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口罩的正确戴法
要佩戴PM2.5口罩,首先要把双手清洗干净,避免手上的细菌和病毒污染口罩内侧,接下来要拉松口罩的头带,确保金属鼻夹位置向前,把口罩戴上,并且让它紧紧的贴在面部,接下来要按压金属鼻夹,调整好之后要用双手遮住面部,进行正压和负压测试。
为了预防新型肺炎,大多数的人都会积极的佩戴口罩,PM2.5口罩就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这种口罩能够过滤空气当中的PM2.5微粒,主要用来防止雾霾,虽然说防护性能没有N95型口罩那么好,但或多或少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那么,PM2.5口罩的正确戴法是什么?
1、先洗净双手
在佩戴PM2.5口罩之前,需要先把双手清洗干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细菌感染口罩内侧,影响到它的防护作用。再就是要确保口罩和脸之间没有任何的东西,比如说头发、胡须或者是其他的外科口罩等。
2、拉松头带
洗干净双手之后,把口罩拿出来,先把头带拉松,在每隔2~4厘米的位置都要这么做,然后将手穿过头带,确保金属鼻夹的位置是向前的。
3、戴上口罩并贴紧面部
做好了头带和鼻夹的准备工作之后,把PM2.5口罩戴上,并且紧紧的贴在面部,口罩的上端头带要放在头后面,下端的头带则是拉过头部,放在脖子后面,并且适当的进行调整,尽量调整到最舒适的位置,这样佩戴起来也不会觉得那么难受。
4、按压金属鼻夹
PM2.5口罩戴完之后需要对金属鼻夹进行按压,将双手的指尖放在鼻夹中间,然后慢慢的向两边按压,一直到它能够紧紧的贴在鼻梁上为止,也是为了能够提高口罩的防护性,避免更多的病毒颗粒或者其他的病原微生物进入呼吸道。
5、进行正压和负压测试
确保PM2.5口罩佩戴完成,然后用双手尽量的遮盖口罩,进行正压和负压测试。正压测试的方法是用双手遮着口罩,然后大力呼气,如果空气从口罩的边缘溢出,说明佩戴不当。负压测试的方法是用双手遮着口罩大力吸气,口罩的中央会陷下去,如果说有空气从口罩边缘进入,说明佩戴不当,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pm2.5口罩的正确戴法相关阅读
甲硝唑的副作用
在生活中人的身体经常会因为感染而出现炎症,这时候很多医生会让患者使用甲硝锉,所以大家就可以知道它是一种用途非常广的药物,但是还要提醒大家,大部分药物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当然也包括甲硝锉在内,甲硝锉可能会引起人体出现恶心呕吐以及食欲下降等症状。那么甲硝唑的副作用有哪些?
甲硝唑的副作用
甲硝唑的副作用是比较多的,有的人可能会引起消化道方面的病变,也可能会导致神经错乱的现象,很多人吃了甲硝唑都可能会导致呕吐和腹部的疼痛的症状,少数病例发生荨麻疹、潮红、瘙痒、膀胱炎、排尿困难、口中金属味及白细胞减少等。这个药刺激胃,胃不好的尽量不要长期服用。所以要引起重视,最好要立即停药。
其实很多人出现了用药过量或者是用药不当的现象,都可能引起副作用的产生,有的女性如果患了阴道炎,可能会通过使用甲硝唑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出现了副作用的情况下,最好要停药,平时多喝一些温开水。
甲硝唑的副作用是比较多的,吃甲硝唑的过程中,不要吃一些生冷的刺激性的食物,一般如果出现了不良的反应,在停药之后3到5天左右的时间可以缓解症状,如果症状比较明显的情况下,最好要到医院检查。
服用甲硝唑的时候一定要适量,而且在服用药品最好要到正规的医院检查之后由医生开药才能使用,这样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是比较好的,甲硝唑的服用量不要超过三天。
庆大霉素的作用
庆大霉素这四个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是为数不多的热稳定性的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庆大霉素的作用。
庆大霉素的作用
庆大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药。其作用机制是作用于细菌体内的核糖体,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并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
1、适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新生儿脓毒血症、败血症。
2、适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腹膜炎、胆道感染等。
3、适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除外单纯性尿路感染初治)。
4、适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烧伤感感染等。
5、口服可用于肠道感染或结肠手术前准备。
6、肌内注射并联用克林霉素或甲硝唑,可用于减少结肠手术后感染发生率。
7、鞘内注射可作为铜绿色假单胞菌,或葡萄球菌所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脑室炎)的辅助治疗。
8、庆大霉素也可用于治疗利斯特菌病。
9、庆大霉素滴眼液适用于凝固酶阴性和阳性葡萄球菌、铜绿色假单胞菌及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及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及淋球菌等所致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眼睑炎、睑板腺炎等。
氯霉素的作用
现在的人们为了应对各种病毒和细菌,人类研发了多种抗生素。当然也包括氯霉素,其实就是一种抗生素,这种抗生素主要针对的是肠杆菌以及炭疽杆菌的抑制作用,当然它的作用还是比较大的。那么氯霉素的作用还有哪些?
氯霉素的作用
氯霉素对革兰阳性、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后者的作用较强。其中对伤寒杆菌、流感杆菌、副流感杆菌和百日咳杆菌的作用比其他抗生素强,对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也有效,但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不及青霉素和四环素。抗菌作用机制是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
各种细菌都能对氯霉素发生耐药性,其中以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较为多见,伤寒杆菌及葡萄球菌较少见。细菌对氯霉素产生耐药性比较慢,可能是通过基因的逐步突变而产生的,但可自动消失。细菌也可以通过R因子的转移而获得耐药性,获得R因子的细菌能产生氯霉素乙酰转移酶(acetyltransferase)使氯霉素灭活。
为敏感菌株所致伤寒、副伤寒的选用药物,由沙门菌属感染的胃肠炎一般不宜应用本品,如病情严重,有合并败血症可能时仍可选用;在成人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感染中,以氟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孕妇及小儿不宜用该类药)。
各种严重感染,如由流感嗜血杆菌、沙门菌属及其他革兰阴性杆菌所致败血症及肺部感染等,常与氨基糖苷类合用。
伤口发痒怎么办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伤口上痒痒的感觉,这时别人就会对你说:“长伤口了,快好了!”难道伤口发痒真的是在愈合么?伤口发痒时怎么办?
1、伤口愈合有三个阶段,瘙痒一般出现在第三个阶段——增生阶段
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有不少患者会出现伤口发痒的症状。伤口的愈合过程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凝血止血的过程;第二个阶段是白细胞聚集在伤口的过程,这对抗感染有非常重要;第三个阶段是增生阶段,其间有新生的血管和神经形成,以及新鲜肉芽组织生长。那么伤口瘙痒发生在第三阶段增生阶段。
2、对于普通伤口、手术伤口来说,发痒确实是快好了
普通伤口,手术伤口愈合时感到发痒这是正常现象。因为开刀时皮肤的神经末梢被切断,伤口愈合是由一种新的组织补上去的,这种新的组织叫结缔组织。新生的血管和神经都要长出结缔组织。新生的神经末梢很容易受到刺激,由于此时功能尚不完备,感觉模糊,于是产生痒感。因此伤口出现瘙痒时,说明伤口的神经组织再生了,这往往也预示着伤口就快长好了。
3、表皮浅层伤口愈合时不会发痒
但是如果是位于表皮的浅层伤口,其愈合过程就不会出现瘙痒。这是因为伤口局限在皮肤的最表层,修复表皮损伤时,神经并没有受到刺激。
4、“伤口愈合发痒”怎么处理最好
伤口在愈合过程中常常会伴有发痒症状的出现,盲目抓挠无疑会“雪上加霜”,那么,伤口发痒应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伤口发痒时,不宜搔抓,不宜以衣服摩擦,不宜以热水烫洗伤口,以免加重痒感或使伤口感染,以致延缓伤口愈合。伤口发痒的时,你可以看看书,做些其它的事情,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
当然,实在痒感难耐,你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涂擦消炎抗过敏的药膏,或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煎汁内服,外洗等。
另外,伤口发痒时在饮食上也要多加注意,少饮或忌饮酒,少吃或不吃辣椒、葱、蒜等刺激性食物,宜多吃新鲜绿色蔬菜和水果、鸡蛋、瘦肉、肉皮等富含维生素以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食物。这样,才能更好的愈合伤口,避免伤口发痒对伤口的愈合造成影响。
5、伤口发痒是组织愈合正常症状,不必惊慌不安
伤口发痒是在组织愈合时可能遇到的一种症状,朋友们不必因此而感到惊慌和不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健康的恢复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警惕环状病毒的人类感染
说起环状病毒,由于它很少感染人类,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它和轮状病毒(引起婴儿腹泻的一种病毒)、呼肠病毒(引起婴幼儿呼吸道和肠道感染的一种病毒)是“叔伯兄弟”,同属呼肠病毒科。环状病毒的名称是1971年由博登(Borden)首先提出的。这类病毒的内衣壳由32个像甜甜圈一样的环形组成,因此被命名为环状病毒。目前发现环状病毒包括至少22个不同的病毒和上百个血清型,而且还不断有新的环状病毒被发现。
环状病毒可以引起哪些疾病?
绝大多数环状病毒可以在肢节动物和脊椎动物间传播,通过蠓、虱、虻、蜱、白蛉、蚊子等昆虫叮咬传播,主要感染动物,是许多动物疾病的病原体。最有代表性的疾病是动物的蓝舌病,由环状病毒中蓝舌病毒引起,可以感染羊、牛等动物,动物感染后除发热、口鼻肿胀、结膜充血等症状外,常常出现舌头紫绀,因此称为蓝舌病。环状病毒还可以引起非洲马瘟、马器质性脑病、动物茨城病、鹿流行性出血病毒病、猪断奶后全身消耗性综合征等多种动物疾病。
环状病毒会导致人类感染吗?
环状病毒有时也可以感染人类。有些环状病毒感染属于人-畜共患疾病。例如:1959年,乌干达一些人出现发热、腹泻症状,逐渐出现下肢软瘫、抽搐等症状,其中3人死亡。医生们在病人的血液中分离到一种病毒,后来证实这种病毒就是环状病毒中的奥轮谷病毒(Orungo virus)。还有,环状病毒属中的钱吉诺拉病毒(Changuinola virus)曾在巴拿马感染人类,导致人类出现短暂的发热症状。
环状病毒属中的克麦罗沃病毒(Kemerovo virus)曾在俄罗斯导致人类蜱传脑炎。克麦罗沃病毒还可能是人类多发性神经根炎的病因之一。环状病毒也可能通过血液传播。2000年,美国从一些献血者的血清内分离到一种人环状病毒。
在我国,人感染环状病毒也并非首次发现。1990年,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先后发现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有些病人出现脑炎的症状,医生们从其中一些病人体内分离到一种新的环状病毒,后来被命名为“版纳病毒(Banna virus)”。后来,版纳病毒也曾在新疆等地区引起人类疾病。
1998年,福建省6家医院收治了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肌痛、关节痛,一些病人出现脑炎、脑膜炎、脊髓炎等神经系统症状,医生们对这些病人的血清进行了不同的病原学检测,发现病人血清中环状病毒抗体呈阳性,最终确定为一种环状病毒感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