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乙肝表面抗体弱阳性

2020-07-14

什么是乙肝表面抗体弱阳性:
  什么是乙肝表面抗体弱阳性?乙肝表面抗体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刺激人体后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保护性抗体,HBsAb弱阳性说明机体内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抵抗力不足,仍有感染乙型肝炎的可能。
  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抵抗病毒的物质,乙肝表面抗体正是人体免疫系统针对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所产生的一种抗体,它可与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结合,中和掉乙肝病毒的感染力,发挥抵御乙肝病毒入侵人体的作用。只要人体的免疫功能强大,能产生足够的表面抗体去中和表面抗原,那侵入人体的乙肝病毒就会被完全清除。血清中乙肝表面抗体的滴度越高,对机体的保护力越强。
  单纯乙肝表面抗体呈阳性时表示机体有抵抗力,但若呈弱阳性则有以下情况:正常人群的非特异性反应、注射乙肝疫苗或乙肝免疫球蛋白后及分娩过程中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婴儿体内,这些情况都不能有效的抵抗乙肝病毒,需要继续接种乙肝疫苗,保持抗体的高滴度水平。
  因此,HBsAb是人体免疫系统针对乙肝病毒所产生的保护性抗体,HBsAb弱阳性说明机体免疫力不足,需要注射乙肝疫苗才能有效防止乙肝感染。



什么是乙肝表面抗体弱阳性相关阅读


如何看待乙肝病毒耐药检测

近年来,随着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核苷(酸)类似物已经成为目前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措施。但是这些药物都有一个“通病”,就是疗程漫长,不能轻易停药,停药后易复发,还可能发生病毒变异导致耐药产生。为了检测病人体内病毒的耐药情况,医生们常常要给病人进行病毒耐药的检测。

病毒变异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药物的作用下,患者体内的变异病毒株由少到多,从劣势逐渐占了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体内首先出现HBV DNA的反弹。一般如果连续两次以上检测,HBV DNA水平从治疗后的最低点上升了一个对数级(例如:从1×103拷贝/毫升上升到1×104拷贝/毫升)就应该考虑有可能产生了病毒变异。

但是,耐药病毒的检测并不那么简单。目前大多数医院使用的耐药病毒检测方法被称为“直接PCR测序法”,这种方法的敏感性很差,只有当病毒变异量达到20%以上时才能被检测出来。变异病毒较少的情况下,常常检测不出耐药的病毒。

根据实验室医生的经验,一般病人的HBV DNA反弹到1×104拷贝/ ml以上,这种“直接PCR测序法”检测才有可能检测得到病毒变异的情况;当HBV DNA反弹到1×105拷贝/ ml以上,检测才能准确。因此,病人小王的HBV DNA刚刚反弹到7.18×103拷贝/ml,此时未检测到耐药病毒并不代表他体内的病毒没有发生耐药。

我还碰到一些医生在病人的HBV DNA<500拷贝/ml时为病人进行病毒耐药的检测,这时检测根本不可能检测到耐药病毒,一次耐药检测费用往往在400元左右,这样的检测纯粹是浪费病人的钱和国家的资源。

抗病毒药物治疗期间,达到病毒完全应答(即:HBV DNA下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病毒没有对这种药物产生抗药性,二是这种药物有足够控制病毒复制的强度。阿德福韦的抗病毒作用较弱,治疗一年有至少一半的患者HBV DNA仍可以检测得到。

但这时,由于治疗时间较短,病毒并不一定发生了耐药,而是药物对病毒的抑制强度较弱,还没有完全抑制病毒的复制。也有可能出现了少量的耐药病毒,但耐药的变异病毒量很少,还没有达到可以用“直接PCR测序法”检测出来的水平。

因此,一般在治疗6个月后,如果药物对病毒的抑制效果不好,医生就可以对病人的治疗方案做出调整,不一定非要等到检测出病毒耐药后再调整治疗方案。

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能否一次使用两针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推荐“剂量应≥100 IU”,而且从理论上讲用200 IU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所产生的保护效果更好一些。但是,我国政府对乙肝妈妈所生宝宝免费提供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都是100 IU。

因此,最近我收到两位乙肝妈妈的来信,问我能不能在出生时同时注射两针100 IU 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达到200 IU的用量?从理论上讲,同时注射两针100 IU 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等于注射了1针200 IU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

但是,我们不仅要考虑到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剂量,还要考虑到药物的规格。200 IU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针剂一般是2 ml一支,而100 IU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针剂有的是1 ml一支,也有的是2 ml一支。如果使用了两支2 ml一支100 IU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小小的注射部位一下子注射了4 ml的液体,肯定会形成较大的注射包块,很难吸收。

另外,两针药物同时注射也会增加注射污染的机会,如果是不同批号的两针药物同时注射也可能增加过敏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因此不建议乙肝妈妈为了宝宝使用200 IU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而同时注射两针100 IU 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

治疗乙型肝炎,还会有新药吗

近年来,丙型肝炎的治疗有了重大进展,治疗3~6个月,90%以上的丙肝病毒感染者可获得痊愈。这让乙肝病毒感染者十分眼热。有人盼望:“什么时候能有更新的药物出现,使乙肝病毒感染者完全治愈呢?”有人担心:“现在的抗病毒药大多需要长期服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耐药。如果目前的抗病毒药物都耐药了,会不会无药可治了?还有新药吗?”

科学家们不会忘记全球2.4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人们在努力探索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新药。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酯有潜在的肾损害,已经证实有些患者在遗传学方面对这两种药物特别敏感,容易发生肾损害。

人们将目前上市的替诺福韦酯——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英文缩写:TDF)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改进,成为替诺福韦艾拉酚胺富马酸(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英文缩写:TAF)。虽然这两种药都属于替诺福韦的前体药,“TAF”的治疗剂量仅为“TDF”的1/10,即可达到“TDF”相同的抗病毒疗效,而且大大减少了药物对肾脏毒性。目前,被称为“TAF”的替诺福韦正在我国进行临床试验。

吸取了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经验,科学家们也开始对乙肝病毒复制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研究,试图找到攻克乙肝病毒的方法。有人利用一种核酸聚合物抑制感染乙肝病毒的肝细胞释放乙肝表面抗原,使感染者体内的HBsAg迅速减少,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还有人利用一种被称为“RNA干扰”的新技术,干扰乙肝病毒的cccDNA形成模板,使病毒的转录复制保持“沉默”,从而达到根除cccDNA的目的。

还有人在研究一种可以抑制乙肝病毒核衣壳组装的药物,使病毒DNA复制后无法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目前,这些研究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我们和所有乙肝病毒感染者一样,翘首以待这些药物研究的成功。人类战胜乙肝病毒的那一天已经不再遥远!

乙肝病毒感染者长吃五味子好吗

五味子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肝炎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医生早就观察到五味子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转氨酶的水平,使肝功能恢复正常。因此,许多治疗慢性肝炎的中成药中都含有五味子或五味子中提炼出现的成分,如五脂胶囊、五仁酯等。

就连西药联苯双酯和双环醇也都是受五味子的启发,化学合成的和五味子结构类似的药物。也确有动物实验发现五味子对药物性肝损害有保护使用。但早在1979年,研究人员通过动物试验发现:“五味子对转氨酶无明显的直接灭活作用,未能减少肝细胞对转氨酶的通透性作用,没有明显地加速转氨酶的清除作用”认为五味子很可能只是一种转氨酶的抑制剂,减少的肝细胞中转氨酶的产生。这样看来,五味子只是起到一个降低转氨酶的作用。

服用恩替卡韦治疗,抑制的乙肝病毒的复制,转氨酶自然就会下降到正常。在转氨酶正常的情况下,没有必要长期服用五味子。不要认为中药就没有副作用,我今天对五味子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检索,也检索到一些与五味子相关的副作用。

五味子属于酸性,剂量较大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伴有反酸、烧心不适等症状。而且中医临床治疗中还发现,五味子降酶作用对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单项转氨酶升高者降酶的效果较好。但对湿重于热、湿热并重、兼有淤症、黄疸、以及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体明显持续“三阳”者的降酶效果较差。

后者用药期间虽能降酶,但停药或减量时,常可使转氨酶反跳,其反跳率可达50%以上[9]。最后强调的一点是五味子降低转氨酶的有效的成分存在于果实的核仁内,且为脂溶性成分,整吞五味子效果甚微,而且可能有副作用。

总之,无论中药、西药,都不能乱吃。吃西药要符合适应证,吃中药须辨证施治。乱吃药很可能治不了病反而致病。

乙肝的“父婴传播”已经成为“过去时”

看到网上还有人宣传乙肝的父婴传播,说有乙肝的父亲给孩子喂饭,亲亲孩子都能让孩子感染上乙肝,在此告诉大家:乙肝的“父婴传播”已经成为“过去时”!

乙型肝炎早已有了非常安全有效的疫苗,并且已经纳入我国儿童的计划免疫,所有儿童出生后24小时内都要接种乙肝疫苗,并在出生1个月和6个月完成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新生儿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后,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阳性率(≥10mIU/ml)为16%~40%;接种第2针后,阳性率升高到80%~95%,接种第3针后,98%~100%的孩子都产生了10 mIU/ml以上的抗体量。孩子有了抗体,无论乙肝父亲病毒复制与否,都不会被感染。

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乙肝父亲给孩子喂饭、亲吻孩子不会传播乙肝病毒。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在没有疫苗的时代,确实有乙肝“父婴传播”,乙肝父亲把病毒传播给孩子的主要途径是生活中的微创伤。接种疫苗后,孩子有了抗体,生活中的微创伤也不会传播乙肝病毒了。

大家可以去世界卫生组织的网站看一看,“父婴传播”从来没有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在2012年以前的世界卫生组织网站上,乙肝的传播途径有4条:经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和儿童间密切接触传播。而2012年以后的网站上,儿童间密切接触传播则被删除。

现在,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我国及世界全中国的乙肝管理指南,均建议乙肝妈妈喂奶。乙肝妈妈都可以喂奶了,乙肝爸爸亲吻孩子,给孩子喂饭都不行吗?

精子更不会把乙肝病毒传播给下一代!如果精子给造成乙肝的“父婴传播”,那么,早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时期,胚胎就已经被感染。如果这样,则乙肝父亲的后代必无一幸免。有研究显示,乙肝病毒有高度的嗜肝性,在精子等其他细胞内无法复制、生存,所以,精子造成“父婴传播”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

研究显示,乙肝病毒通过精子携带感染孩子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已经实施乙肝疫苗常规接种的地区。精子不会携带乙肝病毒,但精液则有可能携带病毒。

精液携带病毒只会引起乙肝的性传播,因为精液不会跟随精子与卵子结合。所以,男性有乙肝,女性应当接种乙肝疫苗。女性接种乙肝疫苗并产生抗体后生育,抗体可以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胎儿可因此获得乙肝的先天性免疫,孩子一出生体内就存在乙肝抗体,根本不怕乙肝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