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E抗体是怎么回事

2020-07-14

乙肝E抗体是一种乙肝五项检查的指标,单独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需要结合其他几个指标一起进行分析才有意义。倘若表面抗原阳性、核心抗体阳性以及E抗体阳性,这种情况就是小三阳了,需要及早治疗,以免身体健康受到损。

现实生活之中,我们都知道,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危害性十分巨大的疾病,对于这种疾病,目前依然没有合适的药物来进行治疗,务必要趁着病情尚不严重时及早治疗。那么,乙肝E抗体是怎么回事?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乙肝E抗体,这种指标,是乙肝五项检查之中其中的一种指标。一般来说,乙肝E抗体呈现阳性的话,大部分情况属于患者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一种状态,而感染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结局,就是已经治愈以及发生持续感染。
  在乙肝五项检查之中,倘若患者发生了第1项表面抗原呈现阳性以及E抗体呈现阳性,还有核心抗体出现阳性,这种情况就是小三阳。
  倘若患者发生了第2项表面抗体出现阳性,而E抗体呈现阳性,还有核心抗体呈现阳性,这种情况就显示患者有可能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只是目前已经治愈,又或者是自愈,这种情况无疑是比较良好的一种表现。
  一般来说,E抗体呈现阳性,就说明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复制活动处于一个相对不活跃的状态。大部分借助病毒检测,所取得的结果,都在10的3次方,又或者是10的4次方这一个范围以内。
  而大三阳方面的病毒检测,检测结果一般都在10的6次方以上,这种情况说明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复制活动是十分严重的。
  因此,建议患者不妨征求医生的意见,借此来观察一下自己是否需要接受治疗。倘若需要接受治疗,务必要及早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抗病毒治疗,以便让自己尽早恢复健康。需要注意的是,乙肝病毒目前是没有办法借助药物可以清除的,所以务必要及早治疗,以免导致病情耽搁。



乙肝E抗体是怎么回事相关阅读


乙肝病毒的隐性感染和隐匿性感染

什么是“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是指:感染了病原体,由于免疫系统很强大,没有出现临床症状,而产生了对这种疾病的抵抗力,把病原体清除。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者在感染病毒或细菌后都会表现出隐性感染,所以只有少数人得病。乙肝病毒感染也是这样。

感染了乙肝病毒,机体的免疫系统很快产生抗体(抵抗力),把乙肝病毒清除,人体没有表现出乙型肝炎的症状,没有转氨酶升高,体内也没有病毒长期存留,这种情况就是乙肝病毒的隐性感染。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后都表现为隐性感染,所以,在没有乙肝疫苗前,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配偶大多数没有得乙肝,反而产生抗体。

 什么是“隐匿性感染”?

隐匿性感染是指:感染了病原体,病原体没有被免疫系统清除,潜伏在体内,但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如我们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说,乙肝病毒感染常常是隐袭起病的,很少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但乙肝病毒感染者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感染类型,被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称为“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这种情况属于乙肝病毒的一种特殊感染类型。

乙肝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变异,如果在表现抗原(乙肝五项中的第一项:HBsAg)的部位发生了变异,我们用一般的检测方法检测乙肝五项就不能检测到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了,表现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五项中的第一项)为阴性,但体内有乙肝病毒感染的其他证据,如HBVDNA阳性或e抗原阳性。

这种情况也可以表现为病毒的长期携带,或者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的慢性肝炎,可以通过检查HBVDNA或e抗原来诊断。这种变异的乙肝病毒可以“逃过”体内免疫系统的识别,导致乙肝疫苗接种无效。

因此,乙肝妈妈体内若有这种变异病毒,有可能导致她所生的宝宝注射乙肝疫苗无效,并造成乙肝病毒的“隐匿性感染”。但这种情况是是很罕见的,乙肝妈妈不要过分担心。在孩子接种乙肝疫苗不产生抗体时,首先应继续加强乙肝疫苗免疫,不要慌着给孩子抽血检查HBVDNA。

乙肝患者尿酸升高是阿德福韦引起的肾损害吗

要搞清楚治疗乙肝的药物-阿德福韦引起的肾损伤会不会引起尿酸升高,首先要从尿酸的代谢说起。

尿酸从哪里来?

尿酸是体内嘌呤物质代谢后生成的产物。尿酸的产生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内源性尿酸是我们体内细胞新陈代谢的产物。我们体内细胞中的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是由几百万或几千万个核酸组成的。

随着细胞代谢,这些核酸分解后的产物就是嘌呤。大约80%的尿酸属于内源性嘌呤代谢产生的。外源性尿酸来自于食物。摄入富含嘌呤的食物,如海鲜和动物内脏等,代谢后即产生嘌呤,最终生成尿酸。

尿酸到哪里去?

尿酸对人类健康毫无利用价值,被视为人体代谢后产生的“垃圾”。这些“垃圾”最终应被排出体外。

别看尿酸属于人体的“垃圾”,但要把它从体内排泄掉,还要有几分周折。大约100%的尿酸通过肾脏,经肾小球滤过到尿液中。但到了肾小管,98%~100%的尿酸又被重吸收入血液。然后,又有大约50%的尿酸又被肾小管细胞中的一些转运蛋白分泌到肾小管中,但又有40%的尿酸被肾小管再次重吸收回来。几经周折,终于有8%~12%的尿酸从肾脏排出。最终,体内的尿酸2/3从肾脏排出,1/3从肠道排出。

尿酸升高就是肾脏有病吗?

有人可能会想:既然2/3的尿酸通过肾脏排出,那么尿酸升高是不是就说明肾脏有病了呢?实际上,血清尿酸增高最常见的原因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摄入含嘌呤的食物过多,或体内嘌呤产生过多,导致血清尿酸增加。最初仅表现为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日久天长,尿酸在体内堆积,沉积在关节、肾脏,即可引起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性肾病。

引起尿酸升高的原因还有很多。如:性溶血性贫血、横纹肌溶解、红细胞增多症、心肌梗塞、吸烟等,肿瘤化疗期间尿酸也可能增加。一些肾脏疾病也会引起尿酸升高,如:IgA肾病、造影剂肾病、肾移植术后等。

肾脏有病尿酸就会升高吗?

尿酸的检测通常属于肾功能的一项指标。那么,肾脏有病是不是尿酸都会升高呢?其实不然。肾脏有病时血清尿酸的变化要看肾脏的病患在什么部位。如果肾脏的病变在肾小球,肾小球对尿酸的滤过减少,则血中的尿酸就会增多。如果是肾小管负责分泌尿酸的转运蛋白受到损害,尿酸也可能升高。

另外,肾结石阻碍了尿液的排出也可能引起尿酸升高。但是,肾脏疾病引起的血清尿酸升高常常发生在严重肾病或肾病的晚期,同时伴有肾脏损害的其他化验检查异常,绝不可能表现为单项血清尿酸升高。

肾脏有病会引起尿酸降低吗?

肾脏有病也会引起尿酸降低。如果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到损害,肾小管不能将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到管腔中的尿酸重吸收回来,则表现为血清尿酸的降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就有可能损伤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主要表现为血清肌酐升高和血磷降低。

血磷降低就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主要表现之一。在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还有很多,如:钾、钙、葡萄糖、尿酸、小分子蛋白等。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引起的肾小管损害发展到严重程度时,还会表现为血钙降低、血钾降低、血清尿酸降低,而尿中的葡萄糖和小分子蛋白等排出增加,这就是“范可尼综合征”。

因此,服用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期间应注意监测血清肌酐和血磷,发现异常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改变治疗方案。

服药的乙肝妈妈能否母乳喂养

综合研究和各国指南的意见,对服药妈妈哺乳期母乳喂养有以下建议:

①需要长期治疗的乙肝母亲不建议冒着停药导致肝病加重的风险而停药喂奶。对于非常需要母乳喂养的母亲宁肯服药喂奶也不要放弃自己的治疗停药喂奶。因为正像美国指南中所说,“这些抗病毒药物很少经母乳排出,不大可能导致显著毒性。”而停药后造成的肝病加重不仅危害母亲的健康,也使得母亲在肝功能异常的情况下需要使用更多的药物治疗,更加难以喂养婴儿。

②尽管拉米夫定在哺乳期比较安全,但它的耐药性将可能给母亲今后的治疗造成更大麻烦,不建议服用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的母亲为了给孩子母乳,自行换用抗病毒作用偏弱的拉米夫定治疗。在更换治疗前应请有经验的医生评估后决定。

③孕晚期服药的免疫耐受期母亲产后可停药母乳喂养,但需要严密监测肝功能,ALT异常的母亲不建议哺乳。

④替诺福韦对骨骼的影响主要是导致血磷降低,服用替诺福韦的母亲的哺乳期需要注意监测血磷和血钙,并可通过适当补磷,防止药物对婴儿骨骼发育的影响。

⑤混合喂养虽然不如纯母乳喂养好,但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母亲的乳房按时受到婴儿吸吮的刺激,从而维持乳汁的正常分泌,婴儿每天能吃到2~3次母乳,对婴儿的健康仍然有很多好处。对于需要服药治疗的乙肝妈妈,混合喂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婴儿通过哺乳摄取母亲的治疗药物,从而减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

⑥这些药物可能对婴儿的影响不大,但长期婴儿药物暴露的风险尚不明确,尤其是母婴阻断失败的婴儿长期母乳中低水平药物暴露可能对今后的治疗产生影响,服药母亲母乳喂养需确保母婴阻断成功,并权衡利弊后决定。

肝功能异常的乙肝女性怀孕有什么风险

最近,我收到一位乙肝丈夫的求助信。信中说她的妻子发现乙肝多年,2011年发现肝功能轻度异常,以后每年复查肝功能均不正常,ALT最高107 U/L。但她一直没有抗病毒治疗。2015年底,他的妻子怀孕了。刚发现怀孕时,她的ALT为62 U/L。但是,在怀孕大约3个多月时,她的ALT骤然升高到1167 U/L,她不得不住进了医院。

这位乙肝准妈妈的肝功能在怀孕期间为什么会突然恶化呢?肝功能异常的乙肝病毒感染女性怀孕有很大风险。国内外有许多研究显示,肝功能异常的乙肝女性妊娠期不仅容易发生糖尿病、高血压、贫血、产后出血等妊娠并发症,而且早产、新生儿窒息、低体重儿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母亲。

这是因为妊娠期新陈代谢旺盛,营养物质消耗多,胎儿的代谢和解毒作用依靠母体肝脏完成,导致肝脏负担加重,合成蛋白质和糖代谢的能力均明显降低,对胎儿的发育不利。另一方面,肝脏是制造凝血因子的场所,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凝血机制障碍,容易造成产后出血;妊娠期肝脏对一些不利于胎儿生长发育的激素代谢能力下降,胆汁代谢障碍,这些激素刺激子宫,或胆汁淤积于胎盘,可促使子宫收缩,或导致胎儿宫内缺氧。

更危险的是,由于妊娠期肝脏负担增加,肝功能异常的乙肝病毒感染孕妇的肝病更容易加重,甚至发生重症肝炎,危及母亲和胎儿的生命。因此,我国的《乙肝指南》建议育龄女性在生育前若有治疗适应症,应尽量在孕前应用干扰素或核苷(酸)类药物治疗。

这位乙肝准妈妈在怀孕前ALT持续异常至少4-5年,最高ALT已经超过了正常值上限的2倍,早已符合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但她没有治疗,带着异常的肝功能冒险怀孕,因此导致怀孕后肝功能突然恶化。

改用替诺福韦多久可以怀孕

今天,一位女性乙肝病人来信说,自己已经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药物多年,开始用拉米夫定,两年后耐药。以后一直服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联合治疗至今,保持HBV DNA检测不到,肝功能正常,但仍是“大三阳”。最近希望生育,医生建议她改用替诺福韦半年后再生育。她问这个建议是否正确?

我认为,医生对这位乙肝女孩的建议基本正确。由于这位女孩既往已经对拉米夫定耐药,所以,她在怀孕时不能再选择拉米夫定或与拉米夫定的相同耐药位点的替比夫定,只能选择与这两种药物无交叉耐药性的替诺福韦怀孕才比较安全。

但我曾经碰到许多病人问我一个问题:正在服用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治疗的女性改用妊娠期比较安全的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治疗后多久才能怀孕?许多医生像今天这位乙肝女孩来信中说的那样,常常告诉病人改变治疗后半年才能够怀孕,说是药物在体内的“毒素”得需要半年的“排泄”。这种说法有依据吗?

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手里的药品说明书。恩替卡韦的半衰期约为24小时,阿德福韦的半衰期的中位数为7.22小时(4.72~10.70小时)。药物一般经过5个半衰期就基本从体内排泄干净,所以需要每天服药,不能间断。如果这些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可维持半年之久,为何不半年吃1片药呢?

另外,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也很安全,不良反应很小,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导致不孕不育或女性排卵异常的证据。所以,服用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的女性在准备怀孕当月更换为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即可,“提前半年以上才可怀孕”的说法没有依据。

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对于抗病毒治疗期间意外妊娠的患者,“若应用的是妊娠B级药物(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或拉米夫定,在充分沟通、权衡利弊的情况下,可继续治疗;若应用的是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在充分沟通、权衡利弊的情况下,需换用替诺福韦或替比夫定继续治疗,可以继续妊娠。”从指南的建议中可以看出,甚至服用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治疗期间意外怀孕的,换用替诺福韦或替比夫定后仍然可以继续怀孕。

所以,服用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治疗的乙肝女性如何希望怀孕,换药后当月即可怀孕,不用等待半年后再怀孕。但是,肝功能异常刚刚开始使用替诺福韦或替比夫定治疗的女孩,不能马上怀孕,应该在HBV DNA下降,且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再怀孕。而肝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一般需要3~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