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

2020-07-14

脑卒中偏瘫患者首先需要进行基础护理,主要是保持口腔、皮肤和会阴部位的清洁,同时还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在饮食上主要是以低盐、低脂、高蛋白饮食为主;对于卧床休息的患者,需要每两小时翻身一次,还应该做好呼吸道护理;对于瘫痪肢体可以适当的按摩,这样能够促进血液循环。

脑卒中在临床上被称为中风,这是很严重的脑部疾病,造成该疾病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很多并发症都可能导致患上该疾病,例如血管疾病。此外,如果长期养成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容易患上脑卒中偏瘫,患病后需要积极的接受治疗,同时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好护理工作,那么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有哪些呢?
  1、基础护理
  首先需要进行基础护理,保持口腔清洁,能够预防口腔和肺部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能够预防压疮发生;保持会阴清洁,能够预防尿路感染。除此之外,还应该多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多鼓励其主动配合治疗,这样可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更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2、饮食护理
  如果脑卒中偏瘫患者吞咽功能正常,在饮食上需要以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为主;如果本身就患有糖尿病,还应该注意糖分摄入量。对于轻度吞咽困难的患者要给予半流质糊状饮食;中度或重度吞咽困难的患者需要留置胃管,采取鼻饲的方法。
  3、体位活动护理
  患病后应该根据病情尽早的活动,建议每两小时翻身一次,偏瘫侧肢体要处于功能体位,也就是良肢位的摆放,抬高患肢可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肿胀的现象发生。双下肢尽量不要输液,否则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还应该指导患者和家属进行有计划的肢体功能康复锻炼。
  4、呼吸道护理
  需要协助患者翻身、拍背,还应该鼓励其做有效的咳嗽、咳痰动作。如果患者本身年老体弱、无力咳嗽,或昏迷,建议床边需要备有口咽通气管,也就是负压吸引管装置,这样可以及时吸痰,必要的时候还要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5、瘫痪肢体护理
  对于瘫痪自己要做好护理工作,主要是避免患肢受压,不要对患肢进行冷热敷,否则很容易出现冻伤或烫伤的情况。平时可以适当的按摩患肢,这样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还可以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相关阅读


脑卒中怎样进行筛查

脑卒中怎样进行筛查:
  脑卒中患者的筛查,首先对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尤其是有一些基础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而且患者有不良生活方式,比如说抽烟、喝酒、过度的肥胖,久坐不爱运动;饮食上是以高盐、脂的饮食为主;患者自身服用了一些药物,比如服用一些避孕药物等。
  患者如果已经进行了相关的检查,如果颈动脉有斑块的、下肢有血栓形成的这些患者更要引起重视,都是脑卒中筛查的对象。当患者被初步筛查以后,需要进行头颅CT、头颅核磁以及血管扫描CTA检查等等,如果发现有脑卒中时,必须积极进行相关的治疗。

脑卒中怎么治疗

脑卒中怎么治疗:
  脑卒中治疗根据卒中的类型,治疗方案是不一样的。对于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六个小时以内,要积极的进行溶栓治疗;如果超过六个小时,可以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用尼莫地平等脑保护制剂,以及用依达拉奉等自由基清除剂,同时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疾病。
  出血性卒中如果出血量比较大,构成了手术指征时,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如果没有达到手术指征,可以进行内科保守治疗,用脱水降颅压药物、促进脑细胞恢复的药物,必要时进行康复训练,同时也是要控制好血压、血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如果是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在96小时以内可以及时进行介入治疗,将动脉瘤进行填塞,以免反复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发作时的表现

脑卒中发作时的表现主要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不同的表现。出血性中风,来势快,病情重,甚至会有昏迷,这种病人发作很凶险,24小时之内有可能死亡,最长不超过72小时,但在度过了72小时以后,基本上能够控制;缺血性中风通常表现为患者突然身体不能动但是他没有昏迷,或者进食表情淡漠,但还能够进行应答,这种症状随着缺血性中风时间的延长越来越轻,但是他半边身子不能动。总体临床表现来看,凡是神志昏迷、半身不遂,一般都是出血性中风;凡是神智没有明显异常,有半身瘫痪者,一般都是缺血性中风。

脑卒中治疗期间如何康复锻炼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必须在康复医师等专业人员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脑卒中后,首先要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肢体运动功能、言语及吞咽功能等项目,根据患者障碍的范围及程度制定个体化的康复目标和治疗方案。在脑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时,要静卧休息,防止情绪的激动、防止血管再破裂再出血。必须在稳定1到2周后,慢慢轻轻的做一些被动活动,在出血停止后、血压稳定后才可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

脑卒中恢复期如何康复锻炼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锻炼目的是加强肢体运动功能的协调性,加强身体耐力,加强身体平衡功能的稳定性。双侧肢体的协调性训练:恢复期是身体已经脱离基本的协同运动,出现了分离运动,这时要训练患者的协调功能,训练协调功能的前提是平衡功能已经基本完善,训练协调功能的方法有轮替试验,指指试验等。运动协调性训练:当患者可以走步时,可以开始训练运动的协调性,可以做锻炼协调性的体操,效果也很好。提高运动速度的训练:运动速度主要是提高步行的运动速度,训练原则应由慢到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