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耳散

来源

《济生方》卷五。

别名

芷荑散(《医学入门》卷七)、芷辛散(《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下)、辛夷散(《仙拈集》卷二)、苍耳草散(《仁术便览》卷一)、苍耳子散(《良方集腋》卷上)、苍耳丸(《医便》卷三)。

组成

辛夷仁半两 苍耳子二钱半 香白芷一两 薄荷叶半钱

用法

上晒干,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用葱、清调下。

主治

鼻渊,鼻流浊涕不止。

方论

1.《医方考》:鼻流浊涕不止者,名曰鼻渊。乃风热在脑,伤其脑气,脑气不固,而液自渗泄也。此方四件皆辛凉之品,辛可以驱风,凉可以散热。其气轻清,可使透于诲顶,巅顶气清,则脑液自固,鼻渊可得而治矣。 2.《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凡头面之疾,皆由清阳不升,浊阴逆上所致。白芷主手足阳明,上行头面,通窍表汗,除湿散风;辛夷通九窍,散风热,能助胃中清阳上行头脑;苍耳疏风散湿,上通脑顶,外达皮肤;薄荷泄肺疏肝,清利头目;葱白升阳通气;茶清苦寒下行,使清升浊降,风热散而脑液自固矣。 3.《绛雪园古方选注》:按《灵枢》云:手太阴开窍于鼻,而手阳明之脉挟鼻上行,故以白芷入手阳明,疗风去腐;辛夷入手太阴,消涕止渊,然二者性皆外通九窍,升清气于表之功居多。故王好古曰:白芷与辛夷同用,则能入里托散鼻中之病矣。苍耳仁善通顶脑,去鼻中恶肉死 肌;薄荷叶气味俱薄,能清至高之风热。合而言之,风火在上,非辛散不能愈也。再按,经言胆移热于脑,则为鼻渊,是胆热为病之本矣。余谓前方与黄芩、鲜生地、天麦冬同用,以清胆热,亦治本之理欤! 4.《成方便读》:鼻流浊涕不止,时时下流,乃热灼在脑,而液下渗为涕也。经有云:胆移热于脑,则为鼻渊,胆火最易上升,而其经又络于脑也。脑病虽悉由热致,但清者既化而为浊,病在上焦,不得不用辛香上达之品,以解散之。若徒以苦寒清降之品服之,不特浊不能化,即上热亦不能遽除。故以白芷辛温香燥入阳明而疏邪胜湿者为君,阳明之脉络于脑而挟于鼻,白芷又治头面之疾也。薄荷散风热于上焦,辛夷宣浊邪于清窍,苍耳之疏风散热,能上通脑顶,外达皮肤,所以成其升散之力。引以葱茶调服,葱可升清阳而上达,茶乃引热势以下行,其浊自降耳。 然此方总嫌其升散之药多,苦降之药少,不如用霍香叶净末,猪胆汁泛丸服之愈为妙也。 5.《医方概要》:此方亦可作汤,乃入肝入肺,轻清上浮,散风清热。助以青葱之辛通,茶叶之苦降,能化脑中之浮风,浮热,而鼻管得清,则鼻流浊涕之病可除矣。 6.《汤头歌诀详解》:鼻渊俗名脑漏,是因为风热之邪郁结日久,上扰清窍.以致清阳不升,浊阴逆而袭踞所致。苍耳子能上通脑顶,治一切风气,最善治头痛、鼻渊。白芷上行头面,通窍祛风,能治头目鼻齿诸痛,又能排脓止浊涕。辛夷通九窍,兼散风热。薄荷发散风热,清利头目。葱白升阳通气,茶能清火降浊。热清浊降,风热得散,则鼻渊自可好转或向愈 7.《历代名医良方注释》:此方清轻上达,芳香透利,义取冲动,故用辛荑为独多,不求外发,故用薄荷为独少。用薄荷以佐苍耳,上达之力更优;用白芷以佐辛荑,透利之功更大。肺开窍于鼻,肺主气,此方即能通肺气,又可达巅顶,故《准绳》用治鼻渊。予往岁著温鼠疫问题 之解决,治燥病上犯脑海,似有太素清燥救汤,尚是清润、清疏、清散、清泄,而非清通。此方则清轻而兼辛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