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血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05

蓄血证,中医病证名。是外邪由表入里,热邪与血结于下焦,出现少腹结急,下血,神志如狂,发热等症状的病证。《伤寒论》认为蓄血证是“太阳随经,瘀热在里”,“热在下焦”,是外感热病,病邪入里,热邪与瘀血结于下焦所致,有太阳蓄血与阳明蓄血的区别。

病因

外感热病,病邪入里,热邪与瘀血结于下焦。

临床表现

少腹结急或硬满或疼痛,大便出血或阴道出血,如狂或发狂,或喜忘,或神情烦躁,发热或身热,或夜热昼凉,或消谷善饥,小便自利,脉沉或数。

常用中药

桃仁红花甘草芒硝桂枝水蛭虻虫大黄

常见证型

太阳蓄血证

概念: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失治,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手太阳小肠腑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神乱如狂,小便自利,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证候分析:太阳经证失治,邪热随经内传,与血相结,瘀热结于下焦少腹(手太阳小肠腑),故致少腹急结,甚则硬满;瘀热内结,上扰心神,故见神志错乱如狂,甚则发狂。病在肠腑,未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故小便自利。瘀血下行随大便而出,则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是因瘀热阻滞,脉道不利所致。

治法:活血化瘀,破血逐瘀。

方剂:桃核承气汤加减。

阳明蓄血证

概念:阳明邪热与瘀血互结,以健忘,大便色黑,排出反易等为常见症的蓄血证。

临床表现:《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治法:破血逐瘀。

方剂:抵挡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