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什么病

2020-07-14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疾病,它是指被侵犯者对侵犯者产生同情、怜悯甚至是好感等情绪的一种心理问题。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犯罪行为中的受害者身上,女性被劫持、虐待后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它也可以发生在战俘、囚犯等人群中。

除了身体上的疾病之外,心理疾病对人们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忽视。许多心理疾病对患者的工作与生活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其中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就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疾病。那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什么病呢?
  一、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什么病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被称之为人质综合征,它是指被侵犯者对侵犯者产生同情甚至好感的一种情绪。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多见于犯罪行为中的受害者,比如一些女性在受到虐待、劫持之后很可能会出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此外,它也可以在战俘、囚犯等人中发生。尽管在事件中患者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同时出现了恐惧、害怕等情绪,但患者仍然对施害者表现出复杂的情感,如同情、感激等,甚至在行为上也有支持施害者的表现。
  二、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四大历程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产生会经历四大历程。首先受害者由于突如其来的胁迫、威吓,会产生恐惧的心理,由于处于不安的环境中,身心都受到严重的威胁,继而产生害怕的心理。在与施害者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受害者会体认到对方的不得已行为,并对施害者产生同情的心理,之后,受害者会给予施害者无形的帮助,比如放弃逃脱、配合施害者等,甚至可能提供有形的帮助,如协助施害者逃脱或向法官说情等。
  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如何治疗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种心理疾病,应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治疗。对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首先要帮助受害者认识自己,帮助其建议积极的心态,不能轻易向现实屈服,同时要了解施害者的软肋,并伺机发起反击,最后,建立起限制施害者作恶的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什么病相关阅读


青少年说谎的常见类型、原因是什么

说谎是指诉说与事实不相符的情况的行为。说谎行为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中都有,在人的一生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说谎的经历,终生没有说过谎话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不过相比较而言,青少年的说谎行为表现得尤其突出,危害也较严重。

青少年的说谎行为从表面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从说谎的动机来看,他们的说谎行为相当复杂。根据说谎动机的不同,可以把说谎分为:

1、防卫性:说谎是指为了保护自己免受痛苦而进行的说谎行为。这种说谎行为的动机就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使自己摆脱不利的情境,“化险为夷”。在青少年的说谎行为中。防卫性说谎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2、恶作剧性:说谎是指为了戏弄别人而进行的说谎行为。当一些青少年感到生活不充实,难以打发一段无聊的时间时,就有可能用说谎的方式戏弄别人,从别人的不恰当反应中获得畸形的心理满足。

3、谋利性:说谎是指为了获取物质和其他利益而进行的说谎行为。这种说谎的动机是利用谎话骗取金钱、财物、名誉等,满足自己的不同需要。对于这种说谎者来说,说谎的目的很明确,谎话只是他们获取物质和其他利益的工具。对于许多青少年来说,当他们产生经济方面的迫切需要,而这种需要又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满足时,一些青少年就有可能说谎,用编造的正当理由,从父母那里获取金钱或其他物质利益。

4、报复性:说谎是指为了对别人进行报复而进行的说谎行为。这种说谎的动机是利用谎话对别人进行报复,发泄对别人的敌意、愤怒等情绪。当青少年遇到别人的批评、辱骂、殴打、戏弄等挫折之后,就有可能用说谎的方式诱骗对方上当,利用别人的力量惩罚自己痛恨的人,或者使对方受到物质上的损失或精神上的痛苦。

5、幻想性:说谎是指把幻想表述为事实的说谎行为。这种说谎的动机是表现自己头脑中的幻想内容。这种说谎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恶意的或有害的,甚至可能是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如果在讲述时加上一定的解释,或者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就不会被看成是谎话;但是,如果缺乏适当的说明、解释,就会被当作“谎话”,受到不适当的对待。

6、表现性:说谎是指为了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而进行的说谎行为。这种说谎的动机是吸引别人的注意,在别人面前夸耀、表现自己。一些学习不好的青少年,可能使用编造自己的社会关系、虚构自己的经历等手段,用谎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图使自己成为众人注目的中心。从这种说谎者的心理来看,他们往往有很深的自卑感和强烈的表现欲,他们的说谎行为是克服自卑感、满足虚荣心的一种表现,是他们的表现欲发挥作用的一种结果。

青少年说谎通常都是由下列原因引起的:

1、要求过分严格:如果家长、教师等对青少年的要求过分严格,使青少年难以实现这种要求时,就会迫使他们用谎言来搪塞。

2、品德不良:一些说谎的行为是由青少年的不良品德引起的,例如,恶作剧性说谎、报复性说谎。这些说谎行为的产生与青少年的不良品德有密切的关系。

3、正当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如果青少年的正常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也会用说谎的方式骗取钱、物等,用来满足其需要。

4、不良交往和不良行为:一些青少年与其他不良青少年和犯罪分子交往后,往往进行挥霍性消费,追求物质享乐和奇装异服,过早地进行“恋爱”活动,所有这些行为,都需要大量的钱。但是,青少年自己并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很多青少年便利用说谎的手段骗取钱物,满足他们因不良交往而产生的物质需要。

5、好奇心:一些青少年出于好奇心而说谎,例如,为了检验父母、老师们的判断、鉴别能力而说谎,看看自己说谎后父母、老师是否能发现,是否能识别出谎话。有些青少年则使用不恰当方式表达其好奇心,例如,在诉说幻想内容时不加限定词,不讲明所说内容的性质,以致别人将他们的幻想当作事实加以理解,判定他们所说的内容为谎话。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列举了心理健康者的十条标准,即: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计;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能力;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展;在不违背社会规范之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五个条件:

①积极向上,有自信心、自尊心、进取心,能正确认识现实,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并有改造环境的能力;

②有独立性、自觉性、能够以旺盛的精力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学习和工作,并获得成就;

③乐于交往,能以积极的态度(如尊敬、信任、谦让、喜悦、诚挚等)与人相处,保持和发展融洽互助的关系;

④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使自己的学识、品格向高水平发展;

⑤心理活动完整、协调,能避免由于各种心理因素(如过度紧张或焦虑等)而产生病态症状。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意志健全。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正常的智力是人们从事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自己克服困难去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主要标志是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和意志的顽强性。

2、对自我恰当认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自我意识明确,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都能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3、对现实环境的良好适应。每个人都生活在时间维度上:从过去经现在,走向未来。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的生活,而不会沉湎于过去或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他能吸取过去的经验,针对现实,策划未来。他既能重视现在,也能预见即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事先设法加以解决,权衡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在社会和集体中总是善于和他人交往,并能和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和他人的交往中,能接纳自我并接受他人,对集体具有一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情感;在与他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消极的态度(如嫉妒、怀疑、憎恶等);在和他人交往时,感到舒服自在、安全可靠。

5、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之中,并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乐于学习,积极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中施展才能,并从学习和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

6、情绪乐观并能自控。心理健康的人既有适度的情绪表现,如能体验到各种情绪,喜、怒、哀、惧、美感、理智感、内疚感、羞耻感等等,又不为情绪所左右而言行失调。

7、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作为整体的精神风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的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的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躯体疾病引起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

1、疾病本身导致脑功能改变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引起易怒、急躁、情绪兴奋和抑郁等,尿毒症引起的淡漠、呆滞、迟钝等。只要解除躯体疾病,心理问题也就解除。

2、心理反应取决于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病人的心理素质、不同的性格以及病人想象中的病情轻重等。一种轻微的疾病,可因误信江湖庸医的严重估计,或因家属的知识水平以及社会的不适当医学宣传 ,而导致患者惶惶不安,心理反应强烈。如早期冠心病患者可自觉气短、乏力,以致整日卧床。相反,一种威胁生命的严重疾病,患者自认为“与医生无缘”,可能不相信医生的诊断,或者对疾病信息不敏感,没有明显的心理反应。例如,早期胃癌病人,虽然有疾病,但无病感,也不影响社会功能,到了晚期,病人出现胃同及不思饮食,他仍不相信自己是一个病人,强迫自己去工作,直到最后因胃出血或贫血,感到十分虚弱,才不得不找医生诊治。

3、人体对疾病信息的敏感性及耐受性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当疾病使人受损时,如影响就业、升学、提升、婚姻,便可出现讳疾忌医的情况,忽视疾病信息,延缓求治。与此相反,如果疾病能使自己摆脱责任,减轻义务,获得同情,得到公费医疗、营养补贴等“继发性获益”时,病人则听到有病或病重则喜,这种情况多见于工伤、交通事故及斗欧致伤时,尤其出现迁延不愈,被称为赔偿性神经症。

美满婚姻的心理学因素

大家经常听到这样的表述,就是说,爱情在谈恋爱的阶段是很甜蜜的,但是一进入婚姻,有一句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进入了婚姻以后,爱情就变淡了,或者变味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把他们的爱情引入到婚姻当中?或者把他们的爱情带入到婚姻当中以后,这个爱情都将消失不复存在。肯定不是这样的,那么我们会看到很多的人,在他们已经结婚了很多年,爱情一点也不变色。那么一批人觉得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另外一批人终生相伴,白头偕老。这两者的差别是怎么出现的?我想今天我就来跟大家一块探讨探讨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很需要研究一下,在夫妻关系当中,在婚姻家庭当中,有哪些因素造成夫妻之间关系的不和谐?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家庭瓦解?有哪些因素使得家庭出现危机最后破裂?

首先我先讲讲如果一个婚姻是美满的话,那么它应该具有哪些要素呢?那么实际上我们在研究一对夫妻,他们在一起建立的这个婚姻和这个家庭,它是不是美满的时候,我们会考虑到很多的因素。那么有这么三点我们觉得很重要,有没有基础?互动的情况怎么样?这两个人投入这个家庭里的精力是不是均等?比如有一个人又洗衣服又做饭,又擦地又打扫卫生,出去干活还挣钱最多。另外一个人对家庭的贡献本身就不大,收入可能还不如每天又洗衣服又做饭的那一位,但是回到家里不是抽烟就是喝茶看电视。闲着没事嗑瓜子,嗑瓜子还把瓜子皮洒得到处都是,这让我们感觉到一种什么?就在这一个家庭里,丈夫和妻子各自的付出和收获很不平衡。那么我们不能管这样的婚姻叫美满的婚姻。当然有的家庭发生家庭暴力的现象,那就存在着更大的问题,如果一个家庭里面,夫妻双方沟通交流不够,那么他们是以什么方式沟通和交流导致问题的呢?

如果一个家庭里头付出和收获很不平衡,是什么原因让那个付出的老付出?收获的老收获呢?当我们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在这些现象背后我们去观察、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建立家庭的夫妻双方心理是不是健康,可能是婚姻美满和谐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原因。所以我们就想,今天的讲座里头就探讨一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对婚姻家庭生活有什么影响,那么心理健康水平我们想从一个人的思维、情感、行为、人格各个方面来衡量,看看这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在这个人的这样的心理健康水平之上,会对家庭造成些什么影响。

那么,心理健康和婚姻家庭之间的美满幸福状态有很大的关系,那么这几种关系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呢?心理健康和美满婚姻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有哪些表现?第一,比如说一个人他有理性的思维,这个人有理性的思维,这个人就容易把自己和爱人的关系搞好。所以我们第一个问题叫做理性思维和夫妻关系的和谐美满。什么叫理性思维?我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认识问题的态度是合乎理性的,是合乎世界本来的道理的。那么合乎理性的思维相对应的就是非理性的思维,如果一个人满脑子的非理性思维,那么这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就不高,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应该是充满了理性思维的。

一个非理性的思维就是爱人必须喜欢自己,爱人必须喜欢自己关爱自己。而实际上我们大家都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除了有很多优点,有很多长处,有很多让人喜欢的地方,同时我们每一个人还会有一些东西让别人不喜欢。那么谈恋爱的时候,可能人家反映出来特别喜欢你,你也表现出来特别喜欢人家。但是谈恋爱跟婚姻毕竟不是同一种状态,那么结婚以后两人终日厮守在一起。谈恋爱的时候,总是有聚有散的,那么双方只要没有婚姻关系,可能大家会花很多精力去让对方高兴。为什么有一些人恋爱谈到一定的时候,尽管没结婚也谈不下去了,因为终日厮守在一起。久而久之自己的全部特性都暴露出来了。除了那些好的特点展现给对方以外,不好的东西也展现给对方,就是说如果我们有一种合乎理性的思维进入婚姻的话,我们除了希望对方喜欢我们,我们也得有预期对方对我们比较反感。在某些情况下,当你做了某件事情,说了某些话的时候,对方可能表现出对你反感。因为我们知道,两个陌生人从相识到相恋到相爱,到缔结婚姻,那么在这两个人相识之前,有相当长的人生道路是各自在完全不同的地点,在完全不同的家庭,在完全不同的学校成长起来的。双方形成了很多差异性,那么有了这种差异性,就有可能一方对另外一方大部分是满意的。如果我们按60分及格的话,这么说的话,你60分及格的那些东西以外是不及格的东西,当那些不及格的东西表现出来的时候,你也能理性地加以接受。你觉得这就是我爱人,他就有那么一部分让我不喜欢的东西。当对方不喜欢我的时候,我也能加以接受。因为我有一些东西,大约有40%的东西是对方不喜欢的,那么双方就面临着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我们首先先接受对方,我们不能100%的满意这个现实。我们也不能让对方100%满意这个现实,那么在这个现实基础之上,我尽可能地改变我自己。

第二个情况就是说,我应该改造你,我要改造对方。这也是一个非理性的想法和愿望,那就是说既然你有我不喜欢的东西,你必须得改正。你如果不改,我压着你、逼着你改。在我压迫之下,你如果不改我就会怎么怎么样。但实际上合乎理性的思维就是你欲改造别人先改造自己,尤其是跟你关系密切的人,你想让对方做出什么样的改变,你最好先改变你自己。改变了你自己就影响了对方,对方就会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所以如果你在完全忽略掉你自己主观上加以改变的必要性的时候,就去要求改变对方,这可能是造成婚姻当中夫妻关系紧张和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我们在从思维方式来谈理性思维和夫妻和谐的关系的关系,这是从理性思维方面来谈理性思维和夫妻关系的和谐美满有什么联系。

第二个就是想谈谈情绪情感的变化,情绪和情感的健康状态影响夫妻关系。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们的情绪是可以互相传染的,比如说我们宿舍里头,或者我们的街坊邻居里头有一个人情绪特别低落,那么当我们跟这个同学,或者跟这个邻居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就会受到他的情绪感染。有一些人他的情绪状态比较压抑,容易焦虑,容易紧张,容易抑郁。那么当他结婚以后,在他的家庭关系当中,他也经常表现出来这些不良情绪,就很容易让跟他在一起生活的爱人,感受到压抑。那么对方就会感觉到很难受,就可能有一种倾向,倾向于逃离这个家庭。

第二个可能性就是情绪化的表达可能会破坏夫妻关系。比如说一个太太下了班以后回家的时候,下起了倾盆大雨。然后太太就跑回家,这时候看见丈夫在家里看电视,太太就说,你看下雨我都淋湿了,你还在这儿看电视,你就没想着我。先生觉得很委屈,因为他看电视了,没看天,没看窗外。他不知道下雨了,然后先生就说,你怎么不给我打个电话,我好给你送把伞。太太说我不给你打电话,你也应该知道下雨了去接我。如果你不接我,就说明你心里没有我。我就成心做这么一个测试,通过今天的测试证明,你从来就没爱过我。太太的这种表达有一种什么倾向呢?就是不断极端化、不断高度概括,这就是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导致的非理性的情感表达方式。

第三个就是行为方面的。夫妻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会对夫妻关系有很大的影响。第四,健全的人格和美满的婚姻,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如果健康,它是一种均衡的、开放的一种健全人格,它就会在夫妻之间建立起一种比较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的一种气氛。就不太容易造成婚姻的危机,或者是夫妻关系的紧张。

那么如果我们现在探讨的这些婚姻关系当中的起作用的一些心理学因素,那么大家会可能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一个健康的婚姻状态,如果双方心理都健康,那么健康的婚姻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谈到这一点的时候,大家可能会有一些联想,就是如果一个人跟另外一个人的夫妻关系当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出现了一些冲突,一些紧张,甚至最后出现了危机。那么如果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可能大家希望深入探讨一下,就是如果心理不健康,那么可能存在着什么深层的问题呢?我们知道,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跟他早年生活有关,所以我们去探讨一下早年生活对婚姻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从小缺少母爱或父爱,那么在他以后长大了的生活当中,就会变成一种渴望,他要去获得、去追寻这种父爱和母爱。等到他了青春期以后,性成熟,性发育开始了以后,那么他就会产生对异性的兴趣。而实际上在这个时候,他在早年有一个未完成和没有处理好的情结,这个情结使得他对追求母爱、追求父爱有强烈愿望,那么会出现一种可能性,就是把自己对于爱人的选择跟对于母亲的追求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就会导致我们未来建立起来的婚姻关系里头出现一些不平衡、一些不和谐。比如说,夫妻双方一方为父母,一方为子女的模式。比如说,爸爸和女儿的婚姻模式,或者是母亲和儿子的婚姻模式。那么其实这样的一种婚姻模式说明了在婚姻当中的夫妻双方之中的一方,或者双方都存在着早年生活当中的有精神上的创伤,或者是不幸的经历留在他们的意识深层,使得他们对比较缺失的东西,产生出渴望。这种追求体现在他选择爱人这个方面,他就在择偶这个过程当中,不仅满足着他自己要获得情感的需求,建立家庭的需求。还满足着在他早年生活当中缺少的来自亲情的关爱,这样一来就使得他们在爱情选择的时候,把爱情和亲情混淆在一起。当一个人以这样的模式建立起家庭以后,比如说,一个儿子和母亲的家庭模式,可能就会出现前面我举的例子里说的那种情况,一方承担过多,一方承担过少。一方付出过多,一方索取过多。比如说一个人,他娶了一个太太,这个太太出去要工作,要干活挣钱,在家里要洗衣做饭擦地收拾屋子,但是他回到家里以后,就是看电视,嗑瓜子,嗑瓜子还特意把瓜子皮洒得到处都是。这样呢,实际他是以一种儿童的心态在跟他妻子打交道,你就应该照顾我,你就应该关心我,你就应该管我。

另外一个方面,假如说一个女士她找了一个年纪很大的人,而且很具有她的长辈的那种特征的人。恋爱了,或者结婚了,或者是有情感的关系,那么在潜意识里头,不仅她在意识层里把对方作为一个男性去爱,潜意识里头,她还把对方看成她的父亲。有可能有的人父亲早年十分严厉或者很小的时候父亲远离、或者缺失,那么对一个女孩成长过程来说,她一直没有能够获得异性家长的那种关爱,这就造成了她的潜意识里的一种强烈愿望,有可能在她以后选择男性伴侣的时候,往往就按照符合父亲的形象那样的特征去选择她的伴侣。在这种情况下,她一旦嫁给这个人,她就会要求对方给予她越来越多的关爱。而她就停留在类似一种幼稚的儿童状态,享受男方提供给她尽可能多的照顾、关心。所以如果双方,比如说夫妻双方发生激烈争吵,出现严重矛盾冲突的时候,有可能提示着夫妻双方有一方可能存在着某些深层心理结构上的一些缺陷,或者某些情结,一些创伤。比如这个创伤引起他的人格结构的畸形变化,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一类的夫妻关系模型,看成是家长和子女,家长和儿童的结构模型。那么在这样的夫妻关系里头,扮演儿童角色的那一方要求对方给自己以父母般的关照和爱护,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依赖性,而且缺乏责任心,扮演父母角色者要求对方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他才会给对方无微不至、无所不在地关怀和照料。那么这就显示了在他的早年生活里头,他的一些经历和创伤,使得他的人格结构当中,尤其是在跟异性交往这一部分,停留在童年早期。使得他们表现出很多幼稚行为,而对方可能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比如在家的老大,他带着弟弟妹妹,然后很早就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无形当中扮演了对方的父母,这样一来双方以一种情结,以一种无意识的情结互补,也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家庭。但双方的期望是不同的,就会发生很多冲突。

我们表面上看到这样的结构,你们会觉得这挺稳定的呀!一方愿意当孩子,一方愿意当家长,愿意当家长的控制着孩子,当孩子的依赖着家长,多稳态的结构啊。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已经都是成人,因为我们内心里还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愿望,就是我们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成熟男人,要做一个成熟的女人。实际上做家长的那一方也是在无意识当中做了人家的家长。假如说她是一个太太,太太扮演母亲的角色,实际上这太太心里头有一个愿望,我要做人家的太太,而不是做人家的母亲。久而久之她就觉得特累,这样他们可能是为了某些儿童的、或者幼稚的愿望相聚,也有可能因为儿童的幼稚的愿望而散,发生冲突也像儿童那样,像儿童的争斗那样发生冲突,容易意气用事,容易感情用事,容易冲动,遇事不考虑后果。所以这样的一种夫妻关系模式也会带来很多麻烦,那么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些孩子,他们在早年很缺乏欢乐的童年。那么在他们的童年需要父爱母爱的时候,没有人管理他们,所以他们在既缺乏跟同性家长的交往经验,也缺乏跟异性家长交往的经验,甚至缺乏跟某一个人建立稳定持久关系的经验,这样的人,建立起来的家庭会是有麻烦的。

那么下一个题目我就想讲讲婚外情,我们大家现在都听到过,有的人结婚了,然后在婚外又爱上异性了,那么我们分析分析这样的事情。就是他可能有哪些潜在的心理学原因?婚外情是很复杂的,如果我们要谈的话,如果我们在很大范围里谈的话,比如说有社会原因、有政治原因、有意识形态原因、有经济原因、有制度原因等等有好多,包括男女的心理差异等等,有好多东西。但是那些都不是我们论述的内容,我们主要想关心的就是在婚外情发生的当事人身上,他们的内心里发生了哪些变化。

那么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那么如果夫妻双方,不要说双方都不能进入丈夫和妻子的角色,只要有一方不能进入的话,另外一方就感觉很痛苦。他就会觉得他自己没有丈夫或者没有妻子,那么我们知道现在社会有很多机会让我们去接触很多的人,而且大家都会有机会交流,那么如果有一方没有进入丈夫或者妻子角色的家庭成员,他就很需要跟类似丈夫或者妻子的人交流。那么婚外异性交往的机会很多,一旦他能够找到知音,跟人家能找到共同语言,他就会觉得这才是自己精神上的丈夫或者妻子,实际上那个丈夫或者那个妻子根本没有成为他的真正的丈夫或妻子。实际上他的家庭当中,他的婚姻当中,缺少着一个角色,相当于单身的状态。比如说在早年生活当中,特别缺乏父爱的人,她爱上一个比自己年纪大二十多岁的一个男人,然后她觉得她自己是追求真正的爱情,并不是以索取对方的钱财为代价。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她会让这个男方产生对方的感情特别真挚纯洁的感觉,使得这个男方就会陷入这样的婚外情当中。有的当事人,她是因为心理不健康,用她的这样一种以情结作为爱情的这样一种感受,这样一种行为去吸引婚姻内的男人或者女人。如果是一个男人的话,那他吸引的就是婚姻内的女人。如果是女人的话,吸引的是婚姻内的男人。这样造成婚外情的发生,而实际上是双方或者是婚外情当中一方,不健康的心理情结被双方误认为是爱情,于是产生了婚外情。他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爱,这才是他真正需要的爱,他觉得是如此强烈,实际上是某些不健康的心理驱动之下出现的行为。我们大家会看到有一些有婚外情的人是绯闻不断,有的人做第三者也是经常不断地去到不同的家庭里去扮演第三者。如果我们简单地从外部来做定论的话,或者一概而论的话,就会说某某人特别不道德,某某人生活作风不好。但是如果一个人结了婚又离婚,离了婚又结婚,结了婚还去找婚外的情人,然后再跟自己爱人离婚,然后再跟这个婚外的情人结婚。除了我们可以从道德方面对他进行批评以外,可能还有他内在的原因,内心里头可能有一些深层原因。他的心理特点、他的行为模式特点,跟他的早年生活当中的一些经历,跟他早年的客体关系的混乱应该是有关系的。什么叫客体关系呢?当我们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们最先看到的那个人,一看到那个人就能让我们吃上东西,喝上东西,然后能够给我们解决各种生理需要的人,那就是我们的母亲。假如我们母亲经常持续不断地、持之以恒地照料我们那我们就会对母亲产生信任和依恋,这就是构成了我们长大了以后,跟其他人进行人际关系的基础。因为我们跟谁要交朋友,也得有一个稳定和持久性,而且我们有旧的朋友,可能还会交新的朋友,交了新的朋友,旧的朋友仍然保持着关系,这就是叫能建立起稳定的关系。

但是有一些人,比如因为种种的原因,在他很小的时候,比如刚生出来不久,家里人出国,或者是在外地上大学,孩子的父母没法直接照料。然后就寄托给一个邻居的大妈,或者送到邻村的一个老奶奶家,然后邻村的老奶奶照顾了没多久,又送到对门的老婆婆家,然后这个小孩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是今天东家,明天西家,这样被颠沛流离地寄养。那么在这个很小的小孩的眼睛里头,呈现在他眼前的面孔是不太稳定的。这个人几天,过一段时间又换了。那么就会在他内心里形成一种感觉,这个世界是很不可靠的,这个世界的人也是很不可靠的,一段时间尽管我觉得就这张脸挺好,但是就没了。过些日子就换了,那么在他长大了以后,他在以后跟别人相处的时候,跟邻居的小朋友相处的时候,再长大一点跟同事相处的时候,跟人谈恋爱的时候,结婚跟人家相处夫妻关系的时候,他都有某种内心里头不安全的预期,不稳定的预期。这时候如果他再发现对方一些缺点,就很容易对对方产生反感和厌倦,然后转而去寻找其他方面的关系。而且在他的那种客体关系混乱的心理基础之上,他有一种假设,就是我眼前没什么好人,好人都在远处。我眼前的人都不可信任,可信任的人在远处。所以一旦他对某一个人熟悉了,了解了,接近了以后,他就会对这个人产生厌倦和排斥。然后再去打破这个旧有的关系,再去建立新的关系。有一个咨询客人到我这儿咨询,他说我这朋友跟切韭菜一样是一茬一茬的,小学同学一上中学,我就再不理了。然后中学同学一上大学,中学同学不理了。大学毕业以后,大学同学不理了。结婚以后,过一段时间发现这人不行,离婚了。离婚了再也不理了,然后再找一个人结婚,结婚了一看,现在又不行了,又有问题了。这个人看上去很单纯、很善良,跟我们所谓道德败坏,生活作风不正什么好像联系不上,但是他就觉得内心里头有一种预期,别看她现在跟我好,指不定她那天抛弃我,所以我要在她抛弃我之前先抛弃她,这就典型的客体关系混乱的人那种内心的独白。那么像我前面谈到的很多问题,丈夫出现好的行为得不到妻子的夸奖、表扬、肯定和鼓励,丈夫出现坏的行为的时候,出现不利于于家庭稳定和家庭和睦气氛的行为的时候,妻子没及时提出批评,没有及时地想出办法来纠正。这样的一些不当的强化使得丈夫在不经意之间越来越朝着不利于家庭稳定的方向前进,这样也会造成婚外情。比如一方很有事业心,另外一方呢,就完全靠在对方的事业发展的背景之上、基础之上,享受对方事业发展的成果。双方就出现了婚姻家庭发展动力上的不平衡,给一方产生收获太少,付出太多的感觉,这种婚姻发展动力的不平衡,带来了婚姻家庭生活当中夫妻之间的不平衡关系,使得双方或者一方希望从家庭之外,去寻找新的满足自己情感需求的方式。

那么前面我讲了很多东西,我觉得如果要是想过好幸福的婚姻家庭生活,或者在早一点说要建立一桩美满的爱情,或者再早一点说要去谈恋爱,我觉得很有必要先很好地自我认识,然后检查检查自己,自我的心理健康状态怎么样?如果一个人心理足够健康,其实他才具备了谈恋爱的资格。如果你心理不够健康,那么你可能去谈恋爱,但是谈恋爱当中就会有很多困扰和麻烦。然后建立起家庭来,那就可能会出现新的麻烦。因为双方都不是以一种很平常、很平和、很正常的心态去对对方,所以婚姻家庭生活当中的那些不和谐和苦恼就接踵而至,有可能最后演变成一场危机。所以我在结束我今天讲的内容之前,我希望大家能够有健康的婚姻观和健康的心理。我衷心祝愿各位观众朋友能够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同时我殷切地希望大家在建立起婚姻家庭之前,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然后再去建立一个快乐的家庭。

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

在孩子早年的心理发展中,与母亲的关系几乎决定着每个人内心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亲密感、快乐感和成长动力。而父亲是孩子最初成长和自我认同中重要的伴侣和领路人。

教子之道实在没有一定的良方,有的话,也不是可以盲目跟随。成功的父母亲都知道,要养育下一代,夫妇间经过无数的考验和错误,从错误中学习,又再犯错误,那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如果两个人有商有量,则道路虽苦尤甘。如果因为有困难就把孩子送到老师或专家的手中,就连学习和处理的机会都失掉了。

婚姻失败的夫妇,其实可以一样成功的当父母,只是他们被困在彼此的怨恨中,不但没有尽父母的责任,反而往往让孩子受到无尽的牵连,

事实上,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确对孩子具有无限的影响力。父母能否接纳孩子的无知,给予足够空间让孩子探索自己的道路;要求孩子尽责,却不一定要以自己的榜样为榜样,准则为准则;父母能否不以孩子的成败当作自己的成败,尊重孩子是个有思想有感觉的独立体,并不真的是你们的骨和肉;父母能否学会与孩子做朋友,从孩子身上学习,而不是永远做个训话的老师,以上种种,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