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凝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寒凝证,中医病证名。又名外寒证。症见恶寒甚,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等。因寒邪侵袭肌体,阳气被遏所致。常见于腰痛、痛经、胃痛、胸痛、脱疽、痹病等疾病中。

病因

因寒邪侵袭肌体,阳气被遏所致。

临床表现

恶寒甚,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等。

常用中药

熟附片、茯苓党参白术白芍

针灸疗法

主穴:气海,关元、肾俞,主要采用灸法,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常见证型

1、气虚寒凝证:指气虚血行不畅,复为寒邪侵袭的证候。症见神疲气短,手足不温,肢体麻木冷痛或挛急不舒,女子则有经行腹痛、经色紫黯、舌淡苔白润等。

2、血虚寒凝证在:指血虚而又有寒邪凝滞,血行不畅,以面色淡黯、头晕眼花、唇舌紫黯、手足不温、局部冷痛麻木,或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紫、经血夹块、经痛经闭,苔白、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阳虚寒凝证:指阳虚失温,阴寒凝滞,以形寒肢冷,胸胁、脘腹、腰膝冷痛喜温,妇女月经后期、痛经、经色紫黯夹块,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肾虚寒凝证:又名阳虚肾寒证。指肾阳亏虚、寒邪凝滞者。症见畏寒肢冷、下肢尤甚、腰膝酸冷或痛、小便清长、夜尿频、苔白、脉沉迟等。

常见病

1、腰痛

腰痛中肾虚寒凝证症见腰酸冷痛,得温痛减,喜按,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宜温肾散寒,方用右归丸加减(《景岳全书》)。

2、痛经病

痛经病中肾虚寒凝证症见经期或经后小腹痛,得温痛减,经量少,经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脉沉,苔白润,治宜温肾散寒,通经止痛,方用艾附暖宫丸加减(《沈氏尊生书》)。

3、胸痛

胸痛中血虚寒凝证症见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头晕目眩,心悸健忘。治宜祛寒养血,宣痹通阳,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伤寒论》)。

4、胃痛

胃痛中血虚寒凝证症见胃脘疼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头晕神疲,手足不温,纳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弦紧。治宜温胃散寒,缝脾养血。方用良附丸(《良方集腋》)合小建中汤(《伤寒论》)。

5、脱疽

脱疽中血虚寒凝证症见患肢麻木不仁,肌肉抽痛,足趾暗红或青紫,四肢不温,喜暖怕冷,头晕目昏,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紧或细涩。治宜养血温经,散寒通络。方用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合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6、痹病

痹病中血虚寒凝证症见关节疼痛肿胀日久,屈伸不利,局部触之不温,遇寒加重,得热痛缓,兼见面色苍白无华,头晕目眩,心悸,纳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紧或细涩。治宜益气养血,散寒通络。方用蠲痹汤(《百一选方》)。

预防调护

1.住房保持整洁卫生,潮湿,避免感受风邪。  

2.痛剧时宜静卧休息,宜剧烈运动。保持通风,光线充足,环境宜干燥。冬季室内宜温暖。要防不宜活动,待病情缓解后,再适当活动,如打太极拳等。  

3.注意保暖防寒,特别是关节部位。勿汗出当风,里衣湿后应及时更换。避免久卧久坐潮湿之地。   

4.本证有肾阳不足,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顾护阳气,房室有节,劳逸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