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化热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风寒化热证,中医病证名。是指风寒之邪郁久化热,以恶寒发热,头身、关节酸痛,咳嗽痰稠,咽喉痒痛,舌尖红,苔黄白而干,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感冒、咳嗽、喘证、泄泻、水肿、痹病、隐疹等疾病中。

病因

因感受风寒邪气后,由于邪气久剧人体,或随阳盛体质而化热所致。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身、关节酸痛,咳嗽痰稠,咽喉痒痛,舌尖红,苔黄白而干,脉数。

常用中药

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

常见病

1、感冒

症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而痛,口苦而渴,甚或口干烦满,舌边尖红或质红,苔薄黄,治宜发散风寒,兼清里热,方用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或大羌活汤(《此事难知》)。

2、咳嗽、喘证

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脉滑而数,舌红苔黄,治宜辛凉泻热,清肺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3、泄泻

泄泻中风寒化热证治宜和中止泄,方用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4、水肿

本证见于水肿者,如《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指出:“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5、痹病

痹病中风寒化热证治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6、隐疹

症见初起疹色色淡或苍白,遇冷或风吹而发,兼发热恶寒,久之全身及暴露部位出疹色红,触之热,瘙痒甚,以手按之有热感,重则面唇俱肿,或心烦口渴,或发热,受热出汗则发,舌苔转薄黄。治宜疏风解肌,调和营卫兼以清热,方用凉血消风散(《外科大成》)。

转归预后

本证是外感风寒之邪后,邪气入里化热的演变阶段,是证候时相性的具体反映,凡体质壮实之人,或感风寒之邪日久,均可出现。证候演化一为半表半里证,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心烦默默不欲饮;二为里实热证,见独发热不恶寒,口苦尿黄便秘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