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频繁发作怎么办
癫痫频繁发作怎么办:
目前来说,主张癫痫诊断一旦成立就应该立即开始治疗,如果癫痫发作比较频繁,更应该及时应用药物将癫痫症状控制下来,在逐步调整剂量直至发作控制或者是最大可耐受剂量。癫痫频繁发作的治疗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患者可能出现剂量相关的一些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嗜睡,疲劳,共济失调等症状。这样的话可能需要调整药物或酌情减少当前剂量。待不良反应消退之后再继续增加剂量达到目标量。进行需要浓度监测的方式来控制频繁发作的癫痫药物剂量是非常科学的,可以减少用药过程中的盲目性。
而如果癫痫发作频繁而出现难治性癫痫情况。则可能需要手术的方式才能达到控制住癫痫发作的目的。癫痫外科手术的方式分为切除性手术,姑息性手术,神经调控手术等。主要是为了减少癫痫发作次数以及发作过程中的严重程度。之后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抗癫痫药物维持巩固治疗。
癫痫频繁发作怎么办相关阅读
引起额叶癫痫的“击剑姿势”的病因是什么
额叶包括初级运动皮质区、运动皮质前区、额前皮质区和边缘及旁边缘皮质区,这些部位如果由于遗传以及一些不明原因而发生异常放电可能引起额叶癫痫,以下为大家介绍哪些疾病都是会引起额叶癫痫的“击剑姿势”的病因:
1、额叶癫痫
起源于额叶的具有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以及继发性全身性发作或这些发作的混合性发作特征的癫痫称额叶癫痫。额叶癫痫占各类部分性癫痫的20%~30%。额叶癫痫的特点为简单部分、复杂部分、继发性全身发作或这些发作的混合发作。发作通常一日数次且常在睡眠时发生。癫痫持续状态是其常见的合并症。
2、癫痫
癫痫即俗称的“羊角风”或“羊癫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由于异常放电的起始部位和传递方式的不同,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表现为发作性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意识及精神障碍。引起癫痫的病因多种多样。癫痫患者经过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约70%的患者其发作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其中50%~60%的患者经2-5年的治疗可以痊愈,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地工作和生活。据中国最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国内癫痫的总体患病率为7.0‰,年发病率为28.8/10万,1年内有发作的活动性癫痫患病率为4.6‰。据此估计中国约有900万左右的癫痫患者,其中500~600万是活动性癫痫患者,同时每年新增加癫痫患者约40万,在中国癫痫已经成为神经科仅次于头痛的第二大常见病。
3、难治性癫痫
难治性癫痫又称之为顽固性癫痫,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定义。通常指无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性疾病或占位性病变,但临床迁延,经2年以上正规抗癫痫治疗,试用主要抗癫痫药单独或合用,达到患者能耐受最大剂量,血药浓度达到有效范围,仍不能控制发作,且影响日常生活,方可确定为难治性癫痫。难治性癫痫约占癫痫病人的20%~30%。
4、癫痫伴发的精神障碍
癫痫患者所伴发的精神障碍可发生在癫痫发作前,发作时和发作后,亦可在发作间歇期内呈现持续性的精神障碍。
5、癫痫持续状态
癫痫持续状态(SE)或称癫痫状态,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不自行停止。长时间癫痫发作,若不及时治疗,可因高热、循环衰竭或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因而癫痫状态是内科常见的急症。各种癫痫发作均可发生持续状态,但临床以强直一阵挛持续状态最常见。全身性发作的癫痫持续状态(SE)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更有脑水肿和颅压增高表现。
额叶癫痫的“击剑姿势”如何诊断
额叶癫痫患者的头部和眼球转向癫痫起源的对侧,致痫灶对侧的上肢外展,肩部外旋,肘部屈曲,其外观好似患者正在注视自己的手。同侧的上下肢强直性外展,上肢远端的动作比下肢远端更明显,这种同侧上肢向癫痫起源侧伸展的临床表现被描述为“击剑姿势”。
1、根据症状进行诊断,额叶癫痫患者发作频繁,常呈簇集性发作,每日数次、数十次,有时甚至多达百次。患者发作起止突然,持续时间很短暂,通常在1分钟以内,平均为30秒。患者大多在夜间发作,其中少数患者仅在夜间发作。发作后症状无或很轻微。发作容易迅速扩散,各种发作形式可迅速继发全身性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发作时意识通常保留。
2、从病史来看,额叶癫痫很少有特发性或遗传性,多为症状性和瘾源性。这也并不是说额叶癫痫就没有遗传性,与其它癫痫类型一样,在诊断额叶癫痫时,要了解双亲,近亲家属中是否有癫痫发作,详细对患者的家庭系统进行详细的调查。
3、一般要从患者病史、脑电图、发作症状综合诊断,诊断额叶癫痫也要结合这些方面来综合考虑。额叶癫痫患者发作次数每日数次,多时可达到数十次甚至多达百余次,通常呈簇集性发作,患者发作很频繁,发作突然,通常在一分钟以内,持续时间很短。
4、从脑电图来看,大部分患者在发作间期脑电图无异常。由于额叶癫痫患者头皮脑电图检查阳性率低,常常会由于诊断不准确,造成误诊的现象。
卒中后癫痫是种什么表现
卒中是什么?
卒中(stroke)是指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的、影像检查(CT或MRI)或尸检发现的、由于梗死或出血所引起的、急性的局灶性的脑、视网膜或脊髓的功能障碍。
卒中后癫痫已被判定是卒中幸存者中一个严重的临床事件。
一项总数为34个纵向的队列研究包括了十万名患者,发现 卒中后癫痫 的发病率为7%。同样在≥65岁的患者中,卒中后癫痫 被发现占了所有新发癫痫的30~49% 。
卒中后癫痫 同时被发现导致了卒中后幸存者差的预后和增高的死亡率。
最新的研究还发现,卒中后癫痫具有很高的复发率。一组研究发现 卒中后癫痫 在360天内有30%的患者再次发生癫痫。进一步的观察性研究发现,接近50%的患者在随后的47个月里经历了再次的癫痫发作。
卒中后癫痫 的复发能导致患者出现更大的焦虑,因而使得恢复和生活质量都出现恶化,从而使得对于此类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变得非常重要。
一级预防
美国心脏协会指南不推荐对卒中幸存者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
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可靠的随机对照研究支持卒中后预防使用抗癫痫药物,以及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和很差的结局相关。报道认为,在自发性的、非动脉瘤性的脑内出血患者中单纯使用丙戊酸,和安慰剂相比并不能预防晚期癫痫发作 。
然而,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试验的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使用了老的抗癫痫药物。近年来的动物实验结果认为左乙拉西坦具有抗癫痫效应。发现左乙拉西坦 能抑制白细胞介素-1b的炎性反应,并减少鼠癫痫模型的海马和梨状皮质反应性的胶质增生,这些均提示此药可能是个潜在的、能预防致痫灶形成的制剂。
另外的临床研究发现,左乙拉西坦和脑内出血后改善的或中立性的预后相关。吡仑帕奈是一个新型的、高选择性的、非竞争性的、突触后的、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 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尽管尚没有临床研究将其作为卒中后癫痫发作的治疗,但是因为它能阻止谷氨酸盐的兴奋性中毒,后者在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
然而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明确是否新一代抗癫痫药物在卒中后癫痫的一级预防中产生作用。他汀类药物被广泛用于卒中的预防。近来,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被发现能减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尤其是在急性阶段 。另外,其它研究也显示,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和减少的癫痫发作盛行以及降低的因为癫痫发作而住院得危险有关。这些发现可能和他汀类药物的抗惊厥的或抗炎效应预防了血脑屏障的损伤有关。尽管和卒中后癫痫没有关联,阿司匹林和雷帕霉素因为都具有抗炎作用,已被报道在动物试验中能够预防致癫痫病灶的形成。这类抗炎药物可能也对卒中后癫痫发作具有预防作用,但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这种可能性。
二级预防
尽管许多医师对卒中后癫痫患者开具了抗癫痫药物来进行二级预防,但是目前尚不能确定最有效的、能预防再次发作的药物。大部分医师同意具有再次的癫痫发作之后的患者需要抗癫痫药物,如同欧洲指南推荐的那样。
2014年,学者在日本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包括189个卒中医院,有84个神经内科,87个神经外科,发现只有33%的医院是在卒中后第一次癫痫之后开始服用抗癫痫药物,而在第二次癫痫发作之后则有88%的医院开始服药治疗癫痫。在维持阶段,预防卒中后癫痫发作的第一选择药物为卡马西平(44%),丙戊酸(30%)和左乙拉西坦(24%)。彼时,采用第二代抗癫痫药物在日本并没有被获批,当然,日本也没有统一的卒中后抗癫痫药物使用标准。
在美国,苯妥英和加巴喷丁是最常开出的抗癫痫药物 ;而在欧洲,卡马西平和加巴喷丁则是最常开具的抗癫痫药物。尽管这些结论的来源缺乏安慰组、没有随机化、且都为回顾性的,但是第二代抗癫痫药物,例如加巴喷丁、左乙拉西坦和拉莫三嗪都可以被认为是有活力的抗癫痫药物治疗选择,主要是因为后者具有低的复发率和较少的副反应。
卒中后癫痫也被分类为部分性和全身性两大类。2013年国际抗癫痫联盟推荐卡马西平、左乙拉西坦、苯妥英、唑尼沙胺为A级的证据,意即它们是有效的、能作为成人卒中后癫痫发作单一治疗方案的药物选择 。
新的钠通道阻滞剂,例如奥卡西平,能导致药物之间的更少的相互影响,且能对卒中后癫痫起到潜在的治疗作用。然而,此类药物能导致精神障碍,可能会加重卒中后的肢体无力。需要前瞻性的、随机的、双盲的研究来评估抗癫痫药物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长期使用电脑可以诱发癫痫
癫痫俗称“羊角风”,不要以为口吐白沫才是“羊角风”,反复出现几秒钟或几分钟讲话停顿、情不自禁手舞足蹈也是一种不典型癫痫。过长时间看电视、打电子游戏、使用电脑和手机,以及交通事故导致脑损伤等,都是癫痫发病有所增多的诱因。
今年“世界癫痫日”的主题是“重塑尊严、回归社会”,这是全球性抗癫痫运动的目标。上午,神经外科癫痫诊疗中心力邀沪上包括瑞金、华山、儿科等多家医院的癫痫治疗专家举行大型癫痫义诊咨询。据神经外科癫痫诊疗中心主任教授说,除了血管病、肿瘤、车祸外伤外,“学生族”和“白领族”过长时间看电视、打电子游戏、使用电脑和手机,如果屏幕质量不好,长时间的闪光刺激或强光刺激可能诱发癫痫。过分劳累、过度紧张、剥夺睡眠等,也可能诱发癫痫。
此外,如果频繁出现几秒钟或几分钟的讲话停顿、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双手不停摸索、开车突然开到人行道上、记忆力下降、性格改变、脾气暴躁等,也是一种不典型癫痫。由于不典型癫痫难发现,往往更易被忽视。如今,不典型癫痫患者越来越多,大约1/5的癫痫患者为不典型癫痫。
目前全世界有超过5千万癫痫患者,我国癫痫患者已超过1千万,平均发病年龄在10岁左右,患病率约为千分之八。专家表示,只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情绪,坚持有规律的工作和生活,避免不良刺激,戒烟戒酒,其中80%可成功治愈。
教授还提醒,“学生族”和“白领族”最好一天看电视、看电脑、玩游戏不超过4小时。在每使用1小时电脑后,最好适当休息。如果出现不典型症状,应及早上医院诊断,若确诊则该及时接受正规治疗。
引起额叶和颞叶癫痫的病因有哪些
所有引起部分性癫痫的病因,均可导致额叶癫痫和颞叶癫痫。目前对颞叶癫痫 的病因研究甚多,除肿瘤、畸型和炎症外,主要的病因为颞叶内侧硬化,多为海马硬化,约占65-70%,病理表现为神经元丧失,胶质增生。
额叶癫痫的病因研究不多,认为主要是出生后头部外伤所致,男性占明显优势,但近半年来发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家族性夜发性额叶癫痫却说明遗传因素的重要性和特异性。
额叶癫痫和颞叶癫痫常发展为难治性癫痫,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临床上常采用手术治疗,而手术效果的好坏,是依靠精确定位和选用合适手术方法。
对于额叶癫痫,行皮质切除术后,发现55%发作得以控制,76%发作明显减少,效果良好,但研究却得到相反的效果,他发现约60-80%病人手术后效果差或无效。前者分析其成功原因:
1、利用皮层下电极对病灶作三维空间作定位,定出界限以作皮质切除。
2、临床及电生理示双侧快速放电,须作皮层下放射冠纤维切除。
3、统一手术标准。
对于颞叶癫痫,报导对215例颞叶癫痫患者实施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后,其中177例随访一年,大部分患者癫痫发作消失,有效率达81%。近期亦有不少报导认为,外科手术最适合于颞叶癫痫。
总之,在部分性癫痫里,临床表现与不同的脑部损害关系是有重叠的。虽然某些临床特点在额叶癫痫和颞叶癫痫的区分上具统计学意义,但非绝对的。没有一个单独、唯一的症状说明它是额叶癫痫还是颞叶癫痫。
即使短暂、频繁的运动发作常见于额叶癫痫,但有些颞叶损害同样会出现短暂、频繁的症状性发作。故目前广泛使用EEG、MRI与SPECT以综合识辨,颅外EEG虽然定位精确度低,但无创伤性,颅内EEG检测率高,但有损伤性,MRI可发现结构异常,但不能作痫性放电定位。
因此,如何从临床上识别额叶癫痫和颞叶癫痫,以及如何给癫痫发作起源定位,是一重要的课题。总之,只要抓住临床特征,综合电生理、神经影像学特点,利用其较多的吻合点则可达到区分额叶癫痫和颞叶癫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