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重于热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湿重于热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湿热蕴结,湿邪偏重,以发热身重,渴不多饮,小便不利,舌红,苔腻略黄,脉滑略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黄疸、湿翳、浸淫疮、带状疱疹等疾病中。

病因

由湿热蕴结,湿邪偏重所致。

临床表现

发热身重、渴不多饮、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常用中药

杏仁半夏、飞滑石、生薏苡仁、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

常见病

1、黄疸

症见身目俱黄,黄色不及热重于湿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疲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治宜利湿化浊,佐以清热,方用茵陈五苓散

2、湿翳

症见患眼畏光流泪,疼痛较轻,白睛红赤或抱轮微红,黑睛之翳初起,表面微隆,形圆而色灰白,或伴脘胀纳呆,口淡便溏,舌淡,苔白腻而厚,脉缓。治宜化湿清热,方用三仁汤(《温病条辨》)。

3、浸淫疮

症见病程日久,下半身为重,起水窠多,皮色黯淡不红,瘙痒出水,延缠不愈,纳食不香,身倦无力,大便溏薄,小便清白。舌淡,苔薄白,脉缓。治宜健脾理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4、带状疱疹

症见皮疹淡红,起黄白水疱,疱破流水,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不欲饮,纳差,便溏,舌质红,苔黄白厚腻,脉濡滑带数。治宜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