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解挫折
中国人过年,最普遍使用的祝福词是“心想事成”、“万事胜意”、“马到成功”、“一帆风顺”,这是人们的祈盼。没有人喜欢挫折,可是人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现实社会中遭遇挫折的打击。而挫折的结果常会使人产生情绪低落,消沉苦闷,严重者会引发抑郁症,甚至精神障碍。
人在一生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可能逆境比顺境还多。例如:生意亏损、下岗失业、情场失意、考试失败、家庭不幸、蚀财遭灾、蒙受冤屈、意外伤害等等天灾人祸,数之不尽。
既然挫折不可避免,因而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心理的平衡,就显得十分重要。
重要的是要认识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有时是无法逃避的,不如勇敢地面对现实,承认矛盾,分析矛盾,从中寻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对所受挫折的种类或性质,每个人的耐受性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在生活上受多大的挫折都能忍受,却不能忍受事业上的失败;也有的人则可以忍受事业上的失败,却受不住生活中的挫折折磨。
一个人生活经历及所受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对挫折的耐受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生活经历丰富,历尽艰辛、饱经风霜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抗打击的能力要大。这是因为,在逆境中搏斗会得到磨练,从而提高了克服和战胜困难的能力。所以,从另一方面来看,挫折也是人类追求发展的经验源泉。
可以说“挫折”人人都不喜欢,总想没有挫折发生在自己身上。但一生人之中又有谁能够不面对挫折。一个人有没有面对挫折的良好适应能力,实际上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如有人因车祸断了腿,面对断腿残肢悲伤不已,对今后漫长岁月悲观绝望,如坠深渊,埋怨自己不小心,没有看清路面情况;怪责对方注意力不集中,没有避开自己,因此他总是不能摆脱痛苦的缠绕。
面对同样的遭遇,有的人并不沉湎于过去的灾难,不是怨天由人,而是以坚强不屈的意志,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灾难,庆幸自己大难不死,保住了性命,从中得到了安慰,使自己尽快从痛苦中解脱出来,重新建立起生活的信心。
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只有不断思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积极的一面看问题才能获得自身精神的升华,才能积极面对挫折而不至于忧郁焦虑。
在心理咨询门诊,医生每天都要和遭受各种各样挫折的人接触,多数是不能面对造成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人是因为挫折而倒下去的。据报章报道,中国每年有二十余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已经相当于每年发生几次汶川大地震的死亡人数了。其中不乏大量的,因各种挫折引致的恶果。
一个人经历一些困境会有好处,它可以锻炼意志,培养在逆境中经受挫折失败后屡败屡战的精神。
然而,我们不主张不断地让人经受挫折。因为,经常地处于挫折情境之中,对一个人的压抑太大,会使人的人格发生畸变,变得忧郁、冷漠、孤僻、自卑。甚至是自暴自弃。
每个人对挫折的耐受性是大不相同的。有的人面临严重挫折而坚韧不拨;有的人稍遇挫折便意志消沉,颓废沮丧,一蹶不振。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生存,就需要我们鼓足勇气——善待挫折!
方法:
a、即时调整方向
面对工作中的挫折,就多点将经历转到生活中去,把过去没有时间完成的事情或愿望,在这段时间去完成。这样可以分散精神,了结心愿,就是好事;而生活中遭遇挫折,就转到工作中去,多花点时间,多些钻研,难说又闯出一片天呢?!生命如同打球,一定要懂得把握节奏,这是战胜挫折的一个法宝。切忌钻牛角尖。
b、转移注意力
“倒运”会产生厌倦、懒惰行为。越是懒于行动的人越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当我们遭遇挫折的时候,重大的事项和决定就应该放一放了。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旅游度假、写书、画画、体育锻炼等,一旦你开展了一项新的活动,就会忘掉烦恼,心情就会轻松许多,信心就会增强,心里就会变得踏实起来。切忌闭门苦思。
c、扩大社会交往
现在通讯这么发达,都有手机,在遭遇挫折时,不要障于颜面,或等别人联系。而是要主动给你的同学、朋友、同事通电话,告诉他们你的心情,表达希望他们接纳你的意愿。这样你就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了,如朋友联欢会、聚餐会、探家等。这有助你扩大交往面,获取新的信息,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扭转低落的心情。切忌独处。
这样解挫折相关阅读
什么性格可能决定你易得什么病
从一个人的性格能判断其健康状况吗?答案是“能”。而且性格还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的健康。
健康心理学家表示,人的个性受到遗传基因和生活环境的双重影响。个性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八类,同时它们也能分别映射出不同疾病。虽然人们不能绝对对号入座,但它至少能提醒我们身边存在的潜在风险。
1. 乐观型人格
他们往往是看到“杯子里有一半水是满的”的那群人,但他们的问题在于容易体重超标。日本一项实验发现,在同一组减肥人群中,最乐观的人往往也是减重最少的人。研究人员认为,凡事都往好处想的乐天派对自己的体重问题不够关心,而且也更容易屈从于诱惑。此外,他们自视能战胜生活困境的自信心会使其甘愿冒很多风险,这也是他们容易早亡的原因。一项涉及多人的成长调查记录显示,孩童时期就极具幽默感的人竟然比一般人短命,因为他们成年后更容易染上吸烟、饮酒的习惯,并养成很多高风险的嗜好。
2. 焦虑型人格
法国和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焦虑型人格最容易染上胃溃疡。这些习惯于依赖他人、情绪不稳定的人更容易形成吸烟、饮酒的习惯,并出现饮食不规律和睡眠障碍等现象。这都会促使人体分泌出高出正常值很多的胃酸,进而引发溃疡。另外,过高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也会诱发头痛、痤疮和膀胱感染。有意思的是,有关“性欲和性格”之间关系的研究则发现,焦虑型人格做爱频率最高。其中高度神经质的女性焦虑者短期性伴侣更多。也许是找不到如意伴侣或无法繁衍后代的担忧促使他们和更多人发生性关系。
3. 敏感型人格
英国一项研究发现,性格偏于女性化、富有同情心的男性压力水平较低,不容易得心脏病。研究人员分别根据男性在“领导能力”、“力量”、“侵略性”、“冒险性”和“同情心”、“怜悯心”、“友爱”、“敏感性”等方面的“男性化”和“女性化”表现打分。结果发现,“女性化”表现分数越高的男性患慢性心脏疾病的风险越低。研究人员表示,因为这些“跟着感觉走”的“新男性”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也更善于向外界求助,包括求医。
4. 争论型人格
敌意和侵略性人格是最不健康的性格之一。希腊一项胸透实验发现,敌意型人格的女性更容易被诊断出乳腺癌。在男性身上则表现为结肠癌。研究人员认为,敌意和愤怒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更容易被疾病侵袭。易怒者患心脏病的风险会高出常人50%。他们对压力的身心反应都更迅速、更强烈,往往表现为血压和心率升高,这对心脑血管系统会造成很大损伤。
5. 外向型人格
外向型性格的男性不容易得心脏病,不容易被感染,疾病后康复也比较快。也许就由于其体内较低的压力荷尔蒙水平。外向者善于直面生活中的挫折,而且一旦他们发觉身体不适,会及时就医。研究还发现外向者会比常人多生育14%的子女。
6. 害羞型人格
害羞型人格患心脏病和脑中风的几率高出常人50%。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这些人过着较为封闭的生活,而且他们在新的生活环境面前会感到压力重重。害羞者更容易遭受病毒性感染,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感冒,也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压力的反应更强烈。
7. 迟钝型人格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低智商往往和焦虑症、晚发型痴呆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密切相关。 低智商的儿童患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风险也更高。这也许因为低智商者较难懂得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8. 善良型人格
俗话说:“善有善报”。善良者往往也能得到丰厚的健康回报。诸如糖尿病、疝气、骨病、坐骨神经痛、脑中风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都很少和他们有关。善良者的生活方式也很健康,他们喜欢运动,也十分注意饮食健康。
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志等活动。心理现象极为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概括地说,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人的心理无论怎样复杂,总要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例如我们会见一个久别重逢的朋友,首先要互相注视、互相问候,感知对方的音容举止。经过一番叙谈后,就会引起对一桩桩往事的回忆。谈到共同关心的问题,就会引起对问题的分析、综合、概括、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其中感觉和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是人们了解事物、处理问题所必需的过程,在心理学上,一般称之为认识过程或认知过程。人们认识事物,决不会无动于衷,总要表现出爱和恨、喜和怒、满意和不满意等情感和情绪。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只是为了消极地适应它,而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改造它,这就必然要表现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意志行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认识、情感、意志三种心理过程各有区别,又紧密联系。一方面,情感、意志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正所谓“知之深,则爱之切”。另一方面,情感又推动了认识活动的开展和深人。意志则是自觉地确定目的、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一旦产生,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社会行为。
心理过程是人人共有的,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共同体现。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和知觉。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通过记忆和思维。但是,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看到每个人的个性的不同表现,如有的比较热情,有的比较冷静;有的比较机智,有的比较迟钝;有的爱好文学艺术,有的爱好科学理论;有的关心集体事业,致力于高尚理想的追求;有的注意个人实惠,热衷于物质生活的享受等等。人的个性正如各自的面貌,各有特点,反映出每个人在心理活动上的差异性。人的个性心理的差异,既表现在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方面,也表现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方面。所以在心理学L,常将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的心理特征统称为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制约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方向和行为的社会意义。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效率特征和风格特征,它们一经形成,总是相对稳定、相当持久的。因此,人们可以据此来区分和刻画不同的个体。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密切联系着的。个性心理是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没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对外界事物的情感和改造世界的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无从形成的。同时,己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例如,能力不同的人,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可能不同;性格不同的人,情感表现可能不一样;具有勇敢性格的人,常会表现出坚强的意志行为;属于怯懦性格的人。多是畏首畏尾而退缩不前等。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列举了心理健康者的十条标准,即: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计;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能力;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展;在不违背社会规范之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五个条件:
①积极向上,有自信心、自尊心、进取心,能正确认识现实,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并有改造环境的能力;
②有独立性、自觉性、能够以旺盛的精力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学习和工作,并获得成就;
③乐于交往,能以积极的态度(如尊敬、信任、谦让、喜悦、诚挚等)与人相处,保持和发展融洽互助的关系;
④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使自己的学识、品格向高水平发展;
⑤心理活动完整、协调,能避免由于各种心理因素(如过度紧张或焦虑等)而产生病态症状。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意志健全。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正常的智力是人们从事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自己克服困难去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主要标志是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和意志的顽强性。
2、对自我恰当认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自我意识明确,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都能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3、对现实环境的良好适应。每个人都生活在时间维度上:从过去经现在,走向未来。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的生活,而不会沉湎于过去或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他能吸取过去的经验,针对现实,策划未来。他既能重视现在,也能预见即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事先设法加以解决,权衡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在社会和集体中总是善于和他人交往,并能和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和他人的交往中,能接纳自我并接受他人,对集体具有一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情感;在与他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消极的态度(如嫉妒、怀疑、憎恶等);在和他人交往时,感到舒服自在、安全可靠。
5、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之中,并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乐于学习,积极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中施展才能,并从学习和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
6、情绪乐观并能自控。心理健康的人既有适度的情绪表现,如能体验到各种情绪,喜、怒、哀、惧、美感、理智感、内疚感、羞耻感等等,又不为情绪所左右而言行失调。
7、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作为整体的精神风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的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的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别让“年关心理综合征”困扰你
过年是个好日子,普天同庆,万家欢聚。然而,在不少人心中,过年成了一种压力、一种心病。春节临近,各大医院心理门诊的病人骤增,比平时增加了近三成。除了“抑郁症”、“强迫症”等老病号外,许多患者是因为害怕、厌恶过年来就诊的,医学上称之为“年关心理综合征”。有调查表明,80%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年关心理综合征”的侵袭,有的虽然没有因此产生心理疾病,但对过年也着实害怕。即使同是患上了“年关心理综合征”,由于职业、身份、年龄的不同,人们害怕、厌恶过年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冬去春来,又到过年好时节,人们该怎样防治“年关心理综合征”呢?
1、失望族。过年,历来是人生小结之时。如今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自己一年的人生有太多的期望,结果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蓦然回首,很多人在心中留下的是不满和失望。人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感叹光阴虚度,从而陷入强烈的挫败、失望之中,难以自拔。
心理提示:对生活期望越高的人,也越容易失望。这些病人多数在生活、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他们并不满足现有的状态,希望短时间内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一旦实现与理想的差距太大,就很容易心态失衡,产生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失落感会因为过年变得尤为强烈。其实,如果对工作、生活的一些得失不太在意,制订计划量力而行,就会少很多失落。
防治验方:调低期望值。年初时不要把个人目标弄得过高,要酌情调整。转换视角做总结。过年了,与原来的目标对照也许没有大收获,但换个视角看还有平安,平安不是大福吗? 寻找多重支点。除事业外,亲情、友情、爱情,兴趣、爱好、健康等都足以支撑心灵。进行优势比较。必要时以自己的优势与他人相比,获取心灵慰藉。确定新目标。这是心理补偿的好办法。
2、恐惧族。过年春运回家拥挤,应酬多,对他们而言,应酬已变成累人的“任务”。有不少人想起过年的应酬就感到害怕和恐惧,甚至引发胃肠功能紊乱。
心理提示:一是害怕春运回家拥挤,因为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轮船可能导致一些人产生严重的精神障碍,甚至会情绪失控而跳车、跳船等。对于有旅游精神综合症病史的患者,每到春节临近时,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恐惧感。因此,回家前要注意休息,不要过分紧张,有条件的话可在乘长途车时定时起身活动一下,减轻旅途带来的疲劳。二是害怕应酬,借联络感情的春节走亲访友,对他们来说,已变成一种“任务”,长期应付“狂轰滥炸”的应酬,会引发一系列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
防治验方:统筹安排。对推不掉的应酬应安排有序,以收减压之效。化繁为简。尽量减少应酬,必须应酬时设法化繁为简,节省时间。学会谢绝。并非所有应酬都必不可少,关键是懂得辨别、善于拒绝。淡化欲求。应酬往往是为了满足自我欲求,如果少点欲望,就能少些应酬。
3、抑郁族。过年常被视为还“人情债”的日子,给谁拜年、送什么礼物、给多少压岁钱……倘若要做到八面周全,必然陡增压力,甚至引发心理问题。多见于经济条件较差,又特别好面子的人。
心理提示:很多人将春节看得很重,走亲访友,都不能显露出寒酸。即使平时再节衣缩食,过年时也要风风光光。对那些经济条件差的人家来说,过年无疑就是过关,有些人甚至出现抑郁情绪。因此,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理,不要老拿自己没有的东西去和人家有的东西相比。
防治验方:认知纠偏。人情要往来,但物质与快乐未必成正比,有时只需一个电话、一条短信或一张贺卡,就可寄深情。量入而出。不要盲目攀比,更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主动免礼。不妨从我做起,彼此免礼。分散压力。人情往来的机会很多,来日方长,这么想可使心理压力减轻。
4、孤独族。不能与儿女团聚,对老年人是不小的心理打击。一些身在他乡的人和单身、离异的人,过年也会感到孤独。孤独使人消沉伤感、魂不守舍,甚至出现幻觉和妄想。多见于空巢老人和背井离乡的人。
心理提示:老人都希望过个团圆年。有些子女偏偏没有时间回来团聚,或者根本没有子女,这样的老人就会感到孤独。对于背井离乡的人,别人合家欢聚共度佳节,也会使其感到更为孤独凄凉。有些人甚至会魂不守舍、思维发生偏执、产生幻觉和妄想,出现思念过度的心理障碍。
防治验方:转念想想。儿女不回来一定有原因,这样想,老人应该可以释怀。替代满足。找身边合适的人交流,使心理需求获得替代性满足。充实生活。学会照顾自己,拥有多一点正当爱好。享受孤独。孤独有时会成为心灵滋养,也许你的孤独恰恰是别人羡慕的自由呢!
5、悲伤族。丧失亲人的中老年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时他们爱拿出以往亲人的照片或是遗物,睹物思人,心情变得悲伤沉痛。见于丧失亲人的中老年人,遭遇离婚失恋等生活变故的人。背井离乡者。“独在异乡为异客”,别人合家欢聚共度佳节,而他独自一人显得更为孤独凄凉。生活境遇遭受变故的人。回想以往生活中的情景或同别人相比,感到反差很大,不良情绪就会“如影随形”。如果心理得不到调适,内心压抑不能及时得以宣泄,大脑皮层会处于一种强烈抑制状态,心情变得十分沉闷、痛苦。
心理提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拿出已故亲人的照片或遗物,睹物思人,使丧失亲人者的心情变得悲伤沉痛。家人要加倍关心他们,节日里要多陪伴他们,遭遇离婚、失恋等生活境遇变故的人,回想以往生活中的情景或同别人相比,感到反差很大,悲伤情绪就会如影随形。
防治验方:重新定位。随着社会角色变化,要在心理上重新定位,保持平常心。心理换位。退休赋闲的老年人唯有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心里才能释然。学会享受清静。热闹是一种幸福,清静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幸福呢?采取自然隔离法,把死者用过的物品、照片巧妙移开,不让他们触景生情。
总之,过年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拿出勇气来,给自己一些时间、空间,就能克服“年关心理综合征”,过一个顺心顺意的春节。
顺其自然的心理治疗方法------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Moritatherapy)由日本教授于1920年创立,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经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一种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并被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实用的心理疗法。
治疗原理:
1.“顺应自然”的治疗原理。
要达到治疗目的,说理是徒劳的。正如从道理上认识到没有鬼,但夜间走过坟地时照样感到恐惧一样,单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在感情上实际体验到才能有所改变。而人的感情变化有它的规律,注意越集中,情感越加强;听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渐消退;在同一感觉下习惯了,情感即变得迟钝;对患者的苦闷、烦恼情绪不加劝慰,任其发展到顶点,也就不再感到苦闷烦恼了。因此,要求患者对症状首先要承认现实,不必强求改变,要顺其自然。
什么叫顺其自然呢?把它看作是相当佛禅的“顿悟”状态。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使患者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接受自己怕情感,不去压抑和排斥它,让其自生自灭,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⑴要认清精神活动的规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
神经质患者常常主观地认为,自己对某件事物只能有某种想法而不能有另一种想法,有了就是不正常或者不道德的,即极端的完善欲造成了强烈的劣等感。要改变这一点,就得接受人非圣贤这一事实,接受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邪念、疾妒、狭隘之心的事实,认识到这是人的精神活动中必然会出现的事情,是一个靠理智和意志不能改变和决定的;但是否去做不理智的事情,却是一个人完全可以决定的。
⑵要认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接受症状。
神经质症患者原本无任何身心异常,只是因为他存在疑病素质,将某种原本正常的感觉看成是异常的,想排斥和控制这种感觉,使注意固着在这种感觉上,造成注意和感觉相互加强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
⑶要认清主客观之间的关系,接受事物的客观规律。
人之所以患神经质症,疑病素质是症状形成的基础,精神交互作用是症状形成的原因,而其根源在于人的思想矛盾。森田指出:“人究竟如何破除思想矛盾呢?一言以蔽之,应该放弃徒劳的人为拙策,服从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服从、忍受,就是顺应自然。”
2.“为所当为”的治疗原理。
森田疗法把与人相关的事物划分为两大类: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所谓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调控、改变的事物;而不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主观意志不能决定的事物。 “为所当为”是指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行动,是对顺应自然治疗原则的充实。
⑴忍受痛苦、为所当为。
“为所当为”要求患者该做什么马上就去做什么,尽管痛苦也要坚持,就打破了过去那种精神束缚行动的模式。
⑵面对现实,陶冶性格。
人的行动一般会影响其性格,不可否认,一定的性格又会指导其做出一定的事情,但仅仅看到这一方面,则是一个片面性的认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的行动会造就我们的性格’这一客观事实。正是这一点,才是神经质性格得以陶冶的根本理由。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为所当为”,有助于陶冶神经质性格。
森田疗法的适应证
各种神经症(疑病症、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各种心身疾病、胃肠神经症、失眠症、伴有神经症症状的躯体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