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 木瓜


单用功效作用
乌梅。木瓜。
乌梅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 用法用量:6~12g。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收敛、安...
木瓜
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暑湿吐泻,转筋挛痛,脚气水肿。 用法用量:6~9g。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
配伍功能
乌梅味酸,清凉生津,益胃止渴;木瓜酸温,和肝脾、生胃津、助消化。二药伍用,其功益彰,疏肝和胃,理脾化湿,养胃阴、生胃津、开胃口、增食欲之力增强。
主治
①温热病后,气阴两伤,饮食乏味等症;②慢性胃病,胃阴受损,以致消化无力、食欲不振、舌红、脉细等症;③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酸缺乏、食欲不振等症;④伤暑霍乱吐泻、小腿肚转筋等症。
常用量
乌梅6〜10克;若取乌梅肉入药时,可用3〜6克。木瓜6〜10克。
相关经验
乌梅、木瓜伍用,出自《临证指南》。叶天士创脾胃之疾养胃阴之说,观其立论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则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乌梅、木瓜、枳壳参合,名曰思食丸,善治纳呆诸症。叶氏养胃阴者,取甘平或甘凉之品,药用石斛、麦冬、生白芍、沙参、生白扁豆、乌梅之类,以使津液来复,通降和合,即宗《内经》所谓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之理也。施师遵叶氏之法,在辨证施治精神的指导下,对热性病后期,消化系统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不饥少纳,或不饥不纳,口干、舌红少苔、欠润,脉细数者,在养胃阴的基础上,加上生发胃气之品,诸如乌梅、木瓜、生谷(麦)芽、生内金之类,其效更著。尝治一男性胃溃疡患者,久治不效,故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年余,仍然纳谷不佳,甚则毫无食欲,进食发愁,患者形体瘦弱,舌红无苔,六脉细弱,以生内金、紫丹参、生谷芽、生麦芽、木瓜、乌梅、生白芍、佩兰叶、石菖蒲诸药调治,药服十余剂,饮食倍增,体力好转。可见药证对应,数剂而愈。
相关方剂
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活血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
相关偏方
吐痢,津液燥少。
①《圣惠》。小儿痢渴不止。②《局方》(吴直阁增诸家名方诸病烦渴,引饮无度。
小儿霍乱,渴不止。
小儿伤寒,喘粗,肌热烦躁作渴。
霍乱,脚转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