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拖拉原来是怕困难

2020-07-14

做事拖延的习惯很多人都有,也许我们会找出各种原因,为我们应该做但又拖着没做的事情当借口,但可以肯定的是,拖拉不能使事情自动解决,反而会因此产生压抑、自责、后悔、自尊心下降等负面的感受。

一般来讲,以下两种情况最容易出现拖拉现象:一种情况是我们认为事情很简单,很容易完成,于是便将这件事拖下去,直到最后期限才去做;另一种情况是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把握,感觉困难,于是迟迟不肯行动。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拖延,都只会把事情变糟糕。要想避免对于简单事情的拖延,列一份合理的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这件事对你来讲是重要的,就要优先考虑完成,而不要因为它容易做就往后拖。当然,把简单的事情分割,然后将每一小块任务穿插在你的日程安排中去完成,也是不错的方法。

那些因为害怕困难而拖延的人,他们想象中的困难远比实际的困难大得多。比如,一个因为觉得演讲困难而迟迟不肯准备演讲提纲的人,通常会把演讲失败的后果在内心想得远比真正失败了更严重,他们试图通过拖延来逃避,或者希望能够在等待中有一个非常完美的提纲出现。而事实上,拖延除了让自己越来越焦虑外,对于解决事情是毫无帮助的。

要想克服这种拖延,首先必须认识到绝对的完美是不可能的,你现在的行动和接下来的行动会决定事情的结果,拖延只会让结果更糟糕。

其次,可以将困难的任务分解,你会发现,让你感到的困难绝对不是整个任务,而是任务中的一部分,然后,马上去攻克它。之后,你会惊奇的发现,让你深感不安,不断拖延的事情,实际上你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解决了。

给自己奖赏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攻克一个难题之后,让自己听一曲优美的音乐,品尝自己喜欢的食物,或者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这些奖赏可以强化你克服困难的行为,逐渐强化你对困难的积极出击而不是消极拖延。



做事拖拉原来是怕困难相关阅读


什么是选择性缄默症,如何防治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经获得语言能力的儿童,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在某些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即不说话)。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本症多在3-5岁时起病,女孩多见。患儿智力发育正常。主要表现为在某些场合拒绝讲话,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则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缄默时,可以用手势、点头、摇头等躯体语言进行交流,有时也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拒绝讲话的场合,一般是学校或在陌生人面前。少数人正好相反,在学校说话而在家里不说话。有缄默症的患儿,在学龄前常易被忽视。当患儿不愿与陌生人讲话时,往往被父母误认为是胆小、害羞。直到上学以后,老师发现他不愿意回答任何问题,也从不与同学交谈,才被老师注意。但患儿能照常参加学习。

1、病因:(1)素质性因素。患儿病前往往有个性缺陷,如敏感、胆怯、害羞、孤僻、脆弱、依赖性较强等。(2)社会心理因素。许多患儿幼年时有精神创伤的经历。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关系不和及离异,受虐待、惊吓、环境突然变迁等。

2、防治方法:(1)避免精神刺激。对处在语言发展期的幼儿要尽量避免各种精神上的刺激;(2)消除心理紧张因素。适当安排和改善生活和学习环境,鼓励患儿多和小朋友交往,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培养患儿广泛的兴趣和开朗豁达的性格,使其逐渐消除陌生、紧张心理。(3)转移法。对患儿的缄默不要过分关注,更不要训斥或强迫其说话,否则会加剧患儿的紧张心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可采取转移法,如父母陪患儿游戏,外出游玩,分散其紧张情绪。(4)行为矫正。以阳性强化法效果最好。在患儿情绪松弛的基础上,患儿的嘴刚张口讲话时,就给以鼓励和奖励。也可用患儿最需要、最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励条件,激励其说话。(5)药物治疗。对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如有过分焦虑、紧张、恐惧,可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小剂量的抗焦虑药。经治疗多数患儿可治愈。未经治疗的患儿可能长期保持缄默,直至青年初期。有的可影响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中年人如何对待力不从心的现象

进人中年期以后,人的心身衰老进程就己经开始,但由于个体差异,有的四五十岁就变得发白皮皱,老态龙钟了;有的六七十岁也仍然步履轻健,行走如风,精力旺盛不减当年。但无论如何,类似秋天的中年时期,许多人面临着萧瑟老化的现实。无论在工作,学习及生活上,常会感到力不从心,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例如:有的由于体重增加,人体变得肥胖起来,于是好静怕动,活动减少;有的心理上也知道要加强体育锻炼,但日益加重的情形反而变得越来越不爱活动。又如在精神方面:精力日见减退,记忆力和思维力都感到今不如昔。由于智力上的迟钝,年轻时一天就能完成的工作,中年期就要多用一两天才能完成,而且工作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差。最常见的是事先答应要完成的工作一拖再拖,因为年轻时期可以开夜车加班加点,而此时却做不到了,即使能开夜车,其效率也大不如前。这些都与思维迟缓、创新能力降低有关,是心身趋向衰老的表现。在饮食方面进人中年期以后,由于牙龈萎缩而牙齿功能受到影响,肠胃分泌能力减弱,消化酶分泌减少,从而经常出现消化不良和便秘,使中年人在饮食方面不能随心所欲,不能享受应享的口福。类似上述的能力和欲望的矛盾,在饮食上也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现象。

中年人在生理、心理、性功能、饮食、运动等方面出现的力不从心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进一步加重。因此,面对衰老进程的客观现实,设法减缓这个进程,克服力不从心的状态,便成为中年人永远追求的目标。一般认为,减缓衰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防止便秘。要多吃含纤维的食物,使胃肠道保持通畅。

2、饮食不可过饱,俗话说:保持八分饱,少往医院跑。动物实验证实,“无限度地吃喝将有损健康长寿”。

3、耐寒锻炼。有人调查发现,高寒地区的人寿命长,所以有条件的应进行耐寒锻炼,多游泳,洗冷水浴,多在寒冷中锻炼,尽可能使自己的体温降低。

4、适当节制性欲。中医认为,中年以后注意保精益肾,有利于身体健康。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结扎输精管之后,能使人健壮,并能延长寿命。

5、动静结合,颐养天年。有的人认为生命在于运动,提出登山、跑步、做操、打拳可以长寿;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止,指出多眠、静息、盘坐、打禅可以延年。我们认为,过劳过逸均不利于养生,只有动静结合,“随心所欲”,才是防止早衰的最佳方法。

6、有病及早发现。要经常检查身体,对危险信号保持警惕,有病及早到医院检查治疗,不可无故拖延,以防小病拖大。

7、注意睡眠充足。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并要学会睡眠外的放松训练,以解除大脑疲劳。

总之,中年人一方面要努力地去对抗和减缓衰老,提高自我的心身潜能,减少衰老造成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追求的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凡事要留有余地,从容不迫地去处理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力不从心的出现。

老年人如何战胜忧虑恐惧心理

忧虑、恐惧心理对健康危害很大,尤其是老年人,机体承受能力较差,遇到不如意或产生忧虑恐惧心理时,应采取有效方法及时排除。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要把忧虑和恐惧埋藏心底。有些人特别是内向性格的老年人有什么忧虑和不安,总是默默地埋在心里,不肯坦白说出来。这种做法不可取,只有像竹筒倒豆似的把内心的郁闷忧虑都痛痛快快地倒出来,才可以减轻心理压力,也有助于他人帮助寻找解决忧虑恐惧的办法。

2、不要害怕因难。人老了特别是离退休之后,面对新的生活,难免会遇到很多因难,只有不怕因难,才能有效地战胜因难并取得成功,也才能使精神和心理得到安宁。

3、遇到不愉快的事,要尽快解决掉,不要留待明天才去处理。否则这些让人心烦意乱的事,留的时间愈长,愈让人心绪不宁。心烦意乱之事,解决得越早对心理健康越有利。

5、自己办不到的事就不要去做,也不要去想它。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同,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不一定能做到。如果总想去做自己一时还做不到的事,就会令人心绪焦虑不安,影响健康。

6、不要随便在别人面前诉苦。自己生活上有什么因难,或内心有什么苦闷,是可以向要好的人诉说和求助的,但过多地在别人面前诉苦,虽然可以博取别人的同情,同时也给自己心理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

7、一觉醒来,最好马上就起床,不要懒在床上胡思乱想。闲来无事时,也不要过多地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否则,久而久之,紊乱的思绪就会干扰和影响你的正常思维,烦恼在所难免。

8、合理安排生活。生活无节律是造成忧虑烦闷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一些离退休老人,过去的生活节奏和规律被打乱,又没有一个新的更科学合理的生活安排,整天无所事事,便胡思乱想,甚至忧郁烦闷,很不开心。只有合理安排生活,让自己每天都有一些事做,才可以减少一些无谓的忧虑和烦恼。


心理陷阱足以让你自毁

最常见的心理陷阱有如下方面:

1.求败的性格。有些人的性格天生就倾向于自取其败。他们一再地自陷于受欺压、被打击的绝境,而且一筹莫展,就是眼前摆明了有退路、出口,他们还是视而不见,拒绝利用。就算是能够胜任的工作,他们也一再地失败。

2.自恋狂。妄自尊大,过于自负,自视过高的人,通常会一头撞入自毁之门。自恋狂常常需要别人不停地赞美、爱慕,该否定却肯定,为了让对方喜欢自己,常不分青红皂白地答应别人的所有要求。

3.情感幼稚。以幼稚的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在工作场合扮小丑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如此很难得到他人的尊重,实在是一种打击自己事业的方式。

4.求败的认知。缺乏自信,划地为牢,总认为自己会失败,内心有错误的预期心理,自己造就出失败的意境,岂有不败之理?

5.虚幻的期望。志大才疏,对自己的才能和潜力不能作出明智的估测,对自己要求过高,生活目标极不现实。不切实际的妄想,只会自取灭亡。

6.自卑过重。自卑感严重的人在自尊心作祟下,有时会做出荒诞之举以证明自己的价值,结果反而自取其败。自卑的心理会使他们认为自己先天即不足,后天又失调,自然无法和别人竞争。

7.报复心强。报复心强者,易意气用事,心中常满是怨怒,一旦急火攻心,常只顾着发泄情绪而不听劝,无法泰然面对挫折,结果失去人缘,陷入麻烦中。

8.寻求注意。喜欢出风头,只有成为别人注目的焦点,才能抵挡袭来的寂寞、沮丧、焦虑等不佳情绪,但出风头的方式往往适得其反,不惜以给别人留。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了语言能力的儿童,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在某些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

 一、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3个表现

1、本症本症多在3—5岁时起病,女孩多见,患儿智力发育正常,主要表现为沉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但这种缄默有选择性,即在一定场合下讲话,如在家里或对熟悉的人讲话,而在另一种场合就不讲话,如在学校或对陌生的人。

2、少数患儿正好相反,在家里不讲话而在学校里讲话。缄默时与其他人交往,可用做手势、点头、摇头等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用“是”、“不是”、“要”、“不要”等最简单的单词来回答问题。待学会写字后,偶尔也可用写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3、这类患儿在上学前不易被父母发现,患儿不愿与不熟悉的人讲话,常被父母认为是胆小、害羞的缘故。直到上小学以后,表现为不愿回答任何问题,不愿与其他同学交谈,不参加集体活动时才被发现。患儿能照常参加学习,学习成绩好坏不一,部分患儿拒绝上学。

 二、病因

选择性缄默症多发生于敏感、胆怯、孤僻性格儿童,发生的原因很多,有家庭封闭、很少接触外界造成的,长期的“老—小”关系,也有父母过分溺爱、保护或初次离开家庭、环境突变等而起病,部分病例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三、治疗

儿童缄默症是属于心理障碍,在治疗上应以心理治疗为主。成人切记:对孩子的缄默症状不易过多注意,不要强迫他们讲话,更不要斥责他们。来到学校后,孩子不愿意说话,老师就不应该总是叫孩子回答问题,但可以让他积极参加小朋友的集体活动,耐心引导孩子多与其他孩子交往,当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或和其他孩子交往时,要给于鼓励、赞扬,只有这样,孩子在交往中才会逐渐讲话,切忌粗暴批评和粗暴干预,因为这样做反而会强化他们的缄默症状。

家庭治疗:包括家庭教育和家庭游戏。家庭教育目的是改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环境,改善家庭关系,减少粗暴的呵斥,增加善意的鼓励,如孩子主动与客人交流包括(眼神、手势、躯体姿势、言语等)时给以适度的鼓励,不强迫孩子说话;家庭游戏:邀请孩子的朋友、同学和老师来家中做客,同孩子一起做游戏,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同他们进行交流。不鼓励孩子使用其他的方式交流,但不能反对,以增加孩子的焦虑,诱导鼓励孩子交谈。来客由熟悉到陌生,由少到多,最终,孩子在学校接触到的人都是自己熟悉的人,而忽略学校是一个陌生的环境。

1、避免精神刺激 对处在语言发育期的儿童要尽量避免各种精神上的刺激。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2、消除心理紧张因素 适当安排和改善生活和学习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3、转移法 对患儿的缄默不要过分注意,避免强迫讲话而造成情绪上的进一步紧张,甚至产生反抗心理。可采取转移法,如父母陪孩子游戏,外出游玩,分散其紧张情绪。

4、行为矫正 以正强化法效果最好。在情绪松弛的基础上,孩子的嘴刚张口讲话,就给与奖励和鼓励;也可以用孩子最需要、最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励条件,让孩子说话。

5、药物治疗 对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如有过分焦虑、紧张、恐惧,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少量抗焦虑药。

儿童期的选择性缄默症只要治疗及时,多数患儿可治愈,一般数月、数年后可恢复正常言语及社交功能,预后较好。极少数可持续到成年。那些有人格缺陷家族史的患儿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