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c是什么药

2020-07-14

apc这种药物其实就是阿司匹林,但它指的并不是单一的阿司匹林,而是复方阿司匹林,也叫做复方乙酰水杨酸片。这种药物中除了阿司匹林以外还含有非那西丁和咖啡因,其中p代表非那西丁,C代表咖啡因,A就是阿司匹林。

在医院看病开药的时候,很多医生都会直接写药物的简写或者是英文缩写,这样病人如果想自己买药的话,就会比较困难。在病历单上也常常会出现APC这种药,这种药在临床上非常常用,所以适当了解一下还是很有好处的。那么apc是什么药呢?这种药有什么用?
  一、apc是什么药
  apc其实就是阿司匹林的英文缩写,这种药物一般是指复方阿司匹林,也可以称作复方乙酰水杨酸片。其中a代表的是阿司匹林,P代表的是非那西丁,C代表的是咖啡因。这种药物在临床上较为常用,它的功效较多,而且副作用比较小,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二、apc的功效和作用
  1.缓解发热
  复方阿司匹林最主要的功效就是可以缓解发热症状。所以说如果患有感冒,或者是其他会导致身体体温上升的疾病,一般都是需要服用复方阿司匹林的。服用这种药物还能够防止身体发热伤害神经系统,对身体很有好处。
  2.预防疼痛
  这种药物还有一个主要功效,那就是可以预防疼痛,并且也可以使疼痛消失。它可以预防多种不同类型的疼痛,比如说肌肉疼痛,或者是头部疼痛,甚至连女性的痛经也可以有效治疗。所以如果身体有酸痛的症状,可以适当服用一些apc,这样症状就可以缓解甚至消失。
  3.抗血小板凝聚
  apc还可以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因为这种药物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防止血小板聚集,这样血管就不容易形成堵塞物,血液就可以顺利的流通。当血液能够顺利的循环流通时,心血管疾病基本上就可以有效环节,并且它还可以防止血压过高。但要注意的是,患有脑出血的人是不可以服用阿司匹林的,这类患者服用症状会加剧。



apc是什么药相关阅读


杜冷丁的副作用

杜冷丁又叫做哌替啶,是人工合成的吗啡代用品。是白色无味的结晶状粉末,能够溶解于水中,能制作成注射用针剂,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麻醉药品。杜冷丁多适用于临床医疗上,给病患镇痛、麻醉,过去常用于止住癌症病人的癌性疼痛。那么杜冷丁的副作用是什么呢?

杜冷丁的副作用
  1、过敏
  刚使用杜冷丁时,人可能会产生恶心、呕吐反应,觉得头晕,还伴随着看不清东西、口干舌燥,脸色苍白虚弱。
  2、呼吸困难 杜冷丁成瘾者会因为中枢神经抑制产生药物耐受,短期内如果反复大量使用杜冷丁,会有身体震颤、肌肉痉挛收缩、惊厥。
  一次大剂量使用,人会有口唇发绀,呼叫他也没有反应,一直嗜睡,对外界的光刺激反应迟钝,严重的还会造成呼吸停止。
  3、心动过缓 曾有人在使用杜冷丁40秒到80秒后,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最低的心率降到了一分钟29次,岌岌可危。
  这是因为杜冷丁同时刺激了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迷走神经起到减缓心率的抑制作用,所以才常会出现心率减慢效应。
  为什么杜冷丁会滥用 在阿片类药物滥用情况中,杜冷丁占据第二位。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杜冷丁在从前较容易获取。当时,中国用在癌症疼痛上的治疗药几乎是杜冷丁,各大医院杜冷丁的库存数量都比较大,容易获得。
  因为杜冷丁的发挥作用的时间短,耐受形成快,用量大等特点,一些吸毒者在得不到海洛因或者其他毒品时,就开始转而寻找杜冷丁来替代。但杜冷丁属于国家严格管制的特殊麻醉药品,很难持有,黑市价格高,于是很多吸毒者和毒贩不惜一切手段到医院非法获取药物,使得杜冷丁流失到非法渠道。

化疗后疼痛持续多久

化疗后疼痛持续多久?说到目前临床治疗癌症的方式,就不得不提化疗了,化疗是一种非常有效便捷的治疗方法,对于某些类型的恶性肿瘤,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但与此同时,化疗也会给患者带来很多的毒副作用,比如恶心呕吐、脱发、疼痛等,那么,化疗后疼痛持续多久呢?

一般化疗之后疼痛的持续时间在10天到15天左右,如果疼痛时间持续较久,患者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化疗之后可以适当的按摩身体,能够起到舒缓疼痛的作用,化疗之后疼痛严重的患者应该适当的吃药治疗。

化疗之后不一定出现明显副反应,但通常情况下也无法避免。并且随着化疗疗程增多,副反应会更严重。比如说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疼痛、脱发等。出现具体反应和持续时间因化疗药物和用量不同而不同。化疗期间多喝点水,建议空腹化疗。如果一次化疗时间长,又会出现严重呕吐可以预防性用药等。

化疗药物有致吐性,建议化疗结束一周左右,考虑清淡饮食为主,避免刺激、油腻食物减少恶心,反胃的发生。少量多餐,根据自己的口味,调整食物的色香味。部分化疗药物可能导致口腔炎,需要避免刺激性食物,而且餐后一定要及时漱口。

多吃健康、营养丰富的食物,例如:蛋白质、纤维素和微生素丰富的鱼类、海鲜、蛋类和新鲜的蔬菜水果。频繁少量饮水,进餐前后一小时尽量不要大量饮水,缓慢进食,进餐后适当休息,要避免平卧。避免同时进食冷热食品,可以口含蜜饯,改善恶心。

化疗药物和其代谢产物,多数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多喝水可以促进循环系统内的药物流通。加快泌尿系统排泄,另一方面化疗药物及代谢产物在肾脏和膀胱滞留,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泌尿系统毒性。因此推荐多喝水,但是要少量多次,避免一次过量饮水。

什么是残肢痛

残肢痛是指截肢后肢体残留部分的痛疼。残肢痛常因残肢不良或穿用不合适的假肢引起。

(1)残肢不良:

①残肢承重部位皮肤疤痕,植皮,皮下软组织过少,皮肤与骨骼粘连,穿用假肢时常引起皮肤擦伤。

②残肢的骨末端有骨刺,残肢的骨突起过于明显,在穿用假肢时常引起压痛和皮肤损伤。

③残肢的压痛和皮肤表面过敏,多由于截断的神经末端神经瘤或神经粘连所引起。

(2)假肢装配不合适:多由于残肢接受腔、假肢对线或假肢悬吊功能不好引起。

残肢痛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轻的残肢痛通过患者自己经常拍打,按摩残肢过敏、疼痛的局部可以逐渐消失。严重的残肢痛需要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由于神经瘤引起的残肢痛特点,是用手指在残肢末端软组织中可以摸到个约黄豆大至蚕豆大的小肿块,有的用手指压迫惠处会感到发麻、放射性疼痛。无痛的神经瘤不需要治疗。长期神经瘤痛可引起严重的幻肢痛,因此应当及时手术切除。

严重的残肢痛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由于神经瘤引起的残肢痛特点,是用手指在残肢末端软组织中可以摸到个约黄豆大至蚕豆大的小肿块,有的用手指压迫惠处感到发麻、放射性疼痛。无痛的神经瘤不需要治疗。

应该正确理解止痛药的“无天花板效应”

一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师咨询:有一癌痛住院患者,医生开了8盒盐酸吗啡缓释片(10mg*10片)。药师审方认为超剂量,拒绝调剂。遭到肿瘤科医生训斥:你们都没有参加培训,癌痛用药“无天花板效应”,以患者不痛为标准。继而再签名,让药房发药。问题是这个“无天花板效应”真的没有剂量限制吗?如果患者一天用1000mg/2000mg……都可以吗?

我翻了一下关于癌痛规范治疗的相关培训资料:确实都是提出吗啡类药物用于癌痛治疗没有“封顶”剂量的表述——大量临床实践证实,癌症患者长期使用吗啡止痛而成瘾者罕见。有学者认为疼痛本身就是精神依赖的拮抗剂,所以对精神依赖问题大可不必担心。我认为,针对原来对吗啡类药物普遍存在的所谓“成瘾性”的错误传统观念,使许多癌痛患者因没有使用足够的药物剂量,有效缓解疼痛而言。上述表述是对的。但是,有“矫枉过正”的感觉。

1、盐酸吗啡作为止痛药,确实有“无天花板效应”一说,1998年11月17日国家SFDA发布的《关于癌症病人使用吗啡极量问题的通知》中有“对癌症病人镇痛使用吗啡应“由医师根据病情需要和耐受情况决定剂量”(即不受药典中关于吗啡极量的限制)的表述。因此,药师在审方时,不能以药品常规剂量为标准,如果是患者需要,经医生重签名,超常规剂量还是应该发药。

2、阿片类的用药剂量,在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阿片类镇痛药的“无天花板效应”是相对于非甾体抗炎药“天花板效应”(即:当药物达到一定剂量后,其镇痛效果不会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强,只有药物不良反应的增加。“无天花板效应”则会随着剂量增加镇痛效果会增强,当然不良反应也会随之增强)而言的。因此,所谓“无天花板效应”并不是说药物剂量可以无限大。

3、癌痛治疗“无天花板效应”用药,是针对原来临床普遍存在的所谓吗啡“成瘾性”认识,不敢使用足够药物剂量,使许多患者的疼痛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的现象提出来的。对于任何严重疼痛的患者,无论肿瘤临床分期及预计生存时间长短,只要止痛治疗需要,是可以使用最大耐受剂量的阿片类镇痛药。当然,用药剂量应该在达到最佳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耐受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再回到提出的问题,用于癌痛治疗的吗啡缓释片,根据“无天花板效应”该如何确定其一天使用剂量呢?癌痛治疗,首先要对疼痛进行评估,执行阶梯给药;按时给药;个体化给药。在治疗晚期癌症病人疼痛时,除药物等治疗措施之外,还应重视心理因素的干预与抗抑郁焦虑治疗。

一般情况下,癌痛治疗的“三阶梯方案”能缓解大多数癌性疼痛。但对于严格按照“三阶梯方案”治疗而效果不佳的疼痛。譬如:①癌症晚期,三阶梯止痛无效者;②广泛转移癌症;③头颈部肿瘤侵犯颅底者;④胸部肿瘤和腹部肿瘤所致的顽固性癌痛患者;可以选用其他一些侵入性的治疗手段。如:神经破坏性治疗——在末梢的脑脊髓神经节、脑脊髓神经、交感神经节等神经内或其附近注入药物。常用的为局麻药及神经破坏药,如利多卡因、乙醇、酚及高渗盐水等使一定的神经破坏而起止痛作用;患者自控镇痛——采用植入式自控药物输注泵经硬膜外腔、静脉、皮下或神经干等途径用药止痛;脑室内给药——脑室给药方法是近年来新兴起来的治疗癌痛的方法,具有疗效肯定、用药量小、止痛时间久等特点,效果理想。众所周知,人脑的第三脑室周围存在着丰富的吗啡受体,这种受体与吗啡结合可以产生明显的镇痛效果。脑室内注射吗啡的剂量可以先从最小剂量开始,随着病人需要,止痛药量逐渐增加,但最好不要超过60mg/天。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增加药物剂量。

疼痛的误区有哪些

疼痛,一般人很难描述。恐怕从小到大没有人给一个孩子描述过。它是一种人体组织损伤(创伤、手术)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目前国际上已经将疼痛列为血压、心率、脉搏、呼吸以外的第五基本生命体征。

曾经国人,包括医生和一般人对于疼痛都有很大的误区。国人经过多年革命的洗礼,养成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疼痛对于小孩来讲,大人最多的教育是“坚强,忍着”,60-70年代甚至出现针刺麻醉,小手术尚可,大手术强忍剧痛,还得学习关公谈笑风生,嘴上喊着口号,这是对疼痛的藐视的极端表现,也是现在看来极端可笑的事情,但是在那个年代很正常。而医生的误区也很多,我在大学期间曾经学习,一定程度的疼痛可以刺激组织愈合。只有剧烈疼痛才需要处理,术后疼痛很正常等等医生的误区。

而现在是“无需忍痛,零疼痛”,医生需要按照这个目标努力,想尽一切办法。现在的镇痛方式多种多样,超前镇痛---术前口服镇痛药物;多模式镇痛---多种药物,多种途径镇痛;个性化镇痛---根据个人不同体质选择不同镇痛方法,镇痛知识的宣教和心理镇痛;镇痛泵—全身的椎管内镇痛、神经丛镇痛等等。

对于大手术,尤其是骨科大手术—人工髋、膝关节手术后,良好的全程的零疼痛,无论对于医生和患者都是很愉快的事情,尤其对于膝关节的康复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