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叶

紫苏叶的功效与作用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用法用量:5~10g。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可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等症。
紫苏叶的功效与作用1、止血
紫苏对血管有短暂的收缩作用,还能促进血小板凝集,促进血小板血栓的形成,起到止血的效果。
紫苏叶的功效与作用2、解毒
紫苏对各种鱼蟹引起的中毒现象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紫苏叶的功效与作用3、抗过敏
据检测,紫苏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钾、铁等,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使免疫功能正常发挥的作用,有缓和过敏性皮炎、花粉症等过敏反应的效果。
紫苏叶图片
紫苏叶图片

紫苏叶图片

紫苏叶图片
紫苏叶主治
现代药理研究,紫苏叶有解热、抗菌作用,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紫苏油可使血糖上升。 临床上选方可用于治疗伤风发热,慢性气管炎,乳痈肿痛等。 可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等。乳痈肿痛、金疮出血、蛇咬伤等症状也可用紫苏叶入药。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寻常疣,也有良好的疗效。紫苏叶还能解鱼、蟹之毒。
紫苏叶成分
含有挥发油,而油中被鉴定出有45种成分,主要成分为紫苏醛、左旋柠檬烯、少量α-蒎烯、16种烷酸和紫苏醇等。
紫苏叶用法用量
饮食养生剂量:3~8克,用水煎服。 1、泡茶 将紫苏鲜叶3~5片洗净沥水,放入杯内用开水冲泡,放入适量白糖成清凉饮料。健康人在炎热天气饮用本品,可增强食欲,助消化,防署降温,还可预防感冒,胸腹胀满等病症。 2、冲泡 紫苏叶15克,水煎加红糖6克冲服,对受凉引起的腹泻有缓解作用。 3、煎汁代茶饮 紫苏叶60克,煎浓汁当茶饮,或加姜汁10滴调服,可解食鱼、鳖蟹等中毒。 4、煮粥 大米50克,紫苏15克,红糖适量。大米煮稀粥,粥成入紫苏稍煮,加入红糖搅匀即成。适用于风寒感冒、咳嗷、胸闷不舒等病症。
紫苏叶的禁忌
阴虚体质、爱出虚汗、温热病及气虚者慎用。
久服泻人真气。
不可与鲤鱼同食。
不宜久煎。
紫苏叶选方
1、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
紫苏、香附子去渣,热服,不拘时服,每日3服。
2、治七情郁结、痰凝气滞之梅核气证
紫苏6克,厚朴9克,茯苓、半夏各12克,生姜15克。水煎,去渣,分温4服。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的功效。
1.支气管炎
紫苏叶与少量生姜按10:1的比例制成25%紫苏叶药液,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lOOmL,10天为一个疗程,每两个疗程间隔3天。
2.小儿咳嗽
紫苏叶、前胡、白僵蚕各5~9g,芦根、鱼腥草各9~10g,桔梗3~6g,辨证加减。水煎服。
3.功能性消化不良
黄连4g,紫苏叶4g,吴茱萸3g,肉豆蔻5g,百合15g,乌药10g,柴胡10g,川楝子10g,太子参10g,甘草3g。水煎服。具有整体调节神经功能、加强胃肠功能、清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4.黄连紫苏叶汤
紫苏叶30g,黄连5~6g,半夏12g,丹参15g,玉米须30g,随证加减。水煎服。
5.鞘膜积液
金银花、蝉蜕各30g,紫苏叶15g。上药加清水,煎2次,去渣,两汁混合倒入碗内,待温先浸后洗阴囊,每次浸泡30分钟;每日1剂,浸洗2~3次。功效:祛风、清热、消肿。可用于小儿鞘膜积液。
6风寒感冒
紫苏叶5g,陈皮、香附各4g,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炙甘草各3g,川芎2g,生姜9g。共研为粗末,水煎服,每日1剂,盖被取微汗,一般2~3剂可愈。
7鱼蟹中毒
紫苏叶30~60g,水煎频饮。1~2剂后症状可消失至愈。
8.咳嗽痰喘
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9g,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分2~3次温服。每日1剂,连用数日即可见效。
9.胎动不安
紫苏梗、桑寄生各12g,黄芩3g,白术6g,续断9g。水煎服,每日1剂。
10.胸腹胀闷、恶心呕吐
苏梗、陈皮、香附、莱菔子、半夏各9g,生姜6g。水煎2次,早晚温服,每日1剂。
11.慢性胃炎
紫苏梗12g,柴胡、枳壳、青皮、陈皮、藿香各10g,黄连、佛手各6g,吴茱萸、生甘草各3g。水煎服,每日1剂,10日为一个疗程。本方可舒肝行气、和胃止痛。
11.急、慢性支气管炎
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各10g,水煎服。
12.胃气不和所致的呕吐
紫苏叶、黄连、生姜、竹苑各9g。水煎服,每天1~2剂。
13.肺寒咳嗽
紫苏、杏仁、前胡、枇杷叶各9g。水煎服,每天2剂。可用于肺寒咳嗽之胸闷、痰多稀白。
14.妊娠呕吐
紫苏叶10g,黄连30g,7jC煎服。可用于妊娠反应弓起的恶心、呕吐。
15.急性湿疹
干紫苏叶60g,煮沸片刻,熏洗患部,洗后趁湿时撒上紫苏叶粉,每日1次。
16.风热感冒
紫苏、荆芥各15g,大青叶、四季青、鸭跖草各30g。水煎服,每日4次。
17.习惯性流产
苏梗10g,陈皮6g,莲子60g。莲子去心后入锅,加水500mL煮至八成熟,然后加入苏梗、陈皮,再煮3~5分钟,食莲子饮汤,每日1~2次。
18.打呃
苏梗、橘皮各6g,生姜3片。水煎温服。
19.香苏散
香附子(去毛)120g(炒香),紫苏叶120g,炙甘草30g,陈皮60g。上述四药共研成粗粉。每次取药粉9g,每日:3次,水煎热服。具有疏散风寒、理气和中的功效。可用于外感风寒、胸脘(胃)气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胃)部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等。
20.紫苏散
紫苏叶、桑白皮、青皮、五味子、杳仁、麻黄、炙甘草各5g。共研细末。具有宣肺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于外感风寒束肺,症见咳嗽痰多、头痛、发热恶寒、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浮等。
21.杏苏散
紫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各9g,枳壳6g,甘草3g,生姜
3片,大枣3枚,杏仁9g,橘皮6g。水煎温服。具有轻宣凉燥、理肺化痰的功效。可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咳嗽、鼻塞,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之咳嗽,对秋燥伤风咳嗽有效。
紫苏叶日常食用方法
紫苏粥
材料:紫苏叶6克,白米50克
做法:1、将白米加水煮粥,熄火前再加入紫苏叶。
2、稍微煮1~2分钟即关火。早晚分食即可。
养身功效:疏风散寒,辛温解表。适用于小儿风寒型上呼吸道感染、恶风怕冷、鼻流清涕、咳痰清稀等。
紫苏汤
材料:紫苏叶30g,干姜3g。
做法: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100mL,10天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间隔3天。
功效:具有温肺止咳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肺寒所致咳嗽、痰喘等症。此方对咳、喘、痰三症均有一定的疗效。
酸辣紫苏黄瓜
材料:嫩黄瓜2根,紫苏1小把,朝天椒5个,香醋等调料适量。
功效:具有行气宽中、和胃止呕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中焦气机郁滞之胸脘胀满、恶心呕吐等症。
香苏葱豉汤
材料:制香附4.5~6g,陈皮4.5~6g,鲜葱白(葱头)3枚,紫苏4.5~9g,炙甘草2~2.5g,淡豆豉9~12g。
做法:水煎服。
功效:具有发汗解表、调气安胎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妊娠伤寒(孕妇感受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重、胸脘痞满、苔薄白、脉浮等症。
寒泻调养方
材料:紫苏叶15g,红糖6g。
做法:紫苏叶水煎,加红糖冲服。
功效:具有行气宽中、和胃止泻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脾胃虚寒泄泻。
慢性支气管炎调养方
材料:紫苏叶10g,白萝卜50g。
做法:紫苏叶洗净切碎,与白萝卜丝凉拌食用。
功效:具有行气止咳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风寒咳嗽、气喘痰涎等病症,能缓解老慢支引起的咳嗽、喘息,对支气管有松弛乍用,可以缓解支气管痉挛。
失眠调养方
材料:紫苏叶10g,柏子仁5g,大米50g。
做法:煮粥食用,每日1次。
功效: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感冒引起的失眠症。
流行性腮腺炎调养方
材料:紫苏适量。
做法:千紫苏研成细末,以醋调敷之。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流行性腮腺炎等症。
感冒发烧、咳嗽痰多调养方
材料:紫苏叶10g,生姜10g,陈皮12g,红糖20g。
做法:水煎服。
功效:具有解表散风、燥湿化痰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感冒发烧、咳嗽痰多等症。
外感风热、咽喉疼痛调养方
材料:金银花15g,淡竹叶9g,紫苏叶6g,甘蔗100g,白糖20g,白萝卜120g。做法:水煎服。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感冒发烧、咽喉疼痛等症。
寒感冒调养方
材料:紫苏叶6g,荆芥10g,山楂10g,冰糖20g。
做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风寒感冒、全身关节痛等症。
风热感冒调养方
材料:桑叶6g,白菊花10g,淡竹叶10g,薄荷6g,淡豆豉10g。
做法:水煎服。
功效:具有散风清热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风热感冒、发烧头痛等症。
紫苏叶药用部位
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
紫苏叶选购保存
以叶大、色紫、不碎、香气浓、无枝梗者为佳。 应放于阴凉干燥的地方,密封保存,以防止香气的失散。
紫苏叶相关中药
紫苏叶相关方剂
解毒消肿,燥湿止痒。
功能散寒解表,祛风止痛。
疏风镇惊,化痰导滞。
小儿一切吐逆及烦渴。
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紫苏叶相关偏方
鱼蟹中毒。
解表散寒,温肺止咳。适用于风寒感冒。
紫苏味辛,性温,《本草纲目》载其“行气宽中,清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
疏风解表,宣通鼻窍,活血化疲。适用于鼻息肉。
紫苏叶相关食疗
预防流感,治风寒感冒。
益气养阴固脱。适用于中风手撒尿遗、四肢不温、肢体不遂等。
温肺散寒,化痰止咳。适用于急性支气管炎。
辛温解表。适用于风寒型感冒。
开宣肺气,发表散寒,镇喘祛痰。适用于寒喘,症见喘促气短、喉中痰鸣、痰液稀白、恶寒无汗...
紫苏叶相关茶方
益气解表。
此茶有发散风寒、祛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症见畏寒、身痛、无汗等。
疏风解表,理气和中。
宣肺,利咽喉。
清热去火,消炎止痛。用于外感风寒导致的发热、头晕、咽喉肿痛、恶风积寒等上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