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休克疗法会失忆吗

2020-07-14

电休克疗法应与休克相区分,前者为治疗方法,后者为病理过程。电休克疗法主要可治疗精神性疾病,如狂躁症、抑郁症等。电休克疗法可使电流通过大脑,引起大脑短暂性的记忆缺损及抽搐。如果是反复治疗一般失忆时间会较长,如果治疗时间较短,失忆时间不会太长。

面对抑郁患者和记忆力严重受损的人,医生大多会推荐电休克治疗,在治疗过后会有很多患者说复发性大,经研究调查用过电休克治疗的患者会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复发率,针对难治性的患者,电休克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治疗,可见电休克治疗拥有很强的治疗优势。那么电休克疗法会失忆吗?
  实验患者在六个月内的复发率降低至百分之十五以下。加之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定向记忆力恢复所需时间缩短,长期性逆向性遗忘的严重度也会平行下降的。这种治疗方法如果1周仅治疗2-3次,则不会导致长期的记忆缺损。
  抗抑郁药在刚进入临床时,如果在电休克治疗治愈后给予安慰剂维持治疗,大约会有百分之五十的患者将在六月以内复发;若给予抗抑郁药维持治疗,这一比例将下降至百分之二十。相比看起来是药物治疗要优于电休克治疗。
  现实的状况是,在接受电休克治疗的患者群体中,难治性患者的占比越来越大;如果在电休克治愈后给予安慰剂维持治疗,复发的患者比例可能达到百分之八十五,无论使用药物还是电休克维持治疗,大约有百分之五十的患者可在一年内维持治愈的状况。
  根据近年来的实验研究显示,就重性抑郁发作的短期治疗而言,电休克加上药物的维持治疗较单用其中一种效果更好。针对老年抑郁的显示,文拉法辛加上锂盐再加上个体化高电量超短脉冲右单侧电休克治疗的疗效显着优于药物治疗。
  电休克治疗适用于重症抑郁,包括单相和双相抑郁,妄想性抑郁以及继发性抑郁和脑卒中后抑郁;躁狂急性发作;精神分裂症尤其是一些急性患者或存在急性情感症状。



电休克疗法会失忆吗相关阅读


抗抑郁药的副作用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压力越来越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抑郁症严重的只能靠药物治疗,但长期服用抗抑郁药会产生一定副作用,那么抗抑郁药有哪些副作用?

一、抗抑郁药的副作用
  1.抗抑郁药物对于神经系统有一定的损伤,部分的患者长期服用此药物可能会感到头晕目眩、嗜睡等症状,这是需要注意的,神经损伤大多不可逆,如果神经系统损伤较为严重,最好考虑换药处理。平时如果有嗜睡的症状,考虑调整药物剂量及药物种类,白天使用镇静作用小的,晚上用镇静作用强的。
  2.抗抑郁药物对于胃肠道有一定的损伤,会引起胃肠道的不适,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等,长期腹泻会引起脱水、休克症状,这是需要避免的。如果胃肠道反应比较轻,考虑不作处理,后期症状会慢慢消退。但如果胃肠道反应比较明显,最好及时去医院就诊、必要时申请换药处理。
  3.抗抑郁药物吃多了很可能会引起头痛,这也是抗抑郁药物吃多比较常见的症状,头痛一旦发作,十分影响个人生活,平时做好警惕选择药物,尽量减少此情况的发生。
  4.抗抑郁药物吃多了会有轻微的震颤反应,部分的人甚至有痉挛的情况,这也是需要小小的。

二、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注意事项
  1.抗抑郁药物虽然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但为了发挥其作用,平时要注意足量、足疗程,不可以过早停药,停药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确保身体完全恢复后再停,否则会给身体造成不利的影响。
  2.服用药物期间注意多休息,禁止体力劳动,尽量不熬夜,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3.服药期间要注意饮食清淡为主,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高蛋白的食物也要多补充,适度提高个人的免疫力。
  4.服药期间要注意增强体育锻炼,每天定时定期的运动将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抗抑郁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平时要做好心理准备,尽量不要放弃,多与他人沟通,如果有不适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沟通。

妇产科中的抑郁障碍

与生殖相关的女性抑郁障碍,包括经前期综合征、绝经、妊娠和相关的情况。

经前期综合征(PMS)和烦躁不安(PMD)

世界上,许多女性经历经期期间经期前后的身体和情绪症状的周期性变化(Chandra等,1995),虽然并非所有女性均受这些症状的困扰(Bancroft,1993),并且很少有人求治。

在月经周期规律的女性中,至少有75%报告PMS症状,3%-8%受PMD影响 (Steiner, 1996)。PMD是一种月经前后心境改变的更狭隘定义的诊断—ICD-10中无此定义。它包括明显的抑郁心境、焦虑、紧张、情感脆弱、易激惹、乏力、贪食和躯体症状,如胸部触痛和头痛。

抑郁障碍的过去史,似乎可增加女性对经期前后抑郁改变的易感性(Bancroft等,1994),而卵巢类固醇(Bancroft,1993)和血清素失调(Halbreich和Tworek,1993)的周期性变化,可能对PMS的发生起作用。而对月经的文化态度、认知类型、神经质、人格及对抑郁疾病的倾向性增加了女性对PMD的易感性(Bancroft,1993)。

评估应包括至少对两个连续周期的每天进行评定。完全符合PMD标准的妇女应与那些患有抑郁障碍而在经前加重的妇女相区别。治疗包括保守的治疗(如生活方式和应激的处理)、认知行为治疗、抑制排卵(口服避孕药虽然可能加重某些病人的病情,但也可能有所帮助和抗抑郁剂)(Steiner,1996)。

 口服避孕药

双生子的研究提示,口服避孕药期间出现的抑郁障碍,有家族性危险性(Kendler等,1988)。有些早期研究显示,抑郁障碍同含有高剂量孕激素的口服避孕药之间有关(Grant和Pryse-Davies,1968)。其他研究提示,口服避孕药的人可出现VitB6缺乏(Rose等,1972),在这种情况下,抑郁症状可通过补充VitB6来改善(Adams等,1973)。

近来进行了对照双盲研究,然而对抑郁症状同口服避孕药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仍存疑问(Long和Kathol,1993;Patten和Love,1993)。近来低剂量口服避孕药的使用已减少了伴发的抑郁症状。

 绝经

绝经期间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并不增加(Hunter,1996),尽管痛苦的程度有很大改变。对绝经的不良的信念及经历较通常人更长的绝经期与抑郁障碍的风险增加有关(Avis等,1994)。在对绝经有积极态度的文化妇女们中报告的症状很少(Flint, 1975)。

其他年龄段中,与抑郁障碍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紧张的生活事件、缺少社会支持、抑郁障碍史及社会经济地位,这些也是绝经期间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

尽管,有证据表明使用激素替代治疗(HRT),可改善健康妇女的状况(Pearce等,1995),但只有较少证据提示,HRT可改善绝经期妇女的抑郁障碍。因此,绝经期间有抑郁症状的妇女应采用传统治疗,如抗抑郁药和心理治疗。而HRT似乎可减少经过手术绝经的妇女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Sherwin和Gelfand,1985)。

 妊娠

尽管在妊娠的头三个月,抑郁障碍的危险性增加(Kumar和Robson,1984),但是,自杀的危险性非常低—相当正常人群的1/20(Appleby,1991)。

治疗应根据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而决定。当症状较轻时,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合适的。若是中至重度的抑郁障碍,抗抑郁剂应予使用。如果可能,在头三个月期间应避免使用药物。但如果药物是必须的,TCAs可以使用,因为TCAs并不伴随导致畸胎的高危险性。在妊娠过程中这些药物可以全程使用,但是由于胎儿在子宫中暴露于这些药物使新生儿有发生惊厥的危险性,因此,新生儿应被监测。

如果妇女患严重抑郁,应考虑使用ECT,这种操作对于胎儿和母亲有较大不良反应的证据很少。然而,ECT可以促进早产和产前出血。因此,除了一般的操作外,应在每种治疗中和治疗后一小段时间内进行体外胎儿心脏监测。

已知锂同畸形相关,尤其是心脏畸形,尽管,一些证据提示,这是过高估计了这种危险性(Jacobsen等,1992)。锂也可与胎儿肾脏和甲状腺功能障碍相关(见第2章)。

因为代谢活性、体液容量和吸收率的改变,妊娠头3个月后,服锂的妇女需要用高剂量。如果有超声扫描,应用于监测胎儿的异常。也应监测孕妇的血锂浓度。在预期分娩的至少两周前应停用锂盐,以预防发生中毒。如果分娩后肾脏清除率很快改变,电解质恢复正常,那么妇女可在产后48小时可以再服用锂

 产后抑郁症状

在分娩后的第一周,约50%-75%的妇女经历轻度抑郁障碍,包括轻度的“高峰”或抑郁波动(Glover等,1994)。尽管,母亲忧郁同产前或产后血浆孕酮(O,Hara等,1991)和雌三醇浓度(Harris等,1994)的下降相联系,然而还没有这种心境变化可靠的生理学的解释。除了安慰和解释外,这种忧郁并不需要特殊治疗,但是,如果持续超过2周,应考虑抑郁障碍的诊断。

到底什么情况才算“抑郁症”

如今媒体对“抑郁症”这个词特别关注,只要心情不好就称“抑郁症”了。但真正的“抑郁症”距离我们有多远?怎样才算“抑郁症”?似乎各持其辞。

心理医生说某某是抑郁症。但心理咨询师说不是,只是抑郁情绪,算不上抑郁症。而有抑郁的人也很茫然,我到底该听谁的?应该怎么治疗才算好?服不服药?这药有什么副作用?不医它又会怎样?医了有什么好处?

就此问题,我们有必要搞清楚抑郁症的本质,不可盲目。现将抑郁症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发于下文,供大家参考。为让广大读者方便阅读和理解,做了适当的解释,原文参照《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四版》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五版》。

1.抑郁症的概念是什么?

抑郁症是心境障碍的一个类型,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抑郁症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但由于疾病观念、诊断标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调查工具的不同,我国所报道的患病率相差甚远。而西方国家心境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一般为3%至25%之间,远远高于我国的报道数字。

2.引起抑郁症的因素大有哪些?

一是心理社会因素,专家认为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境障碍,尤其与抑郁症的关系较为密切;

二是遗传因素,有人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受精卵的DNA配对障碍有关。

三是生化因素,如有人认为大脑中5-羟色胺功能活动降低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心境、食欲、睡眠节律紊乱、内分泌失调、性功能障碍等密切相关。

3.抑郁症有些什么临床表现?

3.1精神症状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是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三低”症状。

a、心境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患者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程度较轻的患者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平时非常爱好的活动,如打牌、下棋、看电视等也觉得乏味,任何事都提不起劲,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程度严重的可痛不欲生,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常诉说“活着没有意义”、“心里难受”等。部分患者可伴有焦虑、激越症状,特别是更年期和老年抑郁症患者中更为明显。

在情感低落的影响下,患者往往自我评价过低,自感一切皆不如人,常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甚至将一切归究于自己的过错,产生自罪自责,严重时还会出现各种消极妄想。

b、思维迟缓 抑郁症患者通常感到自己的“思维变慢了”,“脑子不灵活了”。反应迟钝,语言减少,速度变慢。

c、意志减退 患者的意志活动呈明显持续抑制。临床表现为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处,或整日卧床,不愿上班、上学,不愿外出,不愿与人聚会、聚餐,并逐渐疏离过去喜欢的业余活动和爱好。严重者没有任何事物能激起内心的愉快感。许多患者形容如同行尸走肉,生不如死。因而,抑郁症患者常常有自杀观念或者动机。

3.2身体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全身乏力、味同嚼蜡、体重减轻、便秘、性欲减退、阳萎、闭经等。同时伴有身体各部位的疼痛、恶心作呕、心慌心跳、胸闷怕冷、头痛头昏、呼吸气短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发现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在就诊中首先描述的不是精神心理症状,而是伴发的躯体症状,这就很容易误导医务人员,产生错觉,将疾病的性质主次颠倒,导致诊断思路的倾斜。

3.3特征表现

抑郁症的典型病例其症状可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由于患者的生物钟节律发生改变,而出现早醒,如早上天不亮便自动醒来,心慌胸闷,头重脚轻。到了夜晚,患者经过一定的活动,反而感觉症状有减轻,这就是“晨重夜轻”。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碰到一些轻度抑郁的人,主要表现为心情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不足、容易疲劳,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生活素质明显下降。有的人苦苦忍受,经过长时间的煎熬有的也可以恢复正常。

4.诊断抑郁症的九大症状是什么?

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5.诊断抑郁症需要鉴别哪些疾病?

5.1继发性抑郁

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某些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等均可引起继发性抑郁,与原发性抑郁的鉴别要点:

①前者有明显确的器质性疾病,或有服用某种药物或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史,体格检查有阳性体征,实验室用其他辅助检查有相应指标的改变。

②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及智力障碍,后者除抑郁发作外,无上述症候。

③器质性和药源性抑郁的症状随原发疾病的病情消长而波动,原发疾病好转,或相关药物停用后,情感症状相应好转或消失。

④前者继往无抑郁发作史,而后者可有类似的发作史。

5.2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常出现抑郁症状,或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出现抑郁或抑郁发作,其鉴别要点为:

①精神分裂症出现抑郁症状,其情感症状并非是原发症状,而是以思维障碍和情感淡漠为原发症状;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原发症状。

②精神分裂症的病程多数为发作进展或持续进展,缓解期常有残留精神症状或人格的缺损;而抑郁症是间歇期基本正常。

③病前性格、家族遗传史、预后和药物治疗的反应等均可有助于鉴别。

5.3心因性精神障碍

心因性精神障碍中创伤后应激障碍常伴有抑郁,应与抑郁症鉴别,鉴别要点是:

①前者常在严重的、灾难性的、对生命有威胁的创伤性事件,如被强奸、被虐待、意外车祸、洪灾、火灾等之后出现,以焦虑、痛苦、易激动为主的情感障碍,情绪波动性大,无晨重夜轻的节律改变。

②前者精神运动性迟滞不明显,睡眠障碍多为入睡困难,有与创伤有关的噩梦、梦魇,特别是从梦中醒来尖叫;而抑郁症有明显的精神运动性迟滞,睡眠障碍多为早醒。

③前者常重新体验到创伤事件,有反复的闯入性回忆,易惊。

不易察觉的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约13~20%的人一生中曾有过抑郁的体验,其终生患病率为6.1~9.5%。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会有更多的人感到紧张、疲劳和郁闷,加上经济拮据、失业和下岗等因素,发病率会进一步增加。由于抑郁症的发病年龄绝大多数处于工作年龄段,严重的抑郁症中有15%的可自杀而死。也就是说,抑郁症既可以影响人们的工作,又可危及病人的生命。

其实,在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段时间生活在抑郁中,抑郁的心境是一种忧伤、悲哀或沮丧情绪的体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快活"。 它不仅与许多精神和躯体疾病有关,而且与社会和外部环境的许多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如:贫困、失业、婚姻问题、家庭不和、年老和伤残等均可诱发抑郁症。有抑郁心境的人经过适当的自我调整和心理治疗,是可以纠正的。只有当抑郁心境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抑郁症的基本特征,并持续一段时间,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时,才成为抑郁症。也就是说,抑郁不等于抑郁症,但抑郁不及时调整和治疗,是可以发展成为抑郁症的。

抑郁症病人一般是不会主动上医院的,因此,有很大的隐匿性。 病人可能因对家庭生活缺乏兴趣而导致家庭的破裂;对工作注意力不集中而经常出错;一些事业有成,生活过得十分富裕的成功者,也会因抑郁症而走上自杀的道路。抑郁症的隐匿性是危及病人生命的恶魔。 因此,当我们周围有人出现表情呆滞、愁眉苦脸、懒言少动、情绪低落、对周围事物没有兴趣等表现达两周以上,就应考虑是否患有抑郁症,应劝其去看心理医生,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避免发生意外。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抑郁症的发病率会逐渐增高,人们应该学会适应社会,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来对付各种突如其来的事件和伤害,尽快从抑郁心境中走出来;自我解决有困难的人,应及时找心理医生,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在医生帮助下绕过弯道;家人耐心接受家庭成员的"唠叨",也是预防抑郁症的“法宝”。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一,定义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是一种在脑的特定部位给予电流刺激的新技术,其操作方法为把一绝缘线圈放在特定部位的头皮上,当围绕线圈的强烈电流通过时,就会产生强度为1,5-2,5特斯拉(teslas,为磁场强度单位,)的局部磁场,局部磁场会透过头皮和颅骨,进入皮质表层的数毫米处。初始电流强度的快速波动会导致磁场的波动,磁场的波动又会导致在皮层表层产生继发性电流(大约是初始电流强度的1/10万),产生的感应电流能抑制或促进神经细胞的功能。在某一特定皮质部位给予重复刺激的过程,称作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二、rTMS在精神疾病中的适应症

1、抑郁症

rTMS作为治疗抑郁症的一种方法,研究最为深入。荟萃分析表明rTMS的具有中度抗抑郁作用。在全世界20多个rTMS研究中心,大部分已经都证实rTMS对抑郁症的疗效。

2、精神分裂症

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与抑郁症相比是非常少的。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包括一些meta分析肯定rTMS对精神分裂症幻听症状,包括顽固性幻听,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各国尚未批准精神分裂症的幻听症状为rTMS的适应征。有研究结果认为rTMS对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另外有研究提示rTMS对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迟发型运动障碍也有缓解作用。

3、其它

近年来,国外已开展了一些初步的临床研究,探讨rTMS对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疾病是否有治疗作用。研究结果提示rTMS对上述疾病可能具有治疗作用,但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以明确其疗效。

 二、rTMS使用的禁忌症

1、 癫痫发作史或强阳性癫痫家族史:特别是需要高频rTMS治疗时。有研究称低频rTMS对顽固性癫痫有疗效。

2、 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3、 严重酒精滥用者,因为可能降低发生抽搐的阈值。

4、有颅脑手术史者,脑内有金属植入物者;

5、植入心脏起搏器者;

6、 孕期妇女;

三、TMS的不良反应与处理

TMS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患者一般都能耐受。rTMS不良反应有:

1、头痛 TMS所致头痛性质类似于紧张性头痛,由于头皮肌肉反复受刺激收缩所致,发生率10-30%。持续时间多较短暂,多可自行缓解,

2、 一过性失眠 少数患者在治疗开始后几天报告兴奋、入睡困难,一般不需要特殊干预,严重者可予以一定的短效镇静催眠药物,如唑吡坦。

3、癫痫发作 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