血压低可重灸百会、内关;肝俞、肾俞、关元、中极,多用补法。
常见证型
1、中气虚弱
多发生于右侧肢体,伴有微畏风、时汗出、心慌、气短等。治宜补气柔筋,方选神效黄芪汤。
2、营血亏损
多发生于左侧肢体,伴有头晕、目眩、失眠、心悸等。治宜养血柔筋,方选滑氏补肝散。
3、风寒外袭
有感受风寒史,麻木伴有身疼及恶风脉浮等表证。治宜辛温解表、舒筋活络,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蜈蚣、僵虫。
4、肝风内动
多与情志波动有关。麻木伴有不同程度的震颤,及头晕头痛脉弦等。治宜平肝息风、柔筋活络,方选天麻钩藤饮。
5、湿痰阻络
临床常见形体较胖,麻木伴有肢体沉重,脉弦滑,苔白滑或润膩,妇人白带多。本症湿痰为标,脾虚为本,故治宜健脾益气,佐以化痰通络,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
预防调护
加强锻炼,调节饮食,养性怡神,保持气血和畅,是预防中风的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