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引起眼病怎么办

2020-07-14

糖尿病引起眼病怎么办:
  一个是糖尿病的白内障,另外就是视网膜的病变,视网膜病变分为几个期,为6个期,简单的分为单纯期,以及增殖期,另外就是还有糖尿病引起的黄斑病变或者是虹膜的病变,还有就是青光眼之类的,这些都是属于糖尿病并发的眼病。
  那么按照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治疗方法,首先我们就是要积极的全身的控制,积极的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以及血液的粘稠度,那么是改善全身的代谢另外就是早期改善视网膜的循环,要避免视网膜病变加重,改善血液粘稠度,可以用一些药物,比如说羟苯黄酸钙,或者是改善一些循环的,比如说阿司匹林等等,这些都是有利于改善眼底循环。另外就是氨基胍可以阻断高血糖引起的高血糖代谢终末产物,这些都是可以治疗的。如果比较严重的可以用光敏治疗,或者局部注射治疗。



糖尿病引起眼病怎么办相关阅读


二甲双胍副作用

二甲双胍对于糖尿病的患者有很大的帮助,有很好的降糖的功效,还能控制体重,降低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而且它的价格还便宜,所以他是一个很好的降糖的药物,这也是他的有点,但是,是药三分毒这个大家都知道,那么二甲双胍副作用是什么呢?

二甲双胍的副作用
  1、盐酸二甲双胍片在临床应用当中个别的会产生副作用,主是包括胃肠道症状,出现腹泻、恶心、呕吐、胃胀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还有可能会引起头晕、头痛,其他比较少见的有可能引起低血糖,肌肉酸痛,指甲异常、皮疹、出汗增多,味觉异常。
  2、另外有可能会引起胸部不适,寒颤、流感的症状、心悸、体重减轻等,二甲双胍可以减少维生素b12吸收、但极少引起贫血,另外要注意,如果说是有肾功能不好有可能会引起乳酸酸中毒这样的副作用,对于盐酸二甲双胍,对于肾脏疾病的话属于禁用、比如严重的心力衰竭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和败血症引起来的肾功能障碍,禁用二甲双胍。
  3、再就是有严重的感染、外伤、外科大手术临床上有低血压缺氧的情况一定要禁用,对二甲双胍过敏属于禁用,大量的饮酒人群也要禁用二甲双胍,接受血管注射碘化造影者可以暂时停用。
  4、对于肥胖超重、尤其是食欲难以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应该选择双胍类药物,利用它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胃肠道反应,影响食欲,很多病人服用以后轻度食欲不振,这对于肥胖的食欲过好的病人来说,正好可以帮助其抑制食欲、控制饮食达到减肥的作用,重的恶心呕吐,症状严重者,可从小剂量开始,餐中或餐后服用。

糖尿病外科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环境因素的改变,糖尿病这一慢性疾病逐渐演变成了流行性慢性疾病。据2013年9月完成的《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与控制现状》大型调查研究报道: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由此推算出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糖尿病患者有1.139亿,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已进入“盛糖时代”。如此高的患病率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由于糖尿病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尚难提出确切的病原学预防,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上采用三级预防的策略。一级预防的目标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在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减少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是其慢性血管并发症,是导致肾衰、新发致盲及非创伤性截肢的首要原因。我国大庆糖尿病研究随访20年结果发现,人群未干预组93%罹患糖尿病,17%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另有12%死于其他疾病。且有44%的人至少经历过一次心肌梗死或脑卒中。该研究还首次在全世界报告了糖尿病预防对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影响。1986至2006年期间,参加大庆研究的568人(平均年龄46.6岁)中有142人(25%)已经死亡,其中约半数(68/142)死于心脑血管疾病。6年强化干预结束后14年间,干预组心血管病死亡比对照组降低34%(10.9% 比16.4%), 全因死亡降低19%(21.5%比26.6%)。鉴于中国大庆糖尿病研究的最新结果。面对我国如此庞大的糖尿病前期人群,理应重视糖尿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尽量推迟或避免患病。大量研究均表明,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对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意义重大。以往的前瞻性研究表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密切相关,当糖化血红蛋白降至7%及以下时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明显降低。2008年新英格兰杂志报道了UKPDS前瞻性研究结束后随访10年的结果,早期严格控制血糖的患者,10年后微血管病变、心肌梗死及全因病死率的相对危险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国内外糖尿病防治指南都明确规定了血糖控制的目标。

目前传统的内科治疗主要以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自我血糖监测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策略,其核心是以控制血糖为主的对症治疗。对于相当数量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很难保持血糖的长期稳定,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治疗需终身维持,长期服药和注射胰岛素价格高昂,且患者依从性差。2006年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状况调查显示接受内科治疗的患者仅有26.8%达到了糖化血红蛋白小于等于6.5%的目标。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对糖尿病的二、三级预防造成了极大的挑战,且糖尿病本身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因此很难阻止各种并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大大降低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源于治疗单纯肥胖症的减重手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肥胖症患者逐年增加,肥胖伴随疾病如高血糖、高血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及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危害人们健康,肥胖症逐渐演变成社会公共健康问题。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外科医师就一直致力于寻找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及易于操作的减重术式。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几种减重术式。同时,教授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肥胖伴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减重手术后,血糖水平明显改善,甚至出院前就不需使用胰岛素,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系统地观察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并于1995年报道了术后长期(1-14年)随访结果,2型糖尿病完全缓解率为82.5%(121/146),糖耐量受损的完全缓解率98.7%(150/152)。1998年又报道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认为减重手术后体重降低不是血糖改善的原因,因为血糖的改善往往先于体重的降低,而多种胃肠道激素的改变及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或许可以解释血糖恢复的原因。

随着科技的发展,减重手术方式也在日新月异。1994年首次报道了5例腹腔镜下胃旁路术,减重外科开始进入微创时代。微创外科的快速发展使手术治疗糖尿病的安全性有了大大提高,为外科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提供了重要基础。2011年全球从事减重外科的医师大约有6705名,全世界共施行了大约340768例减重手术,其中胃旁路术占46.6%,袖状胃切除术占27.8%,可调节胃束带术17.8%: 胆胰分流术占2.2%。尽管微创外科技术的应用使手术安全性较以往已有很大改善,但不同的手术方式都有其特定的不足,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将是临床医师研究的重点方向。

糖尿病患者可以使用5%葡萄糖静滴吗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案例:一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用 5% 葡萄糖注射液 250 ml作为治疗药物的稀释液(输液溶媒)时,同时加入4U胰岛素。

患者问医生:「此时为什么要在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胰岛素?」,回答是为了兑冲葡萄糖。

那么请问这种用药方法对吗?

为什么不选择葡萄糖以外的输液作为溶媒呢?

如果正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此时还需要继续服药吗?

为什么非要用葡萄糖注射液?

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首先了解,临床治疗时是如何选用药物溶媒的。

一般我们会从药物溶解后的稳定性和患者疾病禁忌来考虑。有些药的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用葡萄糖注射液做溶媒,就必须使用葡萄糖注射液。譬如患有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患者,需要控制钠盐的摄入。

而有些治疗药由于只适宜用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医师一般就会选用糖类输液作为溶媒。

譬如葡萄糖输液中加入胰岛素是治疗需要。譬如胰岛素、葡萄糖及氯化钾组成合剂(GIK)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临床称作极化液。可纠正细胞内缺钾,并提供能量,减少缺血心肌中游离的脂肪酸,用于防治心肌梗死时的心律失常。

糖尿病人能否应用葡萄糖注射液?

但是大家需要知道的是,糖尿病患者并非完全不能使用葡萄糖,只是不能过量摄入。

我们可以做一道算术题:成人一顿正常饮食,100 g 大米(按 75% 转化为糖)大概也是75 g葡萄糖左右,而一瓶 250 ml的 5% 葡萄糖注射液,含糖量只有 12.5 g。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也不必过于顾忌葡萄糖注射液的使用,治疗需要使用的还是应该照常使用,只须关注葡萄糖的摄入量和血糖变化即可。

胰岛素如何冲兑葡萄糖?

当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时,在不改变糖尿病患者常规治疗和进食的前提下,临床上一般会采取加用胰岛素兑冲输液使用的葡萄糖。

一般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比例 5:1 左右,常规用法是一瓶 500 ml的 5% 葡萄糖注射液中兑入胰岛素 5 U。

但是,目前提倡个体化用药,所以最好先确定病人目前的血糖水平,不同血糖水平加的胰岛素不一样。

原则上是血糖高的病人滴糖水的时候胰岛素多放一点,血糖低的少放一点。

1. 空腹血糖在13.9mmol/L以下的糖尿病病人是以糖:胰岛素为3:1的比例配,例如:5% GS 250ml+ RI(普通胰岛素)4 单位,500 ml 配 8 单位胰岛素;

2. 如果血糖更高就要相应多用一点了,比例最高可达 2:1;

3. 如果血糖很高就用 NS +胰岛素先把血糖降下来。

但是对从未应用过胰岛素患者来说(包括皮下、静脉),第一瓶葡萄糖(血糖> 13.9 mmol/L可用盐水)内加用胰岛素应该保守。一般 4 g 糖加 1 U胰岛素,一小时测一次血糖,若血糖下降缓慢,可追加胰岛素;若下降迅速,可调低滴速。

胰岛素与其他药物的关系

至于胰岛素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脉输注不提倡与其他药物混合滴注。

由于胰岛素为多肽结构,易受理化因素影响,与许多药物存在配伍禁忌;且输液瓶材质可能会对胰岛素造成吸附作用,进入人体的胰岛素实际用量会减少。

对于糖尿病患者,为了避免葡萄糖的过多摄入,可以选择果糖、木糖醇等非葡萄糖输液作为溶媒。但是,因这类输液存在价格较贵,且与很多药物都有配伍禁忌,不是药品说明书常规推荐溶媒,因此临床目前较少使用。且需要注意的是葡萄糖的代谢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而果糖代谢的产物为乳酸,过量使用有可能引起危及生命的乳酸性酸中毒,因此并不适用于肠外营养中的能量供应。

不同时段血糖自我监测的适合人群

国外大规模糖尿病临床研究显示,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可降低和延缓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国际糖尿病联盟在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明确提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值是:糖化血红蛋白<6.5%,空腹血糖<6.0mmol/L和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

但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人群中,血糖控制达到上述标准的比例很低,即使在城市大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中也只有25%左右。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没有进行科学的血糖自我监测是很多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糖自我监测可以及时全面地掌握病人的血糖控制情况,为指导病人合理饮食、运动及调整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糖化血红蛋白常常被看作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医师评估糖尿病血糖控制好坏的重要手段。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是由全天24小时的血糖决定的,因而一日多次的血糖监测更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糖变化的全貌,一次血糖监测影响因素很多,如果根据一次血糖测定结果调整治疗,往往会出现偏差。

因此,理想的自我血糖监测,应当是每天多时点测定血糖。然而,从经济学和病人依从性方面考虑,这样做并不现实。我们只能通过选择一天中具有特定意义及代表性的若干时点,通过测定其血糖值来反映全天血糖的变化情况。

那么,我们通常选择哪些时点?各个时点的血糖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呢?血糖自我监测的频率如何掌握呢?

血糖监测的时间和频率,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自我检测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当病情稳定或已达到血糖控制目标时可以每周监测1-2天全天五个点或七个点血糖。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测血糖5次,血糖达到控制目标后每日监测血糖2-4次;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每天7个点的血糖为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

有下列情况时应加强监测:

①开始使用胰岛素(尤其带胰岛素泵者)治疗的患者。

② 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③ 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

④ 有低血糖发生的患者。

⑤ 药物更换或调整剂量的患者。

⑥ 怀孕的糖尿病患者。

⑦ 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的糖尿病患者,如:生病、手术、外出、激动等。

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要进行随机血糖监测。例如,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后和饮酒之后容易发生严重低血糖,这个时候检测血糖很有必要。另外,病人在感冒发烧、情绪波动、自我感觉不适时,也需要加测血糖。

有些病是命中注定

命中注定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基因学说。天生基因好的人,即使生活习惯稍微差些,可能对他的健康乃至寿命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家族性基因不良的人,有时候即使再注意养生,也难保不得病甚至是要命的疾病,这是没办法的,还不能和别人比。正所谓“人比人,气死人”。

于某,浙江人,53岁,6年前在北京学习时候与我相识并成为好友。兄弟4人,他排行老三,说父亲和大哥、二哥都是糖尿病,自己非常担心哪一天也戴上糖尿病的帽子,所以,平时各方面都格外的注意,特别是在吃喝方面非常小心,简直早已经把自己当作糖尿病病人看待了。去年在北京相聚,又聊起这个话题,他自嘲说早就戴上帽子了,现在轮到老四着急了。这就是基因在起作用,什么都可以选择,基因无法选择。

有很多疾病怎么得的都不知道,从医学角度也说不清楚。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内科学》中讲到很多疾病的时候,我们同学之间都近乎开玩笑地说,书上第一段可以高度浓缩为“病因不清”,最后一段可以浓缩为“本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愈手段和方法”,这可不全是开玩笑,正是由于很多疾病不知道病因,所以缺乏有效的治愈手段。目前的科学水平,真的做不到任何疾病都可以预防,在养生保健方面,我们要积极努力,当然,如果我们问心无愧了,再发生什么疾病,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也只能既来之,则安之。这方面,也要有“尽人事,听天命”的思想准备。

本章用意在于提醒人们,要针对自己的不足即生活方式上的毛病尽量改正,或者用加法(比如增加运动量),或者用减法(少抽点,少喝点等)。可是,真正到了实际运用的时候,不仅“管住嘴,迈开腿”不是那么容易做到,还有一件更难做到的事情,那就是如何应对“病由心生”。练心修心的方法很多,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种方法,那就是不要只工作,只忙事业忙挣钱,建议人人都要培养情趣爱好,提倡情趣养生法。

糖尿病

相关疾病

糖尿病

相关艾灸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相关拔罐

糖尿病

相关按摩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相关刮痧

糖尿病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相关资讯

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指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所...

如何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如何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因为糖尿病造成的并发症,故而作...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还是比较大的,往往会出现视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糖尿病性视网膜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眼底视网膜血管性疾...

什么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什么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