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必备的5种心理品质

2020-07-14

在女子汽步枪比赛中失掉金牌,业内将此归结为心理状态出现了问题。一名优秀运动员,其心理状态应该是什么样?

优秀运动员的心理研究,是近年来的国际热点。在备战奥运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启动了“优秀运动员专项心理水平诊断与监测研究”的研究课题,并全面应用。那么,优秀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包括了哪些内容呢?课题组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竞技体育研究中心主任张忠秋介绍说,优秀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包括5项内容。

超群的心理应激恢复能力

许多人在心理应激发生的时候有着很强的恢复能力,而这种恢复能力,对优秀运动员来说,往往是他们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特别是在射击这种典型的心理消耗项目上。

课题组在国家射击队,通过竞技比赛中的应激场景软件,测试优秀运动员心理应激的恢复过程发现,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在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一直保持优势,或能在失利的情况下反败为胜,就是因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应激恢复能力超过一般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自我进行精神上的快速调整。

而在比赛中,显然是心理应激恢复能力出现了问题,没有能够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进行自我精神快速调整。

超群的专项兴奋度唤醒水平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兴奋程度,是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有的运动员在比赛前会过早产生兴奋,到比赛时兴奋高潮已过;有的运动员则在比赛中无论如何兴奋不起来或兴奋不到位,所有这些都是严重影响比赛成绩的因素。

课题组在国家举重队开展的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应该什么时候兴奋起来、应该兴奋到什么程度的研究中发现,石志勇能够在赛前快速地兴奋起来,并在赛中把兴奋度调整到适宜的水平。

超群的专项自我效能

通常我们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当遇到难题时,有的人会信誓旦旦地表示能够解决,但在实际解决当中却很不自信,甚至根本没有解决方法。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运动员身上就成为大忌了。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常发生运动员临场发挥失误后脑子里便一片空白,导致成绩一败涂地的现象。所以增强运动员比赛中的自信心,成为重要的运动心理研究内容。

在国家皮划艇队,课题组制作了一个自我效能测试软件,测试内容是由图片和文字组成的日常和比赛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测试运动员遇到问题时的本能反应。研究发现,优秀运动员下意识做出的答案正确率很高,而一般运动员则比较低。这说明优秀运动员自我调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遇到问题时产生的“这个活儿我能干”的自信心很强。

超群的专项运动智力

这项智力的特点是,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对不同的比赛场景要有准确的预测和预判能力。课题组制作的智力测试软件里面,设置了许多排球国际大赛的场景片断,比如排球二传手传球前的手式,或是将球传到一定的位置时,应该由几号位打快攻还是打强攻、由几号位组织后攻战术等等。测试就像打电子游戏,从简单信息开始进行项目选择,每过一关难度就增加一级,谁取得的级别越高,谁的专项运动智力就越强。

课题组在国家排球队的研究发现,优秀运动员的悟性很强,只要接到很少的判断信息,比如二传手的一个手形,就能预判出这个球应由几号位进行什么打法。而一般运动员则要接到完整的信息后才能作出正确判断,这些都是影响组织战术和跑位的重要因素。

超群的专项运动知觉技能

这项智力的特点是,运动员在快速多变的竞技环境中,必须能够根据当时的运动目的和行动条件,从同伴、对手和球本身的运行情况,快速而准确地搜寻到有用信息。

在羽毛球这类高策略的快速球类项目中,积极性的进攻动作是由准确到位的步法开始的。课题组在国家羽毛球队的试验发现,优秀运动员对从对面飞过来的羽毛球的反应非常敏感,他们的大脑在接到羽毛球的信号后,脚步移动站位和手的击球动作配合得相当准确,反应时间非常短。相反,一般运动员的反应就要差一些,他们往往在接到信号后,脚步常常移不到最佳位置,致使击球动作严重变形,技术含量大大降低。



冠军必备的5种心理品质相关阅读


只要你是活生生的人就有可能患心理疾病

只要你是活生生的人,你就有精神!

只要你有精神,你就可能患心理疾病!

一个人可以没有蛀牙,也可以不患身体疾病。但没有人能逃避心理的折磨!

你说心理疾病你没有见过,但它却不知不觉渗透到你的身边。你家里有人脾气古怪,你把他归结于性格不好;你单位的同事常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牢骚,你说他修养不好。你有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心理“病”了?

从本质上来讲,性格问题、脾气问题、修养问题就是心理障碍的表现。

如果你要防止心理疾病,你就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审视自我,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

心理医生的作用就是努力帮助心理病人,克服心理障碍,使患者从虚幻的心理状态回到现实中来,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让人人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时代赋予心理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生几十年,人在江湖,谁能不湿鞋?谁能保证自己的头脑想的问题永远不出错?谁又能肯定做的事情件件都是对的?那么谁又能保证自己不患点儿心理疾病呢?

有些人本来就有心理障碍,甚至病得不轻,但却被一些虚幻的假象所蒙蔽,认为自己活得很好,根本没有病。

你可以说你从来没有心理问题,真正的心情只有你自己知道;

你可以天天在别人面前露出笑容,但你也许正在为家庭的事忧愁;

你可以告诉别人你活得很好,但你手头寒酸,时常叫你胆颤心惊;

你在外高谈阔论,可回到家却像“老鼠”一样畏缩;

你天天梦想着升职加薪,可幸运之神却往往擦身而过;

你雄心勃勃想创一番事业,可长年累月的艰辛什么也得不到,甚至还输光了本;

你说你什么都不缺,可整天空虚寂寞,感到人生走到了尽头;

你说你很充实,可是却忙得晕头转向,不知道找来的钱到底有什么用;

你说你身体很棒,可总也睡不着,头脑中思潮起伏,浮想联翩。

当你事业顺境的时候,又感到生活好像缺了点什么;

你觉得生活已经美满,可又放弃了追寻人生意义的斗志;

你说你什么烦恼都没有,却总担心自己的身体出问题。

以上种种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矛盾心态。

不论年龄,不分性别,不论贵贱,不分地位,不分职业,甚至不论性格。人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每一矛盾,无不对其心理产生影响,而且也都潜伏着诱发心理疾病的因素。

维持心理平衡10要诀

紧张愤怒和敌意等不良情绪使人易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等,而且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加速人体衰老过程。联合国国际劳动组织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也认为,“心理压抑是20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

现代生活中如何保持心理平衡,这是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提出了心理平衡的10条要诀,值得我们借鉴。

1、对自己不苛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目标定得太高,根本实现不了,于是终日抑郁不欢,这实际上是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时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会自然舒畅。

2、不要处处与人争斗。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与人争斗,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人际之间应和谐相处,只要你不敌视别人,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

3、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妻子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这似乎是人之常情。然而,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时,便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

4、暂离困境。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应该暂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打球读书、欣赏等,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5、适当让步。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非原则问题方面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6、对人表示善意。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为别人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诚挚地谈谈友情,伸出友谊之手,自然就会朋友多,隔阂少,心境自然会变得平静。

7、找人倾诉烦恼。生活中的烦恼是常事,把所有的烦恼都闷在心里,只会令人抑郁苦闷,有害身心健康。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向知己好友倾诉,心情会顿感舒畅。

8、帮助别人做事。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不仅可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表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和快乐。

9、积极娱乐。生活中适当娱乐,不但能调节情绪,舒缓压力,还能增长新的知识和乐趣。

10、知足常乐。不论是荣与辱、升与降、得与失,往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荣辱不惊,淡泊名利,做到心理平衡是极大的快乐。

引起青少年学生自杀的原因有哪些

自杀是一种适应不良行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极不稳定时期,发生于这个时期的自杀,国内外屡见不鲜。在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中,每10万人中约有22人自杀,而当地居民与大学生年龄相当的人,每10万人中只有6人自杀身亡,大学生的自杀率比居民中的同龄人高出3倍。在我国,根据某省在部分大中学校调查的结果,发现有自杀意念的约占被调查学生的10.9%,做好自杀准备的学生约占3.5%,有自杀意念而无行动或自杀未遂者远远比自杀身亡者为多,故值得引起重视。自杀者往往是那些面对困难或挫折,不能应付,以致采取自我毁灭的方式,试图逃避现实,摆脱困境,消除内心痛苦。青少年自杀的常见原因如下:

1、人际关系紧张,尤其是与父母的关系紧张。由于父母的管教过严或与父母发生激烈的冲突而愤然离家出走。他们心情悲观绝望,其中的幸运者可能得到同学和朋友的及时安慰与劝导,免于自杀身亡。但不幸者却可能徘徊街头,孤立无援,最终走上自杀的绝路。这种情况常见于某些生活在不健康家庭中的青少年。父母经常争吵,或闹离婚或已经离异,往往使子女感到困惑、沮丧、压抑、自卑。家庭为不和谐的气氛所笼罩,缺乏天伦之乐,使他们原来已不健康的心理,再受挫折,更看不到前途,其自杀可能性更大。

.2、考试失败或高考落榜,是我国青少年自杀的常见原因之一。此种人起初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一旦考试失败便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加之缺乏父母的谅解与支持,甚至遭到讽刺漫骂,自尊心和自信心丧失殆尽,于是走上寻短见的绝路。

3、失恋惑失身,也是青少年中常见的自杀原因。据英国的调查,自杀的青少年52%有失恋问题。日本发现16.2%的青少年自杀的直接原因是失恋。我国仅为4.5~6.5%。失身导致自杀仅见于女性青少年。她们在遭侮辱后,内心很痛苦,又遭到别人的冷眼歧视,惶恐、羞愧、悔恨、自责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促使她们走向死路。

4、意外的打击。平素一帆风顺的青少年,心理承受力很差。他们遭受意外的沉重打击后,如天灾人祸,亲人突然死亡或自身致残,往往走上绝路。

5、封建迷信。在农村或社会文化落后的地方,少数青少年受到迷信的影响或欺骗而自杀身亡,以女性多见。

6、精神疾病。英国的研究报告提出90%的自杀者患有精神疾病。有人指出2/3的自杀者患抑郁性疾病。美国有一回顾性研究,发现134例自杀身亡的人中,60例有躁狂抑郁症病史,31例是慢性酒精中毒,5例为慢性脑病综合症,3例为精神分裂症,2例为药瘾,25例诊断不明,但肯定是精神疾病,5例有内科疾病史,只有3例是正常人。显然精神疾病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应受到高度重视。有些著者认为,一些原因不明的自杀或“意外死亡”,在排除他杀后,应考虑死者患有精神疾病。抑郁症与自杀关系最密切,应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抑郁症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少、工作学习效率低、对未来悲观失望、早醒、精力不足、无明显原因的食欲锐减、体重减轻、时有轻生念头等。轻者可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常不易为人们所觉察。抑郁症患者,自杀率约为10%~15%左右。在青少年中,有多高比例的人患抑郁症,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因其症状隐蔽,不易被发现,故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用积极的方式释放愤怒

只要我们掌握了使自己成长的方法,最悲惨的事最后也会变成好事。积极的方式释放愤怒,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遭遇愤怒,愤怒是最真实的情感,如果愤怒不能表现或发泄出来,将会埋藏在体内,通常导致疾病或身体机能失调。我们对同样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感到愤怒,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指责同一件事,当我们感到愤怒,又觉得自己没有权利表现出来的时侯,就会把它埋藏起来,然后导致了怨恨、痛苦和压力,因此,我们需要发泄愤怒。

我们可以用许多积极的方式发泄愤怒,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和使你愤怒的人坦诚地谈,把情绪释放出来,你可以说:“我很生你的气,因为……”当我们愤怒得想指着谁大骂时,说明愤怒已经积蓄很久了。有时,我们不能直接和别人说,那么,另一种方法是,对着镜子里的人说。

找一个安全不受打扰的地方,看着镜子里自己的眼睛,如果你做不到,就看着自己的鼻子和嘴,看着自己和伤害你的人,回想你愤怒的时候,让愤怒自然宣泄,告诉镜子里的人,你为什么愤怒,表现你所有的愤怒,你可能会说:

"我生你的气因为……"

"我受到了伤害因为你……"

"我很害怕因为你……"

请释放你的感觉,如果你想用身体来发泄,就找几个枕头来,打枕头,不用害怕,表现你的愤怒,不必觉得羞耻或有犯错的感觉,请记住,感觉反映了我们的思想,感觉是由某种思想引起的,我们何时能释放感觉,就能为美好的事物腾出空间。

发泄愤怒后,尽量原谅使你愤怒的人,原谅将给你带来自由,只有你,才是原谅唯一的受益者,如果不原谅,你所做的一切都是自我暗示不好的事,这样并不能使你好起来,释放愤怒和重复愤怒是有区别的,你可以说:

"对,一切都已经结束了,过去了,虽然我不赞同你的做法,但我知道,以你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你已经做得做好了,我释放你,你自由了,我也自由了"。

重复这段话几遍,直到你能摆脱愤怒。也许,你还想处理其它愤怒的事,就请让你的感觉顺其自然吧!我们还可以对着枕头大叫、踢打床和沙袋、写信,然后把它烧掉、在车窗紧闭的车里大叫、打网球、高尔夫球、踢球、锻炼、游泳、来回跑、用不熟练的手把你的感受写或画出来,这种写和画的创作过程是一种自然的情绪宣泄。

在我的研习班里,有一位男士告诉我,每次他会给自己10分钟的时间对着枕头大叫,发泄对父亲的愤怒和不满,5分钟过去后,就开始累了,每30秒钟他就会停下来看看,还剩多少时间。

我曾经用敲打床来发泄愤怒,那会产生很多噪音,所以我不能那样做了,我的狗会很害怕,它以为我在生它的气,后来我发现,在车里大叫,或在院子里挖坑也能很好地发泄愤怒。

把感觉释放出来后,你会更具有创造性,我建议,用比较安全的方式发泄,不要威胁到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记得连接你身上至高的力量,进入心灵的深处,找到解决愤怒的方法,想象愤怒从你的身上离开,这对治疗很有帮助。向别人献上爱,看到爱抚平了你们之间的不和谐,你愿意看到和谐。有时,愤怒往往说明你的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请认识愤怒,才能解决愤怒。

许多人告诉我,当他们面对让自己愤怒的人,把愤怒发泄出来后,就好象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感觉很愉快,我有一个学生,她不能释放愤怒,实际上,她知道自己的感觉,却不能公开地表现出来。有一次,她踢东西、大喊大叫、大叫喜欢酗酒的女儿的名字、大叫母亲的名字,大叫所有人的名字,随后,感觉就象卸下了包袱,从那以后,女儿来看她时,她久久地抱着女儿,她已经能够用爱来代替愤怒了。

也许,你会让愤怒控制你的生活,我称之为"习惯性愤怒",一有不愉快发生,你就愤怒,你超越不了愤怒,这样的习惯使你象个任性的孩子。请问自己以下问题,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我为什么总是选择生气?我在做什么,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制造出让我愤怒的事?

这是我唯一的出路吗?这是我所想要的吗?我在惩罚谁?还是在爱谁?

为什么我总是这样?什么样的思想导致我遇到这样的挫折?

我做了什么,使得别人老让我生气?

换句话说,你为什么把愤怒当作解决问题的办法,你有必要生气吗?我不是说,所有的一切都公正、公平,你没有权利愤怒,而习惯性愤怒对你的身体没什么好处,因为愤怒会积存在身体里。想想看,你大部份时间在想什么,坐在镜子面前十分钟,问自己:"你是谁?你需要什么?什么会使你幸福?我要做什么才能让你幸福?"现在,请为自己努力吧,请在你的内心建立一个充满爱、积极乐观和愉快的模式。

人们在开车的时侯常会被激怒,对胡乱开车的人经常表现出愤怒,很久以来,因为其他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我也感到很沮丧。因此,我的解决办法就是,上车后向自己的车子献上爱,然后自我暗示,周围都是些很棒的驾驶员,我身边的人开车开得都很好。因为我这样相信和自我暗示,所以在路上,就很少遇到开得不好的,他们都去找那些攥紧拳头大喊大叫的人了。

你的车子就象你身边的人和事一样,能反映出你自己。因此,向你的车献上爱,向马路上所有的人献上爱,我相信,车的每个部位就象你身体的每个部位一样。

例如,我有一个同事,她觉得自己看不到生命的方向,她不知道生活会走向哪个方向,自己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有一天,她发现车子前窗的玻璃,裂成了一片片。另外一个很熟悉的朋友,觉得自己"陷进去了",然后就发现自己的车胎瘪了,不能向前,也不能向后。我知道,乍一听,会觉得很荒谬。而我觉得很有趣,这两个人所说的话反映了他们的心里状况,这些心里状况反映到了车上。"没有任何方向"意味着,你前面什么都看不见,挡风玻璃就是个很好的比喻,车胎瘪了刚好对应了"陷进去"。下次你的车出问题时,这些损失说明了什么?想想看,是否能和你当时心里状况联系在一起,得到结果也许会让你感到吃惊。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会写一本书,叫"医治你的车"。

有时,我们不太理解身体和心灵的联系,现在,是时候了,我们需要敞开自己的思想,了解身体和心灵的联系,你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都是让你学习和成长的经历。愤怒不是什么新鲜事,没有人能避免愤怒,重要的是,通过认识愤怒,把力量使用在好的方面,如果你生病了,请不要烦躁,不要对自己生气,请向生活献上爱和原谅。能够向病人献上爱和关怀的人,也会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如果你做不到,就不能很好地对待自己、朋友,甚至你的家庭,你会感到筋疲力尽。请把你的感觉释放出来,当你学会了用积极的方式释放愤怒,你会发现,生命将会出现很多美好的改变。

怨恨导致各种疾病

怨恨是埋藏已久的愤怒,它积存在体内,通常在身体的同一个地方,在体内沸腾并吞噬身体,最后导致肿瘤和癌症,因此,压抑和积存愤怒不利于身体健康,现在,请把你的愤怒释放出来吧!

很多人成长在不允许表现愤怒的家庭,特别是女人,通常被教导说,不能生气,生气是件恶劣的事,只有父母或某人才能生气。因此,我们会积存愤怒,而不是释放它。现在我们该明白了,是我们自己抓住愤怒不放,和其他人无关。牡蛎在沙粒上一层层地积累方解石,最后变成美丽的珍珠,同样的道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积存情绪伤害自己,就象在自己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同样的电影,如果我们要自由,要摆脱这些情绪,就请超越它们。

一般来说,"他让我不幸福"的思想是导致女人患子宫囊肿或肌瘤的原因。生殖器能很好地证明我们是男性还是女性,通常在两性关系中,我们的情绪会漫延到身体的器官中,至于女性,将会积存在女性的器官里,慢慢伤害这些器官,最后变成肿瘤和癌症,我们需要努力解决被隐藏的愤怒,我收到一位女士的来信说,她不能改变愤怒的模式,导致她第三次患上了癌症。我告诉她,她对自己的痛苦很自以为是,对她来说,让医生把肿瘤拿掉,比学会原谅要容易一些,她最好两样都能做到,医生可以把肿瘤拿掉,只有我们才能防止它再出现。

有的人宁死也不愿改变自己的模式,最后就真的死了,我还注意到,很多人宁死也不愿意改变饮食习惯,最后他们就真的死了,如果这些人是我们所爱的人,并且我们知道,他们还有其它选择,我们将会感到非常不安。不论我们选择什么,都是合适的、毫无指责的,就算离开这个世界,我们也会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离开。

生活中出现了失误,不必指责自己,不用产生犯错的感觉,没有谁做什么是"错"的,每个人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理解已经做得最好了。请记住,我们每个人都有力量,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学习特定的生活经历,更高的自我认识,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成长,我们没有走错路,这就是我们要走的路,我们在无尽的旅程中走向永恒,在生命轨迹中不断循环,我相信,这次生命历程中不能做的事,在下一次生命历程一定可以做到。

隔代教育利与弊

如今,一些年轻家长因工作忙、婚姻变故等原因,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交给老一辈,尤其是一线医务工作者经常加班加点,把很小的孩子放在祖父母们家里,与父母长期分开,爷爷奶奶等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但这背后却存在不少心理问题。

无法避免的隔代教育

狭义的隔代教育是指,父母外出打工或出国读书不在孩子身边,孩子完全由祖父母抚养照顾。广义的隔代教育是指,祖父母帮助年轻父母照顾孩子,或跟年轻父母住在一起,如果孩子发生重大事情,年轻父母会在身边,祖父母成为协助角色。

很多人说隔代教育对孩子影响不好,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老人对待孩子更有爱心和耐心,免去了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所以老一辈们不得不面对帮助年轻人照顾孩子的现实。

在照顾孩子方面,老人有自己的优势

首先,老人更有耐心。老人的生活节奏相对慢一些,有着平和的心态,这是年轻父母比不了的。比如,当孩子哭闹要买一样东西时,比较讲原则的老人就会慢慢跟孩子讲,为什么不能买,其实孩子也明白大人的心思,自己哭闹也无济于事,慢慢的心情就会平复下来。但年轻父母遇到孩子哭闹时,由于赶时间,心情急躁,只有用呵斥、打骂等暴力来解决问题。

其次,老人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年轻父母不太愿意陪孩子玩,因为他们觉得孩子的游戏过于单调,孩子在一边玩,父母却在看手机、刷微博微信等。而此时,祖父母则更愿意加入到孩子的游戏中,与孩子互动,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好处,特别是在孩子3岁以前是最需要陪伴的,祖父母的陪伴恰恰满足了孩子这一心理需求。

再次,老人经验丰富。老人照顾了一辈子孩子,有较多的育儿经验,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更放心,形成强大的心理支撑,这份亲情和足够的安全感,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当心三个弊端

第一、溺爱和放纵。有时孩子一哭,祖父母就心疼。其实,孩子很聪明,他知道只要自己一哭老人就会心软,就没有原则了,容易导致过度溺爱和放纵。这样的孩子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觉得只要是自己想要的东西都能得到。如果有一天他到社会上,发现别人不围着他转,就会无法适应,那时再让他重新适应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困难。过分溺爱和放纵不仅仅存在于隔代教育中,亲子教育同样也有这样的问题。

第二、包办代替,会妨碍孩子的独立性。有些祖父母太心疼孩子,孩子还没觉得渴和饿的时候,就主动给予。孩子得到提前满足,就不会去发展自己的心理需要,坐享其成。现在很多孩子不会做家务,连自己的桌面、床都不整理。由于长辈的包办、代替,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性,以至于很多孩子长大后什么都不会做。

第三、过分保护。祖父母带孩子,生怕孩子磕了碰了,所以常把“慢点跑”、“不能碰”这些话挂在嘴边。其实,孩子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他需要冒险和创新,只有这样他才能扩展视野。很多孩子一回家就写作业,没机会跟小朋友玩,结果长大后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

如何才能双赢

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是教育孩子的两只大手,只有二者配合、共同教养,才能实现共赢。必须明确一个前提———隔代教育要协助亲子教育。老人要将教育孩子的决定权和主动权交给年轻父母,让孩子形成明确的家庭等级观念,当祖父母和爸爸妈妈意见不统一时,要听爸爸妈妈的,这时家里才会形成恒定的权威和统一,否则孩子就会“钻空子”。而且,年轻父母相对来说更能狠下心建立规则,如果祖父母能配合年轻人“立规矩”,忍住冲动,就更容易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另外,最为强调的是在生命早期,从出生到三岁,还是以母亲抚养为主。老人家可以作为辅助抚养者存在,以便熟悉和了解孩子的饮食起居习惯做好准备。稳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系到婴儿的安全感。每个婴儿都有自己的特性,他们会通过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被敏感的妈妈逐渐了解和确认。良好的母婴互动满足了婴儿的全能感需求,使他感觉到世界是被自己所控制的。否则,不断地更换抚养者,因不是以婴儿的需求为前提,就会给婴儿带来非常混乱的早期体验。这些过度的挫败,最严重的有可能损伤了婴儿的大脑自我调整的功能,使得他们表现的过于敏感、易激惹和难以安抚。所以,即便是孩子需要交托给长辈照料,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给予孩子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为了重获安全感,有些孩子会向祖父母示好,以获得更多的关注,这是一种本能。然而,对于父母来说,当看到孩子更依赖长辈的时候,心里难免有些失落,这是正常的。如果家长因失落和嫉妒祖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过于坚持让孩子服从;以忽视、惩罚让孩子向自己示好等等。这些做法实际上都是情绪表达不当的外显行为,是以破坏关系、情绪难以自控为特征的。所以,调整好父母自身的情绪,才是保证隔代抚养有效的重要前提。

最后,老人要学会做好“第三方”。比如,年轻父母管教孩子时,祖父母不要插手。年轻父母训孩子,不仅是因为孩子犯了错,更是在培养孩子懂规则、守规矩。此时,老人需要做好“第三方”角色,协助年轻父母解决、调停问题。而不只是出于心疼孩子,没有原则地保护孩子,拉偏架,反倒搞得一团糟。

5种

相关资讯

这5种人要割掉包皮

1、包茎要割掉包皮...

冠军必备的5种心理品质

在女子汽步枪比赛中失掉金牌,业内将此归结为心理状态出现了问题。一名优秀运动员,其心理...

冠军必备的5种心理品质

在女子汽步枪比赛中失掉金牌,业内将此归结为心理状态出现了问题。一名优秀运动员,其心理...

这5种人要割掉包皮

1、包茎要割掉包皮...

这5种人要割掉包皮

1、包茎要割掉包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