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抗病毒治疗要多久
乙肝抗病毒治疗要多久:
HBeAg阳性慢性感染者采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
治疗1年若HBV-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和HBeAg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治疗至少3年仍保持不变,可考虑停药,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 HBeAg阴性慢性感染者采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建议HBsAg消失且HBV-DNA检测不到后停药随访。HBeAg阳性CHB患者采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治疗24周时,若HBV-DNA下降<2lgIU/mL且HBsAg定量>20000IU/mL,建议停用PegIFNα治疗,改为NAs治疗。如果治疗有效,疗程为48周,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延长疗程,但不宜超过96周。HBeAg阴性CHB患者采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治疗12周时,若HBV-DNA下降<2lgIU/mL且HBsAg定量下降<10000IU/mL,建议停用干扰素治疗,改为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治疗有效疗程为48周,可以根据病情程度延长疗程。
乙肝抗病毒治疗要多久相关阅读
乙肝患者能否进行体外受精
体外受精技术是一种治疗男性或女性不孕、不育的特殊医疗技术,是把卵子和精子都拿到体外来,让它们在体外人工控制的环境中完成受精过程,然后把早期胚胎移植到女性的子宫中,在子宫中孕育成为孩子。
利用体外受精技术产生的婴儿称为“试管婴儿”,但这些孩子也是在妈妈的子宫内长成的。如果体外受精失败,或者男性精子质量太差,也可以利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生育。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也就是第二代“试管婴儿”。
这种技术是借助显微操作系统将单独的一个精子注射入卵子内使其人工受精,因此仅需数个精子就可以达到受精、妊娠的目的,是严重男性因素不育患者的最有效治疗方法。但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可以实施体外受精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治疗不孕不育症吗?
如果男性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只要他的妻子接种了乙肝疫苗,则不会因体外受精感染乙肝病毒。2009年,浙江大学的一项《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外受精结局及母子健康状况分析》研究显示,乙肝病毒携带者实施体外受精技术并未增加子代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反而降低子代感染的风险。说明体外受精不会增加宝宝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
另外,国外有学者提出,对乙肝病毒感染的男性精子进行洗涤,可有效地减少乙肝病毒的性传播,也可以消除人们对乙肝病毒通过精子感染卵子的担心。确有研究认为乙肝病毒感染可能影响体外受精的成功率,但浙江大学的这项研究显示,乙肝病毒的携带并不影响体外受精的成功分娩率。
还有一些医生不愿意给乙肝病毒感染者实施体外受精,他们认为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液可能会污染卵子或冷冻胚胎,造成乙肝的交叉感染。近来美国医生的研究发现,体外受精不会造成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经血传播疾病的医院内交叉感染。
因此,患有男性不育症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完全可以选择体外受精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治疗不孕不育症。如果女性是乙肝病毒感染者,男性身体健康,其乙肝病毒感染的母婴阻断方法与正常受孕的乙肝妈妈一样,因此女性是乙肝病毒感染者体外受精是安全的。
但是,有动物试验显示,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可能导致老鼠卵母细胞感染肝炎病毒,而乙肝女性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对乙肝病毒垂直传播的安全性研究尚少。因此,乙肝病毒感染的女性选择第二代“试管婴儿”——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帮助生育应权衡利弊。
服用替比夫定治疗乙肝如何预防肌病
在服用替比夫定期间,应该定期到医院去检查,最好每三个月就检查一次,每次除了检查肝功能和乙型肝炎病毒学指标外,还应该检查CK。CK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中,亦有部分存在于脑和甲状腺细胞中。
在正常人的血液中含量很少。但当肌肉和心脏受到损害时,它就从细胞中释放出来,跑到血液中,使血中CK水平升高。如心肌梗死、肌炎、横纹肌溶解、甲状腺减退等疾病的患者血中的CK水平明显升高。
服用替比夫定的病人出现CK升高就是肌病吗?
在替比夫定治疗过程中出现CK升高不要慌张,可以先观察一下。一要看CK升高的程度。轻度CK升高不一定就是肌病。影响CK的原因很多,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都可能导致CK的升高。因此,CK升高不到正常值上限的5倍,不用停药,只需注意休息,定期复查。
二要看有没有肌肉症状。肌病一般都会出现明显的肌肉症状,如肌肉疼痛、肌肉无力等。如果若CK升高至正常值上限5倍以上、并同时伴有肌痛者,或没有肌肉症状但CK持续升高至正常值上限5倍以上3个月不能恢复或进行性升高者,立即停用替比夫定,改用或暂时换用其他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
出现肌病如何诊断和治疗?
肌病的诊断一般由神经科医生完成。除了CK升高以外,医生还会对病人进行全身肌肉的检查,检查肌力和肌肉压痛的情况,判断肌病的严重性,必要时还要进行肌电图和肌肉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轻症肌病一般停药后即可逐渐恢复,对停药后恢复较慢的患者可用辅酶Q10治疗。严重肌病需要立即住院治疗,以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乙肝患者生育中的难题
乙肝不但有婚姻困难,还存在着生育过程中的母婴传播、父婴传播、生育和治疗的矛盾等多种问题。我不是妇产科医生,所以以前对此事也没有过多关注。自从接触到乙肝婚姻问题后逐渐注意到乙肝感染者的生育问题。
全球有20亿人感染乙肝病毒,其中有3.5亿人为慢性乙肝感染者。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约1.2亿慢性HBV感染者,估计有40%~50%的感染者是因母婴传播感染的。如果不接受乙肝疫苗预防,乙肝妈妈所生的孩子60%在两年内可感染上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的妈妈所生的孩子有95%在1年内表面抗原阳性。
尤其重要的是,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越小,发展成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几率越高,将来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的比率也越高:宫内感染者几乎100%发展为慢性HBV携带者,新生儿期感染为90%,<2岁时感染为75%~80%,3~5岁时为35%~45%,6~14岁时为25%,免疫力低下的成人为3%~5%;年长儿童和成人感染的慢性乙肝将来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的比率约15%,而年幼儿童感染的慢性乙肝这个比率会上升到25%。因此,母婴传播是乙肝感染的一个重要问题。
乙肝妈妈体内的乙肝病毒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感染宝宝。早在婴儿还没有出生时,母体内的病毒就有可能通过胎盘感染子宫里的胎儿。但这种机会是不多见的,大约占母婴传播的5%。这是因为胎盘是保护胎儿的一道屏障,它可阻拦来自母体的大多数病原微生物和毒素。但如果母体血液内病毒量较大,胎盘畸形、损伤或有先兆流产等破坏胎盘屏障的因素,病毒就容易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了。
分娩过程是胎儿感染乙肝的主要时机。十几个小时的子宫收缩、胎盘剥离时母血向胎儿的渗漏、胎儿在娩出过程中吞吸母亲含有病毒的阴道分泌物都可给病毒带来潜入宝宝体内的机会。产程越长,生产越困难,这种机会就越多。孩子出生后感染乙肝实际上属于乙肝的水平传播,乙肝妈妈乳汁中的病毒可能通过宝宝口腔内破损伤口而进入宝宝体内;也可能在生活密切接触中,通过一些微小的创伤,把病毒带给宝宝。
因此,每位乙肝妈妈在生小孩之前都非常害怕孩子被自己感染。一旦被感染,这些乙肝妈妈“想死的心都有”,不要说乙肝这一顽症目前还无法完全攻克,就说自己在社会上遭受百般歧视,也不愿意自己的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
她们想生宝宝,想当妈妈,但她们又害怕生育,害怕那赖在自己体内的乙肝病毒钻进宝宝的体内。她们四处求医问药,上网查询,四处买药,无论那药再贵、再难寻找。面对买来的“药”,无论安是假是真,只要有一线希望,她们就想试一试,哪怕那药再苦、再毒,她们也毫无顾忌地把它吞下,却常常上当爱骗,甚至把病越“治”越坏。
除此之外,一些乙肝妈妈在生育之前就已经发展成为慢性乙肝,转氨酶异常,甚至反复住院。在这种情况下,乙肝妈妈的肝脏功能很难承受妊娠带来的巨大负担。
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急性乙型肝炎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经过保肝、对症及支持治疗在1~4个月内完全恢复,6个月内HBsAg消失,抗HBs出现。但是,妊娠期间发生急性乙型肝炎后,慢性化的比率高达18.2%,明显高于非妊娠急性乙型肝炎4.6%的慢性化比率。这可能因为妊娠期间母体为了容忍胎儿来自父亲的抗原,细胞免疫功能减弱,免疫耐受性增强,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下降。
近年来已有少量使用拉米夫定或替诺福韦治疗急性乙型肝炎病毒和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的报道。结合这些文献报道,我认为,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使用拉米夫定或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的适应证应该是:
①有重症肝炎的临床表现,伴有HBV DNA复制≥ 4 log10 IU/ml,且没有下降趋势者;
②持续HBV DNA高复制≥ 6 log10 IU/ml,有慢性化可能者;
③妊娠晚期HBV DNA高复制≥ 6 log10 IU/ml,母-婴垂直传播风险较大者。
如何阻断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的母-婴垂直传播?
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的母-婴垂直传播阻断措施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母亲相同: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母或20 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由于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的母亲体内HBV DNA水平一般低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在实施上述主动+被动的母婴阻断措施后绝大多数可以阻断成功。所以,得了急性乙型肝炎的妊娠母亲不要过分担心。
慢性乙肝患者要多吃糖吗
建议慢性肝炎患者适量多吃糖,甚至葡萄糖,这是非常错误的。过去生活条件不好时,特别是六十年代,国家对肝炎患者多供应白糖,那时强调高糖饮食,以供给机体充足的热量。现在粮食充足、食物丰富,已没有必要高糖饮食。我们吃的粮食,不论大米还是面粉或是其他,经消化吸收后都是以葡萄糖的形式进入血液的,再额外吃糖,不论葡萄糖还是白糖(蔗糖)、果糖,对慢性肝炎并没有什么额外的好处。而有意识地、经常地或大量地摄入白糖或葡萄糖,这些简单糖类很容易转化为脂肪,会使人发胖并患脂肪肝(《临床营养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出版)——反而对肝细胞不利。
一般认为,慢性乙肝患者应该减少脂肪摄入量、保证蛋白质摄入量并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既能促进受损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又可使正常肝细胞免受脂肪损害。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粮食中的淀粉和甜食中的糖)在一些专业教材(如《生物化学》)上又被称为“糖”,于是有了慢性乙肝患者要适当多吃糖的说法,但此糖非彼糖,慢性乙肝患者应该增加粮食的摄入量,而不仅仅是多吃甜食或白糖(蔗糖)。
总之,慢性乙肝患者要多吃糖的说法完全是一个低级错误造成的:把碳水化合物(粮食中的淀粉和甜食中的糖)理解成了白糖。关于慢性乙肝患者要适当增加粮食的摄入量。
相关方剂
逐湿化浊,解毒化瘀,活血消肿。
相关资讯
丙型病毒性肝炎怎么检查: 如果患者怀疑患丙型病毒性肝炎到门诊就诊,首先检查丙肝抗...
乙型肝炎怎么传染: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有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等。在...
什么是活动性肝硬化: 肝硬化是我国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者多种病因长...
脂肪肝能治愈吗: 脂肪肝,也算得上是当今一种“时髦”病,全球每100个成年人中就...
酒精性肝病怎么检查: 酒精性肝病检查项目包括实验室项目、影像学检查及肝穿刺病理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