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
治头痛,解肌消烦渴
石膏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用法用量:15~60g,先煎。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清热泻火、清肺胃热、疏散风热、除烦止渴。
石膏的功效与作用1.清热泻火(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用治温热病热入气分的实热证,症见高热、汗出、心烦、口渴、脉洪大有力等,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若热毒壅盛,气血两燔所致之高热,发斑等症,配以黄连、生地黄等,以气血两清,如清瘟败毒饮。本品性大寒,泻火力颇强,乃用治热病高热之要药,属清解之品。
石膏的功效与作用2.清肺胃热(肺热喘咳,胃热牙痛) 用治肺热壅盛之气急喘促、喘咳、咳痰稠黄者,配以麻黄、杏仁等同用,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若胃火上炎,牙龈红肿疼痛,或牙龈出血,或口疮、头痛等,配以知母、牛膝等,如玉女煎。
石膏的功效与作用3.疏散风热(风热头痛,胃火上攻头痛) 用治风热时气头痛,常配伍川芎、白芷;用治胃火上攻所致之头痛、牙痛,常配伍黄连、酒大黄、牡丹皮;若肾阴不足,胃火上攻,牙龈肿痛或出血者,可配以生地黄、知母、牛膝同用。
石膏的功效与作用4.除烦止渴(热病烦渴,胃热消渴) 热病烦渴,虽饮水也不能止,使用本品后却能解渴,胃热消渴用之亦能获效,常配伍知母、天花粉、乌梅等同用。
石膏图片
石膏图片
石膏图片
石膏图片
石膏主治
主治汗出、心烦、口渴、急喘促、喘咳、风热时气头痛等症。 生用:可解肌清热,除烦止渴;煅用:可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用于热病高热烦渴、神昏谵语、发狂、发斑、肺热喘咳、中暑、胃火头痛与牙痛、口舌生疮等。大叶性肺炎、麻疹合并肺炎、小儿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热性感染性疾病,以及外科急性炎症、烧伤、急性扭挫伤、大骨节病、牙周病、牙龈炎等可辨证用之。
石膏现代药理研究
1.石膏有解热作用。
2.石膏有止渴作用。
3.石膏有镇痛作用。
4.石膏有镇静、解痉作用。
5.石膏有兴奋或抑制心脏作用。小剂量石膏浸液对离体蟾蜍和家兔心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有抑制作用。
6.石膏有增强吞噬力的作用。
7.石膏有抗病毒、利尿、利胆作用,还能降低血管通透性,缩短凝血时间。
石膏成分
主要含含水硫酸钙,常夹有有机物、硫化物等,并含少量铝、硅、镁、铁及微量锶、钡等元素。现代药理研究,石膏有解热作用,能提高肌肉和外周神经兴奋性,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还有缩短血凝时间、利尿、增加胆汁排泄作用等。
石膏用法用量
日常用量:15~50g,生石膏煎服。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石膏的禁忌
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
①用量过大,可致疲倦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佳、恶心、胃部不适,甚至神呆不语。若服用含砷量高的石膏,则可引起中毒,出现腹痛、腹泻、吐泻频作,甚至死亡。个别病例用石膏绷带固定后出现接触性皮炎、皮肤瘙痒及灼热,并见弥漫性红斑及粟粒状皮疹。
②非肺胃实热或外感引发的高热病症不宜用。心脏病患者慎用。孕妇慎用。
③本品用量应依病情变化,个体差异确定,禁止超量用药,最大剂量不超过60g。
石膏药用部位
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为含水硫酸钙的矿石。常产在海湾盐湖和内陆湖泊中形成的沉积岩中。多呈长块形状或不规则的块片,类白色或灰白色。打碎(或研粗细末)生用;外用多火锻。
石膏中药配伍
石膏相关方剂
清热除烦,泻火解毒。
清热泻火,发汗解表。
功能祛风化湿,清热止痛。主治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发热,口渴,舌质红,苔腻而润,脉数。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小儿痰实,壮热头痛。
石膏相关偏方
中暑。
外伤出血。
流行性乙型脑炎(轻型):发热(T38℃左右)头痛,嗜睡,恶心,呕吐,神志清楚,无惊厥者。
小儿疰夏。
清热解毒,活络祛痛。适用于心烦口渴,倦怠无力,午后渐热,风湿虚症化热。
石膏相关食疗
清暑去热、益气生津。适用于暑热入阳明,症见高热、心烦、头痛、面红气粗、口渴多汗、苔黄、脉洪数。
祛暑泻热,益气生津。适用于暑热人阳明。症见高热、心烦、头痛、面红气粗、口渴多汗、苔黄、脉洪数。
清气化湿。适用于暑湿困阻中焦。症见高热、烦渴、汗多溺短、身重如裹、胃脘痞胀、脉洪大。
清热泻火,除烦消渴。
清热泻火,发散表邪。
石膏相关茶方
解表清里退热。适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症。
清胃火、养肺阴,适于肺胃燥热津伤型消渴,证见形体消瘦、舌红苔黄等。
泻火,缓牙痛,润肠通便,消脂。
疏风接通,清凉解表。适用于夏季发热头痛、咽喉肿痛、胸闷气喘、咳嗽等症状。
清热解表,风热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