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阴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机体精、气、血、津液亏耗,以及阴不制阳致使阳气相对亢盛,以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颧赤,头晕耳鸣,口唇、鼻咽、皮肤干燥,盗汗遗精,便秘,舌红少苔少津或红绛光剥,脉细数无力等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虚劳、劳瘵、消渴、眩晕等疾病中。

病因

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元精亏虚;或久病、热病、烦劳所伤;或阳损及阴使阴阳俱虚而致。

病机

多因热病后期,或杂病日久,耗伤阴液;情志过极火邪伤阴;房事不节,耗伤阴精;过服温燥之品,暗耗阴液;年高体衰,阴液亏虚所致。

临床表现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

症情分析

阴液亏少,机体失于濡养,则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质少津、少苔,脉细;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则见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脉数等症。阴虚可见于不用脏腑的病变。

常用中药

地黄、龟板、知母黄柏、猪脊髓等。

针灸疗法

主穴太溪、三阴交。肺痨配肺俞、尺泽,胃脘痛配胃俞、中脘,不寐配阴郄、神门,眩晕配照海、太冲,消渴配胃脘下俞、肾俞,绝经前后诸症配肝俞、肾俞,阴痒配中极、会阴,瘰疬配天井、少海。针刺补法。

常见证型

1、心阴虚证

临床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养心阴,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

2、肺阴虚证

临床上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养肺阴,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宜滋养肺阴,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3、胃阴虚证

临床表现为胃脘隐痛,时感灼热,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或脘痞不适,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养胃阴,方用益胃汤加减。

4、肝阴虚证

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两颧潮红,胁肋隐隐灼痛,或手足蠕动,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弦细数。治宜滋养肝阴,方用补肝汤加减。

5、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为腰膝酸软疼痛,眩晕耳鸣,失眠健忘,齿摇发脱,男子阳强易举、遗精、早泄,女子经少或经闭,或见崩漏,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骨蒸发热,午后颧红,小便短黄,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养肾阴,方用左归丸加减。

常见病

1、虚劳

多因禀赋不足,房劳过度,阴精亏耗,脏腑虚损所致,症见头晕,颧红,咽痛,失眠,盗汗,五心烦热,腰酸,遗精,舌红苔光剥,脉细数。此皆阴虚火旺之象,治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方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2、劳瘵

多为痨虫侵人,肺脏受损,日久肺阴亏损,阴虚则生内热,故见骨蒸劳热,颧红,咳嗽咯血,胸肋疼痛,盗汗,心烦失眠,舌红绛,脉细数等症状,治宜养阴清肺,方用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加减。

3、消渴

多为素体阴虚,复因劳伤过度,或情志失调,膏粱厚味,蕴热伤阴所致。其表现为大渴引饮,多食而瘦,尿多有甜味,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养阴液,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4、眩晕

多为阴虚导致肝风内动,故见眩晕耳鸣,肢体震颤,筋惕肉晌,五心烦热,恶心呕吐,舌红,脉细数等症。治宜养阴熄风,方选大定风珠(《温病条辨》)加减。

预防调护

1、生活或起居有常,保持心情舒畅,减少不必要的精神刺激,避免感染和创伤。

2、保持大便通畅。

3、增强体质,适当锻炼。四季适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寒,注意保暖。

4、积极治疗原发病,坚持遵循医嘱服药。

5、适当活动,避免劳累和不良刺激。

转归预后

本证在病机演化过程中常有三种情况:一是阴虚液少,阳气失所御制,阳亢化风而见阴虚动风证。其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肢麻振颤,手足蠕动,语言不利;二是阴虚证迁延日久,阴虚及阳而见阴阳两虚证。其临床表现既有阴虚证之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又有阳虚证之倦怠乏力,畏寒肢冷;三是在温病后期,或某些内伤杂病,阴液亏损,元气亦伤,出现气阴两虚证,表现为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口干咽燥,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脉虚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