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防风

黄芪

黄芪图片

防风

防风图片

单用功效作用

黄芪又名黄耆,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和内蒙黄芪A.mongholicus Bge.的根。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本品质轻皮黄肉白,质轻升浮,入表实卫,色黄入脾,色白入肺,为升阳补气之圣药。生品入药,具有升发之性,既能升阳举陷,用于治疗中气不足、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以及其他内脏下垂诸症;又能温分肉、实腠理、补肺气、泻阴火,用于治疗体弱表虚,自汗盗汗,或者经常反复感冒,以及消渴(类似糖尿病)诸症。炙品入药,可补中气、益元气、温三焦、壮脾阳、利水消肿、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用于治疗气虚衰弱、体倦乏力、语音低微、短气食少、便溏腹泻等症;又治气虚脾弱、水不化气,以致身面水肿、小便不利等症;还治气血不足、阳气衰微,以致疮疡日久、内陷不起,或疮疡溃烂、脓稀、久久不愈之症,疹内陷诸症。黄芪与地龙为对,治疗慢性肾炎,有消除尿蛋白之功。防风。

黄芪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

更多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防风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用法用量:5~10g。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解热、镇静、...

更多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配伍功能

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防风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泻止血。黄芪甘温补气固表扶正,防风辛散祛风解表驱邪。二药伍用,防风辛散温通,可载黄芪补气之功达于周身,黄芪得防风疏散之力而不恋邪,防风得黄芪之固表而不散泄。二药参合,散中寓补,补中兼疏,动静结合,相辅相成,固表止汗。

主治

①表虚自汗,四肢酸楚等症;②虚人易患的感冒诸症;③小儿脱肛。

常用量

黄芪10〜15克;防风6〜10克。

相关经验

黄芪、防风伍用,选自《王旭高医书六种》玉屏风散。治气虚表弱,自汗不止者;风邪久留而不散者亦宜。李东垣曰:“黄芪得防风而功益大,乃相畏而相使也。”王晋三《古方选注》曰:“黄芪性钝,防风性利。钝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随防风周卫于身,而固护表气耳。”防风、黄芪各等份,《医宗金鉴》谓之防风黄芪汤。治中风不能言,脉迟而弱者。柯琴曰:“夫风者,百病之长也。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善治者治皮毛,故以防风以驱表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黄芪以鼓舞正气。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者,一攻一补,相须相得之义也。”黄芪合防风能固卫疏表,所谓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邪而不伤正。二药合用,功在防御外邪之入侵。古人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风者,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留连,终无期矣。”近人谓,黄芪含有“干扰素”,能增强人体抵抗力,防御外邪感染,此正是前人所述的黄芷合防风之功效。曾用玉屏风散治一妇人恶风,夏日常以巾裹首,身着夹衣,冬日重絮不敢见风,药十数剂而愈。也常用来治疗经常感冒的患者,以及患风疹块(荨麻疹)非发作时投之,用于扶正,减少发作,减轻症状,巩固疗效。黄芪120克、防风3克,王清任命名为黄芪防风汤,用于治疗脱肛,不论十年八年者均可。盖黄芪补气固脱,升阳举陷,则肛门可收;然肠风不除,病亦难愈,故以防风散大肠之风,则无后顾之忧矣。

相关方剂

黄芪防风饮子

清热泻火,明目祛翳。

健脾渗湿汤

补气行水,健脾渗湿,温阳化气。

舒筋保安散

益气血,壮筋骨,祛风湿,通经络。

升阳益胃汤

健脾祛湿,升发阳气。

玉屏风口服液

益气,固表,止汗。

相关偏方

黄芪赤风汤

脑炎、脑膜炎后遗症。

黄芪汤

自汗、盗汗。

除风汤

小儿全身风疹。

玉乳丹

解颅囟陷。

止痒洗剂

疥疮,脚气,脓疱病,银屑病。

相关茶方

玉屏风茶

疏风固表,适用于过敏引起的风疹、皮肤痒、鼻塞、鼻子发痒等症。

玉屏风茶

相关食疗

山药养生鸡汤

养阴润肺、益气固表。

黄芪蒸牛臀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用于气虚型子宫脱垂。

苍耳牛蒡子酒

补虚,除热。适用于骨痛、耳聋。

黄芪白术大枣汤

抗过敏,适用于卫阳不固引起的荨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