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携带者生孩子会传染吗

2020-07-14

乙肝病毒携带者生孩子会传染吗:
  乙肝病毒携带者生孩子会传染乙肝病毒,这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在我国,母婴垂直传播是乙肝传播的重要的途径。
  因此,如果乙肝病毒携带者打算怀孕,建议先到正规医院肝病科进行肝功能、HBV-DNA、腹部彩超等检查,如果肝功能正常,病情稳定,可以怀孕。怀孕过程中,根据HBV-DNA水平,如果低于10的5次方,建议定期复查,不用特殊处理,如果高于10的5次方,建议在孕晚期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新生儿分娩后在24小时内同时注射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进行阻断,一般阻断率可高达90%以上。如果围产期及分娩期未造成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今后日常生活中亲密接触也会造成部分孩子传染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携带者生孩子会传染吗相关阅读


如何预防乙肝病毒对核苷(酸)类药物发生耐药

乙肝病毒对核苷(酸)类药物产生耐药的原因与患者的感染状态、病毒复制水平及其抵抗力、药物的选择及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等因素有关。处于免疫耐受期的乙肝病毒感染者绝大多数都是自幼感染,乙肝病毒在人们免疫功能还不能认识它们时“乘虚而入”,与免疫系统“和平共处”。

在没有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深深隐藏在肝细胞核内的乙肝病毒cccDNA很难清除,抗病毒药物疗效较差,容易发生耐药。因此,目前对于肝功能正常,无明显肝纤维化证据的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感染者暂不建议治疗,以免长期治疗后的病毒耐药。

在乙肝病毒复制中起重要作用的聚合酶是一种逆转录酶,缺乏校正能力,且错配率较高,发生变异。病毒复制水平越高的患者药物很难将它们“一网打尽”,没有被药物彻底抑制的病毒在药物的“压力”下更容易发生氨基酸配置错误,导致病毒耐药性变异。免疫耐受期的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病毒复制水平往往较高,容易发生耐药。

乙肝病毒的抵抗力与乙肝病毒的“准种”相关。乙肝病毒也和人一样,形态各异,“秉性”不同。医生们把一些“长得”相似的病毒称为一个“准种”,其中一些“准种”先天性就对药物的抵抗力较强。医生们的研究发现,这些抵抗力较强的病毒“准种”在治疗前就“预存”在感染者体内。好在这样的病毒“准种”较少,不占“优势”,因此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大多数病人是有效的。

但是,在长期药物治疗过程中,那些抵抗力较弱的病毒“准种”被抑制住了,而少数抵抗力较强的病毒“准种”不仅没有被抑制住,反而因长期与药物接触,发生了变异,锻炼得不怕药物攻击了,就成了“耐药株”。医生们的研究还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体内“预存”的病毒“准种”最复杂。所以,肝硬化患者也更容易发生耐药。

医生们把抗病毒药物比喻成为乙肝病毒设置的“屏障”。尽管药物不能清除乙肝病毒,但在这个“屏障”的阻碍下,病毒难以越过“屏障”复制后代。如果病毒发生了变异,“长了本事”,“跨越”过药物“屏障”,即是发生了耐药。因此,医生们也把这种“屏障”称为“耐药基因屏障”。不同的核苷(酸)类药物的“耐药基因屏障”有高有低。

拉米夫定的“耐药基因屏障”最低,病毒很容易“跨越”,耐药的发生率较高。治疗第1年,24%的患者发生耐药,第4年的耐药发生率高达67%,5年以后70%以上的患者都发生了耐药。其次是替比夫定,治疗2年的耐药发生率与拉米夫定治疗1年的耐药率相差无几,3年后其耐药率紧紧追上拉米夫定。阿德福韦的耐药率算中等的,在临床试验中5年的耐药率大约29%。

但一些国产仿制品耐药率可能高于原研产品。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为乙肝病毒设置的“耐药基因屏障”最高。这两种药物不仅对乙肝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很少发生耐药。恩替卡韦对于核苷(酸)类药物初治的患者,3年的耐药发生率仅1.7%;替诺福韦酯在国外的临床试验中,8年未检测出耐药相关的病毒变异。因此,被医生们称为“高效/低耐药”的药物,在我国2015年版《乙肝指南》中被推荐为初治患者的首选药物。

我们在治疗的开始就应该注意预防耐药的发生,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高效/低耐药的药物,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定期监测,发现耐药及时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成功。

什么是甲胎蛋白和甲胎蛋白的异质体

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血清甲胎蛋白(AFP)及其异质体是诊断肝细胞癌的重要指标。”甲种胎儿球蛋白(简称:甲胎蛋白,英文缩写:AFP)是由胎儿肝细胞合成、在胎儿血清中正常存在的一种特殊蛋白。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P常明显升高,超过350 ng/ml(放射免疫定量法),甚至达1000 ng/ml以上或呈进行性升高。但甲胎蛋白升高不一定都是肝癌。由于甲胎蛋白是肝细胞发育时的一种特殊蛋白,因此在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时,伴随肝脏修复和肝细胞再生,也可产生和分泌甲胎蛋白,使血清AFP升高。

使用一些刺激肝细胞再生的药物(如:促肝细胞生长素)后,也可出现AFP升高。因此,应注意AFP升高的幅度、动态变化及其与ALT、AST的消长关系,并结合临床表现和肝脏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如果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AFP长期处于高水平,居高不下,甚至进行性升高,则应警惕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为了鉴别血清AFP是良性升高还是肝癌所致,科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检测甲胎蛋白的异质体(AFP-L3)。科学家发现,肝癌细胞产生的甲胎蛋白与肝细胞良性增生时产生的甲胎蛋白不同。肝癌细胞产生的甲胎蛋白与小扁豆凝集素有很强的结合力,如果检测到这种甲胎蛋白的异质体在甲胎蛋白中的比值升高(>10%),高度怀疑与肝细胞癌相关。

除了甲胎蛋白和甲胎蛋白的异质体的检测外,还可以进行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又名脱γ羧基凝血酶原)的检测。

乙肝小三阳孕期为什么会出现肝病活动

要讲清乙肝小三阳准妈妈孕期为什么会出现肝病活动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得谈谈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后的自然发展规律。大多数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感染后的自然发展规律分为4期: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再活动期。

自幼感染乙肝病毒时,一般处于“免疫耐受期”。这是因为免疫系统没有认清乙肝病毒这一入侵之敌,与乙肝病毒“和平共处”,容忍耐受,没有改动清除病毒的“战争”。因此,感染者病毒复制量很高,HBV DNA常常大于>2×106 IU/ml,乙肝五项血清学检测结果为e抗原阳性、e抗体阴性的“大三阳”状态,而肝功能正常,肝组织没有明显炎症或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很轻。

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系统“发现”了入侵的乙肝病毒,开始对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发动免疫“战争”,进入“免疫清除期”。此期的感染者仍为乙肝“大三阳”,病毒复制量也很高。由于长期的免疫耐受状态,大多数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体内的免疫功能往往不能有效地清除乙肝病毒,免疫战争的结果常常是“两败俱伤”,肝细胞受到严重破坏。

尽管免疫系统完全清除乙肝病毒的可能性很低,但有时也会胜出一头,抑制住乙肝病毒在体内的疯狂复制,使病毒不得不停止复制和放弃e抗原的产生,难以“组装”出完整的病毒颗粒。这时感染者的血清中e抗原转为阴性,e抗体出现,成为“小三阳”状态,血中的HBV DNA很低或检测不到,肝功能正常。这就是乙肝病毒感染自然史中的第三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简称:非活动期)”。

这一期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最安全的一期,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明显减少。乙肝病毒感染的女性如果在此期怀孕,几乎100%能够阻断成功。国外一些医生甚至主张:对这样的母亲所生宝宝在出生时可以不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主动免疫,只需接种乙肝疫苗。

意外接触乙肝病毒后怎么办

医护人员在为病人治疗时,有可能被病人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刺伤,也有可能被手术刀割伤。这种在工作中皮肤破损意外接触到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在医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乙肝病毒的“意外暴露”。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发生乙肝病毒“意外暴露”后处理的推荐意见:“意外暴露后预防:当有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意外暴露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①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酌情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

②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阳性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 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者,应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200~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20m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 mg)。

乙肝病毒通过皮肤伤口或黏膜破损感染的风险也与伤口大小、深浅和新鲜程度有关。小而浅的划痕,陈旧的伤口由于血管已经闭合,病毒很难进入。这种乙肝病毒的意外暴露主要见于医护人员,有时也会发生于警察、司法人员等在追捕、看守乙肝病毒感染的犯人时意外受伤,受到乙肝感染者的性侵犯或伤害。

一旦发生乙肝病毒“意外暴露”,可以按照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推荐,进行血清学检测、接种乙肝疫苗或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实施主动和被动免疫。

乙肝的“父婴传播”已经成为“过去时”

看到网上还有人宣传乙肝的父婴传播,说有乙肝的父亲给孩子喂饭,亲亲孩子都能让孩子感染上乙肝,在此告诉大家:乙肝的“父婴传播”已经成为“过去时”!

乙型肝炎早已有了非常安全有效的疫苗,并且已经纳入我国儿童的计划免疫,所有儿童出生后24小时内都要接种乙肝疫苗,并在出生1个月和6个月完成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新生儿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后,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阳性率(≥10mIU/ml)为16%~40%;接种第2针后,阳性率升高到80%~95%,接种第3针后,98%~100%的孩子都产生了10 mIU/ml以上的抗体量。孩子有了抗体,无论乙肝父亲病毒复制与否,都不会被感染。

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乙肝父亲给孩子喂饭、亲吻孩子不会传播乙肝病毒。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在没有疫苗的时代,确实有乙肝“父婴传播”,乙肝父亲把病毒传播给孩子的主要途径是生活中的微创伤。接种疫苗后,孩子有了抗体,生活中的微创伤也不会传播乙肝病毒了。

大家可以去世界卫生组织的网站看一看,“父婴传播”从来没有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在2012年以前的世界卫生组织网站上,乙肝的传播途径有4条:经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和儿童间密切接触传播。而2012年以后的网站上,儿童间密切接触传播则被删除。

现在,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我国及世界全中国的乙肝管理指南,均建议乙肝妈妈喂奶。乙肝妈妈都可以喂奶了,乙肝爸爸亲吻孩子,给孩子喂饭都不行吗?

精子更不会把乙肝病毒传播给下一代!如果精子给造成乙肝的“父婴传播”,那么,早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时期,胚胎就已经被感染。如果这样,则乙肝父亲的后代必无一幸免。有研究显示,乙肝病毒有高度的嗜肝性,在精子等其他细胞内无法复制、生存,所以,精子造成“父婴传播”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

研究显示,乙肝病毒通过精子携带感染孩子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已经实施乙肝疫苗常规接种的地区。精子不会携带乙肝病毒,但精液则有可能携带病毒。

精液携带病毒只会引起乙肝的性传播,因为精液不会跟随精子与卵子结合。所以,男性有乙肝,女性应当接种乙肝疫苗。女性接种乙肝疫苗并产生抗体后生育,抗体可以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胎儿可因此获得乙肝的先天性免疫,孩子一出生体内就存在乙肝抗体,根本不怕乙肝父亲!

肝病

相关方剂

肝病复原丹

逐湿化浊,解毒化瘀,活血消肿。

相关资讯

丙型病毒性肝炎怎么检查

丙型病毒性肝炎怎么检查:   如果患者怀疑患丙型病毒性肝炎到门诊就诊,首先检查丙肝抗...

乙型肝炎怎么传染

乙型肝炎怎么传染: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有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等。在...

什么是活动性肝硬化

什么是活动性肝硬化:   肝硬化是我国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者多种病因长...

脂肪肝能治愈吗

脂肪肝能治愈吗:   脂肪肝,也算得上是当今一种“时髦”病,全球每100个成年人中就...

酒精性肝病怎么检查

酒精性肝病怎么检查:   酒精性肝病检查项目包括实验室项目、影像学检查及肝穿刺病理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