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

乌头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味辛,大热,有毒;回阳救逆,温中止痛,散寒燥湿。
乌头主治
乌头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骨节病,半身不遂,手足拘挛,坐骨神经痛,跌打肿痛,胃腹冷痛。用量:川乌3g(附子6g);内服不宜与半夏、贝母、瓜萎、天花粉、白及、白蔹同用。孕妇忌服。附子治虚脱,汗出,四肢厥冷,胃腹冷痛,呕吐,泄泻,风寒湿痹, 肾虚水肿。用量3-9g(制附子)。附子不宜与白及、贝母、半夏、白蔹、瓜萎同用。阴虚火旺者及孕妇禁用。
乌头选方
1.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1)制川乌、 制何首乌各15 g,制草乌6g,追地风、千年健各9 g。用白酒0.5 kg,将上药浸泡于白酒内,密封48小时,过滤备用。每次5-10ml,每日3次。(2)①川乌、草乌、金银花、乌梅、甘草、大青盐各6 g。用60°白酒0.5 kg泡21天。每次服药酒5 ml,每日3次。用于男性病人。②川乌、草乌、红花、乌梅、甘草各9g, 用白酒0.5 kg泡7天,服法同上。用于女性病人。高血压病、心脏病、风湿热、严重溃疡病患者均忌服。2.\t治虚脱汗出,吐泻肢冷:(四逆汤)制附子(先煎)、干姜各6g,炙甘草 4.5 g,水煎服。3.\t治胃腹冷痛,呕吐泄泻,四肢厥冷:(附子理中丸)制附子、人参、干姜各60g,白术、甘草各90 g,共研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次1丸,每日2次。制成片剂,每片0.3 g,每次服4片,每日2次。4.\t治肾盂肾炎(脾肾阳虚型):熟附子、白术、山药、党参各9g,车前子、泽泻、猪苓各15 g,茯苓12g,桂枝、干姜各3g,水煎服。5.\t治慢性尿毒症:熟附子、党参、泽泻各9g,茯苓12g,生大黄6-9g, 干姜3g,肉桂2.4 g,水煎服。如大便已溏薄,可将生大黄改为制大黄。或采用生大黄12 g,熟附子9g,牡蛎30g,酌情加减。
乌头药用部位
来源于毛茛科乌头属乌头的根入药。一生年至多年生草本。块根倒圆锥形,长2-4 cm,粗1-1.6 cm。茎高50-150(200)cm,中部之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等距离生叶,分枝。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茎中部叶有长柄;叶片薄革质或纸质, 五角形,长6-11 cm,宽9-15 cm,基部浅心形三裂达或近基部,中央全裂片宽菱形,有时倒卵状菱形或菱形,急尖,有时短渐尖近羽状分裂,二回裂片约2对,斜三角形,生1-3枚牙齿,间或全缘,侧全裂片不等二深裂,表面疏被短伏毛,背面通常只沿脉疏被短柔毛;叶柄长1-2.5 cm,疏被短柔毛。顶生总状花序长6-10 (25) cm;轴及花梗多少密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下部苞片三裂,其他的狭卵形至披针形;花梗长1.5-3(5.5)cm;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长3-5(10)mm,宽0.5-0.8(2)mm;萼片蓝紫色,外面被柔毛,上萼片高盔形,高2-2.6 cm,自基部至喙长1.7- 2.2 cm,下缘稍凹,喙不明显,侧萼片长1.5-2 cm;花瓣无毛,瓣片长约1.1 cm,唇长约6 mm,微凹,距长(1)2-2.5 mm,通常拳卷;雄蕊无毛或疏被短毛,花丝有2小齿或全缘;心皮3-5,子房疏或密被短柔毛,稀无毛。蓇葖长1.5-1.8 cm;种子长3-3.2 mm,三棱形,只在二面密生横膜翅。花期9-10月。在四川西部、陕西南部及湖北西部一带分布于海拔850- 2150 m,在湖南及江西分布于海拔700-900 m,在沿海诸省分布于海拔100-500 m;生于山地草坡或灌丛中。
乌头选购保存
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陕西、河南、山东、辽宁。越南也有分布。
乌头相关中药
乌头相关方剂
温经散寒,舒筋止痛。
小儿吐逆。
温中散寒,涩肠固脱。
清热祛风,化痰止咳。
小儿风冷搏于肠胃,飧泄不止,不思乳食。
乌头相关偏方
蜂、蝎蜇伤、蜈蚣咬伤,蚂蟥叮伤及毒蛇咬伤。
三叉神经痛。
中风(口眼喁斜)。
痈疽发背,疔疮肿毒。
小儿下痢。
乌头相关食疗
补肾补血益精。
祛风湿、利关节、温经止痛。适用于风寒湿痹、四肢及腰膝疼痛、或四肢不遂、痛重难举。
通利关节,祛散寒湿,温经止痛。适用于风寒湿痹、关节风痛、四肢及腰膝酸疼、风湿性关节炎。
乌头相关茶方
祛风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