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降血糖

2020-07-14

怎么降血糖:
  血糖的管理、血糖的控制,需要医生和患者双方良好的互动,才能更好地完成降血糖的目标。对于患者,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反思自己的饮食运动,包括吃喝拉撒是否符合科学的生活习惯。如果吃的太多或者运动太少,就应该适量控制饮食,再进行运动、锻炼,配合药物治疗才能够控制血糖。
  对于医生,应该根据每个患者的胰岛功能、糖尿病的病程、年龄、患者的血糖情况、经济状况等,选择一个适合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才能够把他们的血糖控制的更好。所以血糖的控制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来完成。



怎么降血糖相关阅读


糖尿病高发人群

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终身性疾病,随着老龄化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递增。糖尿病有“三多一少”的症状,但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初期是没有症状的,那么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呢?

一、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糖尿病的几率会高。

二、年龄大于40岁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的患病率也是增加的。

三、有妊娠期糖尿病或者有过巨大儿生产史的女性,患糖尿病的几率也是比较高的,这部分女性应该特别注意。

四、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可以引起月经的紊乱造成不孕,另外它可以引起胰岛素的抵抗,引起血糖的异常,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病率。

五、还有一部分人群就是体力活动比较少,缺少运动的人群。运动可以消耗我们的热量,增加我们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六、热量摄入过多人也会容易引发糖尿病。以往我们认为热量摄入过多主要是主食,实际上现在随着生活方式的西方许多人是油脂摄量过多,油脂摄量过多也会造成一些热量过多,继而引发糖尿病。

七、合并有高血压或者血脂异常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相对来说也比较高。另外这部分人群一般糖尿病并发症出现早,而且会加重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八、长期服用药物,比如应用了糖皮质激素或者噻嗪类利尿剂或者三环类抗抑郁药的人群,这些药虽然治疗某些疾病效果好,但是它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所以在生活中,这部分人群要引起高度重视。

糖尿病皮肤病变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血糖升高可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使包括皮肤在内的身体各器官发生异常。据报告,30%的糖尿病患者患皮肤病,并且,通常其皮肤病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更严重。各种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的皮肤病分别具有不同特点。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以皮肤病变为首发表现的糖尿病也逐渐增多,其中最常见为皮肤感染、瘙痒症、湿疹,且皮肤病病情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血糖水平、血脂异常及糖尿病并发症等关系密切。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皮肤病表现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①皮肤感染

皮肤感染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皮肤表现发病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高血糖和酮症酸中毒时更易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局部皮肤干燥、皮肤小血管损害、末梢神经受累、多核白细胞功能障碍以及抗体和补体功能低下等。

真菌感染

据统计,在病情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中,并发真菌感染者高达40%,且感染后不易治愈,即使治愈也易复发。真菌感染主要由皮肤癣菌和白念珠菌感染所致,好发部位是外阴、黏膜、皱褶部位及指(趾)甲。外阴念珠菌感染在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其瘙痒程度与血糖及尿糖升高程度相关,另外,口角炎、擦烂、甲真菌病、股癣、足癣及癣菌病亦较常见。鼻脑毛霉病与糖尿病关系密切,一般起于鼻腔感染,随后扩散至眼及脑部,可危及生命。

细菌感染

糖尿病患者中,皮肤化脓性感染发病率约为20%,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表现为疖、痈、毛囊炎、汗腺炎。严重感染可加重糖尿病病情,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也较常见,多表现为趾间及甲下感染,另外其引起的恶性外耳炎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外耳道感染,致死率达50%。红癣是由微小棒状杆菌所致表皮感染,通常发生于间擦部位,病情控制差者易患此病。

病毒感染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及尖锐湿疣最常见。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引起的免疫学异常和末梢神经病变是包括病毒感染在内的各种皮肤感染的重要基础,因此,糖尿病可能增加病毒感染发病率。

②血管病变所致皮肤改变

坏疽

一般是由闭塞性动脉硬化引起,多为湿性坏疽,常见发病部位为足、外生殖器。足部坏疽在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非糖尿病人群升高50倍,是导致患者残疾、死亡和活动能力丧失的重要原因,病情严重者可死于脓毒症。

丹毒样红斑

糖尿病患者下肢和足背可出现境界清楚的红斑,可能为局部微循环受累所致微血管功能性改变。该类患者无发热、血沉增快和白细胞增多,使之区别于丹毒。

无痛性水肿性红斑

常发生于四肢及面部,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酮症酸中毒患者的面部常潮红,病情控制不良者两颊及下颌可出现持续性潮红,伴毛细血管扩张,在血糖控制后扩张血管可恢复正常。

紫癜

多出现于高龄患者下肢,足部、小腿多见,一般为淤点。

神经血管性溃疡

一般由血管病变、血液高凝状态及自主神经损伤引起。自主神经损伤所致溃疡多见于脚趾、足跟及趾骨等压力高和易反复损伤部位,可为无痛性溃疡,经久不愈。静脉性溃疡易发生于浅表静脉曲张相关部位,动脉性溃疡则常伴疼痛,多发生于远端。

③神经病变所致皮肤改变

皮肤瘙痒症

瘙痒可以是糖尿病起病症状之一,多见于高龄患者,可全身泛发或局限于外阴及肛周,主要与感染、皮肤干燥或血液循环不良有关。

无汗症

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干燥,尤其是小腿伸侧,可伴无汗症。

糖尿病足

发病率为1%~2%,通常由血管并发症及神经病变引起,表现为皮肤易发生皲裂、蜂窝织炎和深部组织感染。

眼、足综合征

发病率较低,患者有神经性足损害和典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④胶原异常所致皮肤病

胶原沉着症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可导致颈后、背部皮肤变厚,较少见。

环状肉芽肿

最常见于四肢远端伸侧,临床表现多样 特殊类型包括巨大型、皮下结节型、穿通性及播散型环状肉芽肿。

糖尿病性硬肿病

多见于伴糖尿病的肥胖成人,颈背部、肩部常见,表现为非凹陷性皮肤硬肿。

蜡样皮肤和僵直关节

较少见,通常见于1型糖尿病。

⑤代谢障碍相关皮肤病

发疹性黄瘤

见于少数严重糖尿病患者,多出现于中年以上男性。常见于肘膝伸侧、臀部,也可发生于黏膜,表现为桔黄色丘疹或结节。可能与血糖控制不佳、甘油三酯升高时胰岛素抵抗妨碍血液中脂肪清除有关。另外,睑黄瘤常见于中年女性,与高脂血症、肝胆疾病和糖尿病有关。

迟发性皮肤卟啉症

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男性多见,由血红素合成代谢障碍引起,以面颈、手背等日光暴露部位的散在皮疹和尿卟啉大量增多为特征。

胡萝卜素沉着症

多见于糖尿病伴高脂血症者,血清胡萝卜素水平升高,常见于手足掌侧及鼻唇沟等部位皮肤变为橘黄色,无自觉症状,巩膜无黄染,预后良好。

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

较罕见,好发于中年女性,患者多伴发胰高血糖素瘤,口周和摩擦部位多见,表现为泛发性、游走性环状或花边状红斑,中央紫癜样,有水疱、脓疱、糜烂、结痂留有色素沉着。组织病理示表皮上半部松解坏死,为特征性表现。

人过中年注意疾病的来袭~血糖异常

糖尿病

1、糖尿病不只是胰岛素不足而已,而是肾脏、肝脏、心脏都不是很健康的情形下所形成的,因此不易医治。而且易造成其他病变如:肾脏衰竭、中风、失明、截肢…;2、糖尿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明显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三多(吃多、喝多、尿多)一少(体重减少)。

糖尿病患者可能发生下列几项症状:

1、视力异常:因糖尿会引起眼睛末梢微血管阻碍,造成眼睛易疲劳、视力模糊、细小字看不清,严重者会导致失明。

2、易疲劳:因体内血糖无法进入细胞,导致全身无力。

3、皮肤抵抗力差:体质通常呈现酸化,末梢血管易堵塞,伤口不易愈合、易化脓、也易引起牙周病、香港脚。

4、神经障碍:肌肉和神经组织得不到滋养,因此阻塞循环不良,指尖出现麻痛,重者甚至失去感觉。

5、伤口不易愈合:糖尿末期,因末梢血管坏死,伤口发黑、溃烂不易愈合,有时甚至需截肢以延续生命

可怕的并发症:

1、酮酸中毒、乳酸中毒、低血糖而引起休克、昏迷。

2、心血管病变:动脉硬化、脑中风、心肌梗塞、下肢皮肤变黑坏死。

3、肾脏病变、眼睛病变、神经病变及各种感染。

糖尿病有那些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众多,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其中,最主要的并发症如下。

1.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我国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由于其存在复杂的代谢紊乱,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往往比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棘手。

2.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上根据是否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标志。糖尿病性白内障则发生在血糖没有很好控制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多为双眼发病,发展迅速,甚至可于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发展为完全混浊。

3.糖尿病足:足部是糖尿病这个多系统疾病的一个复杂的靶器官。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可引起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系统的破坏与畸形形成,进而引发一系列足部问题,从轻度的神经症状到严重的溃疡、感染、血管疾病、Charcot关节病和神经病变性骨折。实际上类似的病理改变也可以发生在上肢、面部和躯干上,不过糖尿病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

4.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心脏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风险比非糖尿患者群高3~5倍。其病理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高收缩压、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年龄、性别、吸烟、家族史均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5.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是指由糖尿病所引起的颅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据统计,2型糖尿病患者有20%~40%会发生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萎缩等,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6.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类型是慢性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多发神经病变,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很高,部分患者在新诊断为糖尿病时就已经存在周围神经病变。

损伤胰腺可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威胁着很多人的健康。糖尿病根源在于胰岛细胞的功能不足,致使体内胰岛素下降,而我们知道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破坏胰腺怎么会治疗糖尿病呢?

科学研究发现:人类胰腺代偿功能很强大,在被人为破坏后胰腺会代偿性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从而提高体内胰岛素水平。比利时研究人员近日研究发现,损伤大鼠的胰腺后,有一群细胞会自然地转变成胰岛素分泌细胞。

科学家对这一发现极为感兴趣,因为它有可能揭示了胰腺细胞的变形能力,并对糖尿病治疗提供帮助。在糖尿病患者体内,胰腺内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又称β细胞)遭到破坏或反应迟缓,这使得机体无法正常调节血糖水平。

糖尿病研究者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哄骗”胰腺产生新的β细胞。科学家就一关键问题已争论多年,即胰腺内是否存在干细胞用来补充β细胞。2004年,哈佛大学生物学家领导的小组尝试在小鼠胰腺内寻找这种干细胞,最后以失败告终。不过他们报告说,现有的β细胞能够增殖形成新的β细胞。

之前的研究还发现,钳住大鼠胰腺管使得消化酶无法进入小肠,能使胰腺内的β细胞量大约增长一倍。但是具体是胰腺内的哪种细胞产生了额外的β细胞并不清楚。

在最新的研究中,比利时维萨里大学(Vrije Universiteit)的同事运用同样的实验手段损伤小鼠的胰腺,并运用遗传标记神经元素3(neurogenin 3)以寻找能转变成β细胞的胰腺细胞。结果研究人员在损伤后三天之内发现了带有这种基因的细胞。

此外,阻止这一基因的表达会减少β细胞的增殖。当将这些带有神经元素3的细胞注入从小鼠胚胎取出的胰腺中后,它们发育成β细胞并产生了胰岛素,表明就是这些细胞在小鼠受伤的胰腺中形成了新的β细胞。

此次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仍旧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在不伤害器官的情况下,神经元素3细胞是否可被“哄骗”在正常人体胰腺中产生,以及是否可将它们转变成胰岛素分泌细胞。

研究人员推测,这些细胞一开始应该是成熟的胰腺细胞,因为它们不具有干细胞的许多特征。他表示,此次研究表明了存在另外一种产生β细胞的机制,这也为寻找β细胞补充途径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的细胞来源。

血糖 血糖是什么 怎样降血糖

相关食疗

阵血糖醋蛋方

具有降血糖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患者服用。

相关资讯

饿了心里发慌是怎么回事

饿了心里发慌是怎么回事:   饿了心发慌大多数考虑是低血糖引起的,主要就是由于肚子饿...

什么是功能性低血糖

什么是功能性低血糖:   功能性的低血糖是由于进食以后β细胞受刺激后,不适当地分泌胰...

餐前低血糖怎么办

餐前低血糖怎么办: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

怎么降血糖

怎么降血糖:   血糖的管理、血糖的控制,需要医生和患者双方良好的互动,才能更好地完...

怎么降血糖

怎么降血糖:   血糖的管理、血糖的控制,需要医生和患者双方良好的互动,才能更好地完...

低血糖是什么

低血糖是什么:   低血糖实际上是糖尿病过程当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低血糖包括两个概...

高血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高血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那么血糖高于正常的范围就称为高血糖,也就是说血糖空腹静...

什么是低血糖

什么是低血糖:   低血糖是指成年人(非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浓度低于二点八毫摩尔每升...

怎样降血糖

怎样降血糖:   血糖的管理和控制,需要医生和患者双方良好的互动,才能更好地完成降血...

低血糖不能吃什么

低血糖不能吃什么:   低血糖患者总体来说大部分食物都是可以吃的,当出现低血糖时,不...

高血糖的忌吃食物

高血糖的忌吃食物:   高血糖的人忌吃含糖量过高的食物,因为血糖高的人是需要控制血糖...

低血糖症原因

低血糖症原因:   低血糖的原因有很多,一是身体里边糖生成的减少了,同时,糖的消耗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