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一直不好怎么办

2020-07-14

心情的好坏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紧密的联系。针对心情一直不好的情况,可以有以下几种解决方案:适当运动锻炼身体,转变环境缓解不良情绪;适当转移注意力,投入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情况较为严重的应当考虑接受心理治疗。

一般情况下,心情的好坏很容易影响人的学习和工作状态等,也会对身体的具体状况有一定的影响。一直保持好的心情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如果长时间心情较为低落,还是应当引起足够重视。那么,心情一直不好怎么办?
  适当运动锻炼身体
  运动对缓解不良情绪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为运动时需要人们集中精力来完成相应的动作,没有过多的思绪去想太多纠结在心的事情。而且运动的环境可以改变人的身体状态,释放很多调节情绪改善心情的多巴胺,调动身体各部位来达到运动的要求,这样能够有效缓解心情一直不好的情况。
  适当转移注意力
  有些人心情一直不好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过于钻牛角尖,在死胡同里出不来,陷入沮丧、懊恼的情绪怪圈当中。这时候应当转移注意力,去做一些自己更为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可以吃美味的食物,逛街购物,观看演唱会、音乐会,去博物馆欣赏书画、展览,有条件的可以和好朋友或者家人一起外出旅游等。这些丰富精彩的活动都可以很好地转移注意力,将不良情绪和精神压力释放出来。
  接受心理治疗
  心情一直不好也有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学业压力导致精神压力过大,而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变弱。如果在尝试很多种方法后依然没有好转的迹象,可以联系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耐心的疏通和引导。情况比较严重的,可能是有抑郁倾向,更应该尽早接受诊断和治疗,对症下药,及时控制病情,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更为恶劣的影响。
  总体来说,心情一直不好还是应当尝试用多种方式来解决,不能任由这种状态发展,以免出现更多不良的症状。



心情一直不好怎么办相关阅读


拖延症?还是“懒癌”这是病!得治

拖延症是一种时代病,干什么都令人生厌,出门拖延,干事拖延,约好了的时间就是不能按时履行,不仅别人难受,自己也很烦,那它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一种心理障碍?可以治疗吗?

人是种奇怪的动物,精神世界太发达了。要是动物,它敢拖延吗?拖延的动物能存活吗?答案是肯定的:必死无疑!

拖延表面看起来像是一种懒惰,就是拖拖拉拉,让外人不爽,还让人误解那个人很安逸,在休息,故意摆架子。然而,实际上拖延的人是倦怠的,是消沉的,是心烦意乱的。拖延会剥夺自己的前途和希望,拖延过度的人是心胸日渐变得狭窄的反映,他们是痛苦一族,心理上对人生越来越怀疑!所以拖延不仅仅是懒惰,而纯粹是一种具有强迫性质的病症,严重者可能伴有抑郁倾向或焦虑。

丽就是个经典的拖延症。我的朋友几个人约好她中午11点喝茶的,可是等到1点她才姗姗来迟。看她花枝招展,满身浓烈的香水味,还笑嘻嘻的样子,令所有参与的人呲之以鼻。批评她两句,丽又说头昏,又解释胃痛什么的。

后来朋友死活拉她来见我。一询问,果不其然,丽就是有焦虑抑郁。她两次感情受挫,深受打击。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又担心自己会临场出丑,又想去,又怕去,内心矛盾重重,自信全无。焦虑时选什么着装都要1小时,化装要一小时。她告诉我,为了喝那餐茶,她六点就开始准备了,自己都苦笑到泪奔。痛苦死了。

拖延症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像是一种堕落,它就像精神腐蚀剂一样,慢慢地侵蚀着人的心灵。会让一个人失去信心、机会,命运也会由此变差,不能改变心态就不能战胜拖延症,将会影响事业、婚姻、家庭、朋友,人生将会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必须医。

你认为你或者你身边有拖延症这种病吗?

你讨厌这种病吗?

你愿意帮助他们吗?

哈佛大学名言

Never put things you can deal just now to tomorrow

(勿将今日之事拖延至明日)

拖延就是容忍令人不满的现状,恐惧未来,

行动起来,拒绝拖延!

一个成功的治疗

挽回的是事业、婚姻、家庭、幸福的结局!

建议怎样治疗拖延症?

1、积极心理治疗

拖延症患者千万不要讳疾忌医,要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2、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家庭及朋友的陪伴不可缺少。临床上发现,有些家庭成员,自己也厌恶,采用放弃。也有曾经的好友、闺蜜抛弃人。积德积福的事,将其当作病人就行了。主动帮助拖延症们寻求治疗途径是正路。

3、早期的药物治疗

早期的药物治疗是关键,起着重要的作用。久拖不治会影响终身大事。

4、心理咨询与治疗

在拖延症的生活工作中,介入心理咨询与治疗十分必要。通过咨询治疗认清自我,正确定位,清理和淡化曾经的伤痛,有帮助。

5、心理治疗中的行为管控

学会管理情绪、管理时间是治愈的根本。让拖延者制定和实施养成办事有条理的习惯。通过反复认知训练,才有可能完全康复。

6、催眠治疗

在反复的催眠治疗中,其状态会发生实质性改变,因为给予积极的暗示刺激对改善患者的大脑功能有着重要意义,对拖延症有积极作用。

重视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小时候,记得大人总爱对打岔大人说话的我们说:小孩子有耳无嘴,不要乱讲话。中国的孩子几千年来便在这种“沉默是金”的传统下,被塑造成型——惟大人命令是从,不敢稍逾雷池一步。事实上,孩提阶段正是一个人一生好奇心最强与凡事好问的时候,一句“囡仔郎!有耳无嘴”,便可能断送他一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好奇心与动机受个人早期生活经验与教育的影响,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家逐渐了解,引发学习动机是成功的教学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环。虽然在缺乏动机的情况下,有意义的学习也可发生,但是动机有助于学习的进展,却是不争的事实。几位心理学家实验的结果,认为学习动机强的儿童,在学习结果的表现上,比缺乏动机的小孩子来得优越。学习动机的强度因人而异,其对个人学业成就的影响,许多研究均证明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指出,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被有效地激发。在有成就导向的情境里,孩子的好奇心与学习动机容易被引发。父母的任务乃在帮助孩子学习,无论这种学习是认知、情意或技能方面,父母必须先唤起孩子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活动。父母愈了解孩子的经验、能力、发展和兴趣,便愈能将其所学的知识和所需要的动机贯串起来。父母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扮演了“动机管理者”的角色。

如何引发孩子的好奇心与学习动机呢?下面是父母应注意的一些要点:

1、幽默感:对孩子不要摆出像法官般一脸的道貌岸然,也无须扮演命令、威力、说教或斥责的角色,因为这些角色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而畏缩。给孩子温暖和安全感,然后发现问题并协助解决问题。

2、尊重孩子的个别差异:每个孩子天生有其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强迫的学习往往使结果事倍功半。当今许多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性向和兴趣,结果恐校惧学、学非所用的孩子比比皆是。希望这一点为人父母者能多加注意。

3、关爱而非溺爱:现代的孩子,父母都给他们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玩最好的,孩子生病了,急得坐火箭上医院。这种行为是溺爱并非关爱。面对现代儿童,父母首先要了解你要给孩子的是他所需要的,而不是他所要求的全部。

4、善用沟通技巧:孩子的好奇心与学习动机会在你愿意注意地看他(look)、面带微笑(laugh)、专心倾听(listen)以及同理心(empathy)的语言(language)沟通过程中被引发。父母们不妨试试这四个妙方!

老年人如何战胜忧虑恐惧心理

忧虑、恐惧心理对健康危害很大,尤其是老年人,机体承受能力较差,遇到不如意或产生忧虑恐惧心理时,应采取有效方法及时排除。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要把忧虑和恐惧埋藏心底。有些人特别是内向性格的老年人有什么忧虑和不安,总是默默地埋在心里,不肯坦白说出来。这种做法不可取,只有像竹筒倒豆似的把内心的郁闷忧虑都痛痛快快地倒出来,才可以减轻心理压力,也有助于他人帮助寻找解决忧虑恐惧的办法。

2、不要害怕因难。人老了特别是离退休之后,面对新的生活,难免会遇到很多因难,只有不怕因难,才能有效地战胜因难并取得成功,也才能使精神和心理得到安宁。

3、遇到不愉快的事,要尽快解决掉,不要留待明天才去处理。否则这些让人心烦意乱的事,留的时间愈长,愈让人心绪不宁。心烦意乱之事,解决得越早对心理健康越有利。

5、自己办不到的事就不要去做,也不要去想它。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同,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不一定能做到。如果总想去做自己一时还做不到的事,就会令人心绪焦虑不安,影响健康。

6、不要随便在别人面前诉苦。自己生活上有什么因难,或内心有什么苦闷,是可以向要好的人诉说和求助的,但过多地在别人面前诉苦,虽然可以博取别人的同情,同时也给自己心理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

7、一觉醒来,最好马上就起床,不要懒在床上胡思乱想。闲来无事时,也不要过多地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否则,久而久之,紊乱的思绪就会干扰和影响你的正常思维,烦恼在所难免。

8、合理安排生活。生活无节律是造成忧虑烦闷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一些离退休老人,过去的生活节奏和规律被打乱,又没有一个新的更科学合理的生活安排,整天无所事事,便胡思乱想,甚至忧郁烦闷,很不开心。只有合理安排生活,让自己每天都有一些事做,才可以减少一些无谓的忧虑和烦恼。


什么是长生不老的“金钥匙”

保持心理年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科学研究证实,人的平均寿命在百年以上。而有人往往还不到60岁就出现衰老,除生理因素外,还有心理因素,“60岁为老”这一传统观念给人们的心理造成很大压力,能否摆脱和走出这一误区,直接关系到晚年生活的质量。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假如你认为自己不老,你就会永远年轻;你以为自己老了,那你就真的老了。”这个道理说明,心理老化是真衰老,是从内往外的衰老。因此,人们说:保持心理年轻是“长生不老”的“金钥匙”。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人的心理年轻,内分泌系统就如同正常人一样健康。要保持心理年轻,首先要强化调整心态,克服未老先衰的心理症状。如果你的心理年龄明显老过生理年龄,就必然引起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只有勇敢地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才能焕发青春活力。

其次要学会轻松、幽默。轻松、幽默是人生快乐的一大法宝,待人处事轻松活泼一些,言谈举止多一点幽默,平时还要多结交一些年轻的朋友,自觉地从心理上加入到年轻人的行列,你的心理状态就一定会显得很年轻。

最后是要把重德轻利作为行为准则,切莫为一己之得,斤斤计较。切记,利欲熏天心、贪得无厌的人,是永远也不可能心情平稳、健康长寿的!

什么是虚荣心理,如何调适

虚荣心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对荣誉、社会地位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社会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因攀比和不平衡心理导致的虚荣心理。其表现是对物质生活的极度虚荣。虚荣心较强者,为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往往采取夸张、隐匿、欺骗、攀比、嫉妒,甚至犯罪等反社会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危害于人于己于社会都很大,所以极有必要克服虚荣心。

对于虚荣心较强的患者,应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方法,使其完成自我的心理调适。针对因攀比而造成的心理错觉,要知道不同个体与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相联系,取得社会分配利益的方式和各自的需求层次不尽相同。工人只看到农民分了田,而没看到他们由此而承担的经营风险;农民只知道工人“旱涝保收”,却体谅不到在竞争中,他们也会有被淘汰的危险;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只讲个体户的“大把收入”,却忘了自己的工资以外,还有国家和企业支付的相当数额的劳保福利等等。不同的社会群体都以自己的“吃亏点”去比别人的“得益点”,结果必然会产生一种“自己最吃亏”的心理效应。从范围上讲,要立足于健康的而不是病态的比较,如比实绩,比干劲,比投入,而不是贪图虚名,嫉妒他人表现自己。

从程度上讲,要从个人的实力上把握好自己比较的分寸,能力一般的就不能与能力强的相比。社会比较的尺度要由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来控制,完善人格是正确进行社会比较,克服虚荣心的最好方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虚荣心的人是否定自己有短处的,于是在潜意识中超越自我,有嫉妒冲动,因而表现出来的就是排斥、挖苦、打击、疏远、为难比自己强的人,在评职称、评级、评优中弄虚作假。人生在世要有一定的荣誉与地位,这是心理的需要,每个人都应十分珍惜和爱护自己及他人的荣誉与地位,但是这种追求必须与个人的社会角色及才能一致。面子不可没有,也不能强求,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显示自己,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歪曲。同时也应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失败乃成功之母”,必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真谛,才能建立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从而消除虚荣心。攀比虚荣心理的存在,使人们的情绪受到影响,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然而从攀比心理特点来看,它又是一种攀高的心理,即向上比,而不是向下比。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有一种追求美好、向上的愿望,不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总想自己比别人好,这里的关键是与别人比什么和怎么比。单项攀比,往往产生片面的认识,而纵横交叉全面地比,则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认识问题。消极的比,不分良莠,会产生盲目性;而积极的比应是比那些向上的东西,可以产生行为的激励作用,鼓舞人向上,激励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