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痰热闭肺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小儿痰热闭肺证,中医病证名。是指痰热内蕴,阻闭肺气所致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发热,气急喘促,咳嗽痰多,痰色或黄或白,或喉间痰声漉漉作响。烦躁不安,胸高鼻煽,或有呼气延长,面红唇绀,口渴,便干溲黄。舌红,苔黄或腻,脉象滑数,指纹青紫为多在气关以上。本证主要见于小儿的肺炎喘嗽、哮喘等疾病中。
病因
本证或由外邪入肺化热于前,灼津成痰;或由痰伏于先,复遇入肺化热之外邪,痰热互结,阻塞肺络,肺气郁闭,不得宣通而致。
临床表现
发热,气急喘促,咳嗽痰多,痰色或黄或白,或喉间痰声漉漉作响,烦躁不安,胸高鼻煽,或有呼气延长,面红唇绀,口渴,便干溲黄,舌红苔黄或腻,脉象滑数,指纹青紫为多在气关以上。
症情分析
邪热入内,闭阻于肺,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肺津因之熏灼凝聚,熬炼成痰。痰热互结,壅阻于肺,则致发热,气急喘促,咳嗽痰多,痰色或黄或白,或喉间痰声漉漉作响;痰堵胸宇,则见胸高鼻煽,或有呼气延长;气滞血瘀,血瘀不畅,则见面红唇绀;热毒壅盛,则见烦躁不安,口渴,便干溲黄;舌红苔黄或腻,脉象滑数均为痰热之象。
常用中药
针灸疗法
1、针刺
取定喘,丰隆,平喘、肺俞,膻中等穴。毫针刺,用泻法。其中肺俞以浅刺5分,效果较好。
2、推拿
清肺经300次,退六腑300次,揉天突20次,分推膻中1分钟,按定喘30次,按揉肺俞20次,分推肩胛骨100次,推脊200次,揉丰隆20次。
其它疗法
1、外敷药物
鱼腥草根叶各半,研粉,按每个穴位用量1g取药粉,加酒调成稠膏状,分别置于边长约3cm的正方形塑料薄膜上,敷在穴位上。7岁以下小儿敷神阙。7岁以上敷肺俞、膈俞,咳加孔最,喘加外定喘,痰多加丰隆。敷后可用边长约5cm的正方形橡皮膏固定。保留1一3小时,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2、灌肠疗法
麻黄3g、杏仁6g、石膏30g、葶苈子6g、鱼腥草30g、蒲公英30g,水煎,每次以20~30ml作保留灌肠,每日2次。
3、雾化疗法
本疗法已成为中药治疗肺系病证,特别是小儿痰热闭肺证的一种重要方法。目前的超声雾化器,产生的微粒小,易于直接深入病变局部,明显提高疗效。
(1)麻黄9g、葶苈子9g,远志9g,丹参12g、鱼腥草素20mg,制备成20ml灭菌水溶液,每次剂量4~7ml,超声雾化吸入10~30分钟,每日2次。可单独用于病情较轻者。
(2)鱼腥草注射液8ml,用生理盐水20ml、注射用水20ml稀释,超声雾化吸入,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3)麻黄2.5g、白果5g、生甘草2.5g,水煎后制备威10ml灭菌水溶液,稀释液体及用法同上。用于喘甚者。
(4)银花10g、白芥子10g、苏子10g,水煎成20ml,加生理盐水20ml,超声雾化吸入,用法同上。用于痰多者。
常见病
1、肺炎喘嗽
见发热烦躁,咳嗽喘促,呼吸困难,气急鼻煽,喉间痰鸣,口唇紫紺,面赤口渴,胸闷胀满,泛吐痰涎,舌红苔黄,脉象弦滑。治宜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用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2、哮喘
见舌咳嗽喘息,声高息涌,喉间痰吼哮鸣,咳痰黄稠,胸膈满闷,身热,面赤,口干,咽红,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治宜清肺涤痰,止咳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加减。
预防调护
1、小儿咳喘,哮鸣,不论是发作,还是加重,常夜多于昼,前夜多于后夜,服药切不可昼饮二次,一夜无药,必须合理安排,或少量多次服,延至夜间,或昼夜各1剂(雾化等也应如此)。本证变化既多又快,调整用药应随开随煎,及时给药。
2、本证患儿病重,咳喘痰多,易吐,遇咳吐痰涎,药物随之吐出者,应抓住痰液吐出后,咳喘略减之时机,予以补喂。对服药困难者,医护参与喂药更是保证给药的得力措施。
3、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室温合宜。保暖要适当,不要盖过重过厚之被褥,衣被亦以宽松为宜。
4、对咯痰窘迫者,可拍背相助,或酌情吸痰;喘憋发绀者,输氧。适时变换患儿体位,一般2~3小时变换1次。
5、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又易于消化,少食油腻。不过食甜,咸之味,忌辛辣酸冷,以免助热生痰。雄鸡。鲤鱼类发物宜慎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