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虚脏寒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06
中虚脏寒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因素体脾阳亏虚,虚寒中生,渐致气血生成不足,脾阳虚而不能温养所表现出来的一类病证。常见于腹痛。
病因
素体脾阳亏虚,虚寒中生,渐致气血生成不足,脾阳虚而不能温养,甚至病久肾阳不足,相火失于温煦,脏腑虚寒。
病机
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故见腹痛绵绵;不能温煦,故见形寒肢冷;脾虚运化功能失司,故见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为中虚脏寒之象。
临床表现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常用中药
常见证型
中虚脏寒证(腹痛)。
预防调护
1、平素宜饮食有节,进食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饮食。忌暴饮暴食及食生冷、不洁之食物。
2、虚寒者宜进热食,热证忌辛辣煎炸、肥甘厚腻之品。
3、如见患者腹痛剧烈、拒按、冷汗淋漓、四肢不温、呕吐不止等症状,须警惕出现厥脱证,须立即处理,以免贻误病情。
转归预后
腹痛的转归及预后决定于其所属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一般来说体质好,病程短,正气尚足者预后良好;体质较差,病程较长,正气不足者预后较差;身体日渐消瘦,正气日衰者难治。若急性暴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气血逆乱,可致厥脱之证;若湿热蕴结肠胃,蛔虫内扰,或术后气滞血瘀,可造成腑气不通,气滞血瘀日久,可变生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