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普通接触传染吗
梅毒普通接触传染吗: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梅毒螺旋体感染后可潜伏在体内,在免疫力下降的时候发病。
如果只是单纯的在同一个屋檐下进行生活,被传染梅毒的几率是比较小的,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性行为或者亲密接触,血液等等,只要你和梅毒患者没有发生性行为以及碰触梅毒患者的内衣裤,毛巾,浴盆等贴身的东西,一般是不会被传染的,建议平时衣物注意消毒,不要与他人同盆同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尽量避免不洁性行为,注意个人卫生。
梅毒普通接触传染吗相关阅读
不用吃药就可痊愈的7种病
如今很多人只要一有点不舒服就会寻求药物的帮助,但近来的很多研究都发现,适当的饮食和运动才是对付疾病的最好办法。科学家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实验发现有7种疾病无需吃药就可痊愈,也就是说这些疾病都是由于饮食和生活习惯不正常长期导致的人体代谢异常,同样通过饮食和运动就可以痊愈,而不要依靠药物来治疗。
1、关节炎:方法之一就是减肥,以便减轻关节的疼痛。如果在减肥的同时,再积极锻炼,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还可以增加身体的灵活性。对于已经很瘦,或者不能减肥的病人,选择游泳等不会给关节赋予过多负荷的运动也可以起到治疗作用。
2、胆固醇过高:如果少吃一点油腻(尤其是含动物油)的食品,你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就会下降5%左右。另外,适当的多吃含可溶性纤维的食品也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的含量。
3、认知能力退化:记忆训练等“大脑训练”可以让老人们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不过,做身体运动的效果,可能比单纯的脑力运动更好。
4、抑郁症:很简单,每天都进行体育锻炼就能得到不错的疗效。
5、糖尿病:锻炼仍是很好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浓度,因为在运动时,肌肉能更好的吸收胰岛素,加快血糖的分解速度。另外,少吃糖果和易于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也有助于控制血糖浓度。
6、高血压:减肥、多运动、少吃盐,就能有效降低血压。
7、骨质疏松:负荷运动可以给骨骼增加压力,为了应对压力,骨骼就会更加密实、粗壮,阻止骨质疏松的进程。当然,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也很必要。
治未病”与保健误区
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治未病”一词广为传播。各种门类的保健及养生的书籍、讲座、电子读物等应运而生,但其科学性、准确性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因此,也产生了一些认识误区。
误区一:“治未病”的概念误区
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一些为了达到商业目的燃,利用大多数民众对医疗、保健、营养及养生方面知识的缺乏和认识,将“治未病”谬谈为养生保健,误导人们。实际上“治未病”应该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即未病防变、已病防传和瘥(cuó)后防复,即涵盖保健、治病、康复的全过程。“治未病”既不是对正常的健康人无病找病治,也不是有病不需正规治疗。而是循着病的发展进程的施治,一是找出已病的病源、病因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标本兼治;二是首先强壮关联密切的相传脏腑,防止疾病的相传和蔓延,控制疾病的发展。因此,“治未病”属于治疗疾病的范畴,不能与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完全等同。
误区二:“治未病”不识药性
有些人认为,“治未病”就是多吃些保健药品,于是对滋补类药品持多多益善的态度,这种理解完全是对“治未病”的曲解。药物是用来“以供医事”的,所有的药都具两面性——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保健多推荐中药,殊不知中药有寒、热、温、凉的偏性。如果不辨体质虚实寒热之偏、辨饮食及药物寒热温凉之性。会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衡,适得其反,甚至引发毒副作用。譬如,六味地黄丸属甘温性,偏于补阴的药,主治肾阴虚。吃后有时候会妨碍消化功能,因此脾胃功能弱(容易腹泻、肚子常有咕噜咕噜感觉等)、消化不良者慎吃。所以如果不是典型的肾阴虚病人,不要随意服用。固元膏是补血养元的补品,但是中医认为:内有实热、痰热、湿热或因气滞生病者,不宜服用固元膏。湿阻中满、便溏或泄泻者,阴虚火旺、痰热咳嗽者,内有郁火及外感未清者均忌服固元膏。
误区三:“治未病”跟着广告走
社会上一些商家为利益所驱使,不惜重金请明星代言产品,培训一些非医疗专业人员在电台做讲座,再由员工冒充患者或家属打现场咨询电话做假咨询、假购买,夸大药效,哄骗消费者。将保健品功效吹得几乎无所不能,能够减肥、降糖、增高、提智、补钙、抗癌等。这些广告宣传,对消费者产生严重误导:致使许多该去医院找医生治疗的慢性病或者疑难杂症患者,被广告忽悠长期吃保健品;有些患者,为缓解病痛,盲目购买产品,看到别人买也跟着买,结果钱不少花,病也没治好,有的甚至在用了产品后病情反而恶化。自己到最后都不理解,为什么同样的药,别人有的用了有效,自己不但没有任何效果反而病情还加重了。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解释这种现象,“药同人不同”。每个人的先天体质都各自不同,病理生理状况不同。疾病的治疗必须个体化,千人一方的治疗是不科学的。对于广告误导的识别,可以掌握三个原则:一是将保健食品吹成有特效疾病疗效的,不要信。二是一个药能治疗的适应症越多,说明这个药没效果。三是某个疾病的治疗药物越多,说明这个疾病目前还没有专属的治疗药物,不要迷信“特效”。
误区四:“治未病”就是进补
补药不能养生。人体健康讲究的是平衡,不是进补。补者,济其虚也。反过来说,就是“不虚不补”。一个不需要补的正常人,如果随意进补,就会把正常人的生理平衡搞乱。譬如,衣服只有残破时,才需要修补;短者,要补长;洞穿者,要缝补。而对不残、不短、不破、不洞穿的衣服,你还需要补吗?另外,什么是补药?到今天也没有权威定论。《蠢子医》说:“世人皆说补益好,岂知补益不当殊难了……人身原是小天地,日月为神江河道,胸隔喜顺利,肠胃喜通调,日食三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每一种补方补药,都有它的适应症,不可能治疗所有虚症,犹如一身衣服,不可能春夏秋冬都适宜。无需的进补对健康无益,回归自然,均衡营养,豁达乐观,才是健康。
慢性疲劳症病毒作祟
很多人会浑身酸痛,整天觉得累,这是一种病,被称为慢性疲劳综合症。美国科学家最近指出,慢性疲劳症候群(CFS)这种让人疲惫不堪、即使睡眠也无法消除的病症可能是反转录病毒XMRV惹的祸。
科学家指出,该研究可能是全球1700万饱受CFS折磨的患者的“福音”。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CFS的药物,医生只能采取一些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病人应对失调所带来的严重影响。有些CFS患者不仅无法工作,甚至连稍费体力的活动都无法进行。而这一发现或许能填补治疗领域的空白。
美国内达华州研究人员发现,在101个CFS病患中,86个病人的血液中出现了该病毒;而在218个健康人中,只有8个人的血液内含有这种病毒。科学家之前还发现,XMRV与前列腺癌有关联。
研究人员强调说,这个发现只是证明了该病毒同CFS之间有关系,并不能证明XMRV病毒就是“元凶”,这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加以确定。
XMRV病毒和艾滋病病毒都是反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癌症以及炎症的鸡尾酒疗法或许也可以缓解CFS患者的症状。
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指出,早在12年前,医学专家已经发现CFS的存在,但发病原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谜。CFS损害免疫系统,患者会感到持续疲劳、免疫力下降,还有还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关节和肌肉疼痛、头疼、淋巴结节、喉咙酸痛等症状。
五个最需要保养的人体器官
衰老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必然趋势,如何让人体的衰老始终慢下来?据美国《男性健康》杂志报道,在人体衰老过程中,身体的5个部位更需要精心呵护。
大脑。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脑容量会减少,来自身体的压力更会加速大脑的萎缩过程。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表明,室内植物能减压、健脑、让人思维活跃,老得慢,建议买一些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如吊兰、虎尾兰。
心脏。老人的动脉会慢慢硬化,阻碍血液流动,增加心脏病、中风危险。爱尔兰的科研人员发现,每天补充500毫克维生素C能极大提高动脉的柔韧性。每天清晨可喝一杯樱桃汁,每盎司的维生素含量可达480毫克。
皮肤。纽约整形外科、美容外科与皮肤科中心的主任表示,充足的睡眠是维护皮肤健康的首要因素。人体在睡眠状态下会分泌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让肌肤保持弹性、细腻和光泽感。趴着睡觉的人,由于脸部经常和寝具摩擦,最容易长皱纹。所以趴着睡应该选择材料光滑的枕头套,如丝绸。
眼睛。根据美国塔夫斯大学的一项研究,精制碳水化合物能将视网膜黄斑变性的几率增加49%。当糖的摄入量超过细胞的代谢能力时,眼睛里的蛋白质就会受损。不过以全谷物食品(如白面包),取代部分精致碳水化合物能极大地降低眼病风险。
耳朵。想保护听力,就多吃鸡蛋吧。蛋黄富含磷脂酰基胆碱。美国密歇根州亨利·福特健康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该脂肪酸能很好地预防因年龄而导致的听力损失。工作太忙没时间做饭的人可以选择开水煮食。
常看电视易早逝
《美国心脏协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上的新研究声称,如果一个人每天看电视三小时以上,他所面临的早逝风险可能会是那些不怎么看电视的人的两倍。真的是如此吗?
“看电视这种行为是久坐不动的,而现在各种久坐的行为都有增加的趋势,”这项研究的领导者,西班牙纳瓦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系主任,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说,“我们的发现与之前一系列分析看电视时间与死亡率关联的研究相符。”
研究者们对13284名西班牙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评估(平均年龄37岁,其中60%为女性),以确定人们花在三种久坐行为上的时间,以及它们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这三种行为分别是:看电视、用电脑和开车。受试者被随访的时间中位数是8.2年。研究者对体育活动、饮食习惯、吸烟、体重指数等因素进行了校正。
研究者们记录的死亡人数有97人,其中19人死于心血管问题,46人死于癌症,32人死于其他原因。研究发现,每天看电视三小时或以上的受试者死亡的风险是每天看电视一小时或以下的人的两倍。即便是考虑到与高死亡风险有关的其他各种变量,上述的风险升高依然非常明显。
研究者们并没有发现使用电脑或驾车时间与早逝风险有关。研究者认为,未能发现长时间用电脑与风险增加的关联,这或许是因为电脑使用的普及时间较晚。要想证实用电脑和开车对死亡率有什么影响,以及什么样的机制才能解释这种关联,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看电视时人们可能会吃下更多不健康食品和含糖饮料,为了排除这一因素影响,研究者对受试者的总热量摄入也进行了校正。此外,体弱多病的人或许更倾向于窝在家里看电视,不过研究者认为这一因素对研究结果的贡献并不大,因为这项研究在较年轻、基础疾病较少的人群中进行。当然,可能也有其他混杂因素影响研究结果。至于减少看电视时间是否能有效降低死亡风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随着人们的岁数越来越大,久坐的行为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看电视,这就使与衰老相关的健康问题变得雪上加霜。” 说,“我们的发现提示,成年人应该考虑增加体育活动,避免长时间静坐不动,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宜超过1~2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