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吃什么水果好

2020-07-14

糖尿病人吃什么水果好:
  新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糖尿病病人防止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便秘等有一定好处。糖尿病人吃水果有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欲吃水果,血糖浓度应控制平稳。否则请先用黄瓜、西红柿等代替水果。
  第二、吃水果的时间。水果一般作为加餐食用,也就是在两次正餐中间或睡前一小时吃,可以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而使胰腺负担过重。一般不提倡在餐前或餐后立即吃水果。
  第三、吃水果的数量。根据水果对血糖的影响,每天可食用200克左右的水果,同时应减少半两的主食,这就是食物等值交换办法,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保持不变。
  第四、水果的选择。不少病人以为“不甜”的水果就可多吃,事实上,水果无论甜、酸,都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和果糖,不可单凭吃起来带酸来判断葡萄糖果糖的含量的高低。
  糖尿病病人应多选择低生糖指数的水果,有助于保持血糖稳定。



糖尿病人吃什么水果好相关阅读


糖尿病人吃什么水果好

糖尿病人除有计划地安排每日的热卡、三大营养素摄入外,还应注意主餐外的饮食。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可溶性纤维(果胶),果胶能降低葡萄糖吸收的速率和减少脂肪的吸收,故有降脂、降糖的作用。

但由于水果含糖量比蔬菜高,例如西瓜含糖为4.2%;桃子、梨、批把约8%~1o%;苹果、甜橙、柑桔约11%~13%;香蕉、柿子、荔枝约14%~16%;枣、甘蔗、红果约20%。水果的主要糖份是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单、双糖,吸收快,易使血糖升高。

糖尿病人能否进食水果,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并做到以下几点:

1、本人能认真进行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坚持定期监测血糖、尿糖,血糖已控制在相对良好和稳定的水平;

2、尽量回避含糖高的干果,选择含糖低的鲜果(例如西瓜、草莓等);

3、进食水果最好在空腹和两餐之间,少量开始,如半个桔子或苹果,最多不超过10og。要从治疗计划中减去相应主食的量,一般2oog桔子或苹果需减去主食25g。

甜味剂

糖尿病人不宜食用含糖的甜食。满足口感只能使用糖的代用品,即甜味剂。目前使用的有木糖醇、甜叶菊、糖精。木糖酸能产生一定热量,在代谢后期才需胰岛素的促进作用。

进食木糖醇后,对正常人和控制良好的糖尿病病人,血糖升高的幅度和速度都低于葡萄糖和蔗糖。但木糖醇在肠道的吸收率低,吃多了易引起腹泻,还会使血甘油三酯浓度升高。

因此,木糖醇仅适用于控制较好的糖尿病病人,每日用量不超过50g。糖精和甜叶菊的甜度约为蔗糖的300~50o倍,不提供热量,不含营养素。有人曾提出精精有诱发膀胱癌的作用,但近年的研究认为,每日用量少于soo~1o00mg是安全的。但糖精能通过胎盘,妊娠妇女应避免服用。

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

糖尿病是一组最常见的代谢性内分泌病,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前者占绝大多数,有遗传倾向。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升血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发生高血糖、高血脂、血小板黏附及聚集性增高,患者血液高凝状态,而导致一系列血管病变。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是除心脑血管、肾血管和视网膜血管病变之外的肢体大、中、小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并伴有周围神经病变,发生肢体缺血、缺氧,甚至坏疽、感染等病变,而失去正常的活动能力。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据国外文献统计报道,并发率达22%~46%,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随着人口增长、人类寿命延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把糖尿病并发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称之为“糖尿病性动脉闭塞症”(DAO)。随着糖尿病病史延长和患者年龄增加,DAO的发病率也增加。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发病5年、5~10年和10年以上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病率分别是22。6%、23%和66。7%。Oalkey等报道英国3 783例糖尿病患者,40岁以前未见肢体血管病变,但随着年龄增长,70岁以上有肢体血管病变者23%。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病史在5~10年以上,说明本病也是一种老年疾病,因而治疗困难,截肢率和死亡率比较高,对此人们正在加速认识和研究。

中医学把糖尿病称为“消渴”。古代医书关于“消渴”的记载和论述极为丰富,早在《素问·气厥论》中就有“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的记载。《圣济总录》指出:“能食而渴者必发脑疽、背痈。”古代医家早已经认识到糖尿病易并发“痈疽”,《千金方》有“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需思虑有大痈,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发生痈疽而卒。所以戒亡在大痈也”的记载。发生在肢体末端的痈疽,则归属于“脱疽”范畴。《神医秘传》记载的“本症发生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破,节节脱落 ……”《外科正宗》中日“未疮先渴,喜冷无度,昏睡舌干,小便频数……已成为疮形枯瘪,肉黑皮焦,痛如九割,毒传足趾者。”说明古代医家已认识到糖尿病可以并发肢体坏疽,对其症状和预后的描述与现代医学已很相似。

病因

1、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目前糖尿病的病因和机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经多方面综合研究,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不少病人有阳性家族史,遗传因素不论I型或Ⅱ型均较肯定。据近代孪生儿研究,I型中共显性为50%,其余为环境因素;Ⅱ型中共显性更高达90%以上。从人类染色体研究中已知I型病者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白细胞配伍定型(HLA)等位点上出现频率增减,提示遗传属易感性倾向而非疾病本身。且随人种与民族而异。而Ⅱ型糖尿病则属于多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HLA无关,提示Ⅱ型糖尿病具有不同的遗传基因。

(2)环境因素。

目前认为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是引起I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胰岛的自身免疫反应主要可能通过分子模拟过程所致。如某抗原的化学和构型与J3细胞酷似,则该抗原产生的抗体也将针对β细胞发动免疫攻击。抗原可以是病毒,也可以是病毒以外的。大约50%~70%的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初期的胰岛病理切片可见被命名为“胰岛炎”的淋巴细胞浸润、单核细胞浸润,胰岛炎可导致胰岛细胞选择性的破坏,β细胞自身抗原释放,启动自身免疫导致β细胞消亡。

在Ⅱ型糖尿病发病病因中,以肥胖、饮食因素、神经精神因素及某些药物因素等为主要诱发因素。肥胖者脂肪细胞肥大,分布在脂肪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与其他组织的胰岛素受体单位面积所含数目减少,使胰岛素与靶细胞结合的机会减少,而且亲和力降低,或存在胰岛素受体缺陷,或产生抗胰岛素抗体和抗胰岛素受体抗体等,均导致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影响胰岛素的生物效应,从而引起高血糖、发生糖尿病。饮食因素也与糖尿病发病关系密切。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可使β细胞功能减退,也与胰岛素抵抗的进展有一定的关系。神经精神因素也是促发糖尿病的原因之一,若长时间的紧张、焦虑,使交感神经长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可使血糖升高而发病。其他如感染、应激、缺少体力活动、多次妊娠等均可能是诱发因素,所以糖尿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注意事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之一。对于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没有太多不适,只要血糖控制较好,定期到内分泌科门诊复查病情,坚持按时服药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疗。

但是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糖尿病酮症、并发感染等急性并发症;或者出现严重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的糖尿病足症状,以及门诊血糖控制不理想,都可以住院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治疗。

糖尿病患者住院治疗不但可以进行细致的检查治疗,还可以在住院期间学到许多糖尿病控制的相关知识,而这些知识可以提高血糖控制水平。那么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现介绍如下:

1、可以加深自己治疗的理解 每一位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各不相同,有些用胰岛素,有些用口服药,有些应用胰岛素加口服药。除了控制血糖的药物之外,还常服用阿司匹林、调脂药物、降压药等多种药物。

这些不同的药物之间配合有哪些好的作用,主要治疗目的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住院后可以通过和医生的沟通更多的理解自己治疗方案,从而提高糖尿病的达标治疗。

2、进一步了解个人每天的饮食量及每种食品对血糖升高的作用大小许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病人的基础治疗,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需长期坚持。但是自己每天到底应该吃多少主食、肉、蔬菜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

住院期间病人在院就餐,医生会根据病人的身高、体重、活动量等个体情况计算饮食量,由膳食科的专业人员负责搭配,住院病人住院期间可以熟悉了解自己的饮食总量、餐量分配、用餐种类等。出院后患者可以参照住院期间的饮食量进行烹调,可以提高饮食治疗在血糖控制中的作用。

不同的食品升糖指数高低不同,由于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每天测定七次血糖,对于许多食品的升糖作用可以直观的看出来,有利于出院后选择合适的食品。增加对糖尿病饮食治疗的认识水平。

3、进一步了解运动疗法的作用、注意事项 适当运动可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分解利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保持正常体重,减少胰岛素或降糖药的剂量,有利于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住院期间由于血糖检查次数比较多,常常是运动后就测定血糖,可以看到运动对血糖的影响,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选择合适运动量及运动方式。可以了解多大的运动强度可能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

4、学习更多的糖尿病药物知识 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作用机制、服用方法及副作用各不相同,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会按正确的时间和方法让病人服药,通过住院糖尿病病友可以更多了解所用的药物的服用方法、服用时间及不良反应。

如磺脲类药物一般需要餐前半小时服用,而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就可以饭前10分钟服用,阿卡波糖需要吃饭第一口嚼碎服用,而二甲双胍为减轻胃肠道副作用常常在饭中或饭后服用。促泌剂的常见副作用是低血糖,阿卡波糖的副作用主要是腹胀、排气多,而二甲双胍副作用主要是腹部不适和腹泻等。

5、学习注射胰岛素及血糖测定的技巧 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很多,通常有腹壁(肚脐周围10cm内不能注射),双上臂外侧,臀部及大腿外侧等。其中腹部胰岛素吸收最快,双上臂外侧次之,臂部及大腿外侧吸收慢些,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会使局部皮肤吸收胰岛素能力下降,一旦出现皮下脂肪营养不良,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用注射器混合两种胰岛素的患者,抽胰岛素时必须先抽短效胰岛素再抽长效胰岛素,如果把中效或长期胰岛素混入短效瓶内,这瓶胰岛素不能再继续使用了。

胰岛素笔的针头是一次性的,尽量不要重复使用。部分患者由于经济原因重复使用时要注意,注射完毕后不要用消毒针头,因为针头表面经过特殊的硅化处理,光滑易进针,痛感较少。而酒精把硅化层去掉后,就容易疼痛。小针帽经消毒液处理,只要把针头套上针帽即可起到消毒作用。

自己在家测定血糖时可以不用酒精消毒,只要用香皂洗净双手后晾干即可,因为长期酒精消毒易引起局部皮肤干裂、角化,而且酒精没有挥发完之前,采血可以加重疼痛感。采血前可双手下垂甩动几次,用刺针刺入指腹两侧,由于手指的血液供应血管在两侧,针刺两侧更容易采血。另外指腹两侧神经末梢较少,疼痛较轻。

儿童糖尿病的血糖控制

提起糖尿病,通常都只会想到中老年人。然而近几年,在我们的周围有些孩子才几岁就患了2型糖尿病。从长远来看,小小年纪就与糖尿病相伴,一旦控制不良,若干年后,各种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等不幸将接踵而至,会给患儿的一生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由于肥胖儿童越来越多,儿童2型糖尿病患者的队伍越来越大。据报道,在日本,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平均每1O年就能翻一番,2型糖病已占儿童糖尿病总数的80%,远远高于1型糖尿病。在我国,目前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个是青少年,其中增长最快的就是2型糖尿病。

同成人糖尿病一样,糖尿病患儿需要充分的运动,这不但是治疗的需要,也是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运动可以给糖尿病患儿带来许多益处,如增加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血糖控制;改善心血管功能,有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促进患儿骨骼与肌肉的发育。

原则上患儿每天需参加1小时以上的适量运动。最好能定时、定量运动,遵循个体化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糖

一些糖尿病人经常早上起来或者久坐起来的时候会感到头晕,特别是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情况更加明显。老年人出现头晕、眩晕,可千万别大意,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1、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或过低均可出现头晕无力等症状,但低血糖的危害更明显。成人血糖低于2.8毫摩/升,称为低血糖。其危害程度取决于血糖值下降程度、速度及持续的时间。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高血糖的危害是长期、逐渐发生的,一般暂时不影响生命,而低血糖的危害是快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2、血糖急剧升高

有些糖尿病患者由于感染、创伤、腹泻、呕吐、或吃了大量甜食、自动停药、减少药物剂量等一系列原因,均可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突然升高,出现头晕的情况。一些升高速度过快的,甚至还有发生高血糖危象,也就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所以要保持有规律的监测血糖的习惯,并向医生寻求建议和帮助。

3、合并高血压

高血压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头晕,而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疾病通常发展快,后果严重。因此,一旦发现头晕,在排除了上述两种可能性的情况下,就一定要检测自己的血压,看血压有无不正常情况。

4、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有无脑血管病变,如脑梗塞、冠心病、心律紊乱及脑动脉硬化等。这些疾病均可因患者脑部的血流量及血中氧气葡萄糖不足而出现头晕的症状。尤其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脑血管病变的发生。

5、合并高血脂

当血脂过高时,可导致患者脑的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不足及血液中氧的携带能力下降而出现头晕。糖尿病血脂过高,动脉管腔狭窄,脑供血不足也可引起头晕,因此一定要对症治疗

糖尿病

相关疾病

糖尿病

相关艾灸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相关拔罐

糖尿病

相关按摩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相关刮痧

糖尿病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相关资讯

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指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所...

如何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如何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因为糖尿病造成的并发症,故而作...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还是比较大的,往往会出现视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糖尿病性视网膜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眼底视网膜血管性疾...

什么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什么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