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 黄芩


单用功效作用
柴胡。黄芩。
柴胡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用法用量:3~10g。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
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3~10g. —&mdash...
配伍功能
柴胡苦平,疏肝开郁,和解退热,升举阳气;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柴胡泻半表半里之外邪,黄芩泻半表半里之里邪。柴胡升清阳,黄芩降浊火。二药相合,升清降浊,调和表里,和解少阳,清少阳之邪热甚妙。柴胡又长于开郁,黄芩又善于泄热。两药相伍为用,既可疏调肝胆之气机,又能清泻内蕴之湿热,清解气分热结甚妙。现代研究,二药为对,尚有更强的保肝利胆作用。
主治
①外感病,邪传少阳,往来于表里之间者,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食欲不振等症;②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症见口苦、咽干、恶心呕吐、胃胱疼痛等;③急、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溃疡病诸症;④湿温,属少阳证者;⑤急、慢性结膜炎;⑥疟疾,寒热往来等症;⑦肝郁气滞,久而化火,大便困难者;⑧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症见寒战、高热等症。
常用量
柴胡5〜10克;黄芩6〜10克。
相关经验
柴胡、黄芩伍用,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小柴胡汤。功在和解少阳,驱除病邪。治伤寒中风,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耳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和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或汗后余热不解,或症发寒热,妇人伤寒,热入血室,暮则谵语;并治伤寒阳微结,头汗肢寒,脉细便坚,亦半表半里也。程应旄曰:“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沏。”二药伍用,通调表里,和解少阳,清泄肝胆之热益彰。若胃不和,痰饮内停者,伍以半夏豁痰饮,降里气之逆(即和胃通阴阳也),以增强柴胡、黄芩和表里之功。《济生方》曰:“积热下痢,柴胡、黄芩等份,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服之。”《本草汇言》云:“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急、慢性肝胆疾病均宜运用,焦树德教授云:以柴胡苦平入肝胆,条达疏解,畅郁阳、化滞阴,解心腹胃肠之间结气,推陈出新。黄芩苦寒入肝胆,降浊清热,治自里外达之热,尤其是协同柴胡更可清解郁结之热。二药伍用,柴胡升清阳,黄芩降浊阴,能调理阴阳升降之枢机。小柴胡汤为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之剂。外证得之,重在和解少阳,疏散邪热;内证得之,重在疏利三焦,条达上下,宣通内外,运转枢机是也。诸凡肝、胆、胰、胃之疾患,表现为少阳证者均宜使用。外感高热不退,用柴胡重在舒调肝胆,畅利三焦,令伏邪宣通外达,伍以黄芩清其内热(气分之热),若内热过盛,高热不退,宜与生石膏30?100克,寒水石30?50克合参,退热之力益彰。
相关方剂
解肌清热。
理气消胀,清热通便,凉血消肿。
清热疏肝,通乳散结。
散寒除湿,活血消肿,排脓生肌。
泻肝胆实火,清肝胆湿热。
相关偏方
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等属于肝经实火者,以及肝经湿热、肝火旺盛之证。
肩关节周围炎。
流行性腮腺炎。
小儿夏季热。
脐风撮口壮热。
相关食疗
清热、滋阴,泻火。适用于偏正头痛。
利胆解热。适用于急性胆囊炎。症见右上腹持续疼痛,阵发性加重,并向右肩背蔓延,伴口苦咽...
解表攻里。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