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是如何形成的

2020-07-14

足跟痛症是以足跟部疼痛而命名的疾病,是指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形成,本病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及肥胖之人。

【解剖生理】

跟骨近似长方形,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分,在人体站立时至少有50%的体重需要跟骨与距骨来负担。为了行走和吸收震荡,足部形成了内、外二个纵弓和一个横弓,内纵弓较高,由跟骨、距骨、舟骨、楔骨和一、二、三跖骨组成,外纵弓较低,由跟骨、骰骨和四、五跖骨组成。在足的前部,三个楔骨和五个跖骨基底部背宽阳窄呈拱桥式排列,组成所谓横弓。足弓能起弹簧作用,以缓冲人在行走、跳跃及跑步时所产生的震荡。

跟骨与距骨组成纵弓的后臂,以负重为主。通过跟距关节可使足有内翻、外翻或外展、外旋的作用,以适应在凸凹不平的道路上行走,跟骨结节为跟腱附着处,其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成30°~45°的结节关节角(贝累氏角),为跟距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此角常因跟骨骨折而减小、消失或成负角,从而减弱腓肠肌的力量及足的弹簧作用。

足底是三点负重,足跟部负重约50%,拇趾和小趾球部联合负重约50%。由于第一跖骨一般比其他跖骨长,而且还有二个子骨垫在它的头下,因而拇趾球部的负重比小趾球部为多。

跟骨体的后面呈卵圆形隆起,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光滑;中部为跟腱起止部,跟腱止点上方的前方与后方均有小的滑囊;下部移行于跟骨结节,有拇展肌、趾短屈肌及距腱膜附着,起维持足弓的作用。跟骨结节的下方亦有滑囊存在。足跟部皮肤是人体中最厚的部位,其皮下组织由弹力纤维和致密而发达的脂肪构成,又称脂肪垫。

跖筋膜呈三角形,后端狭窄,厚约2mm左右。起自跟骨结节内侧突的前方,其深面与趾短屈肌密切结合,向前逐渐增宽、变薄,于跖骨头处分成五束,分别伸向1~5趾,止于足底前端皮肤和移行于各趾腱鞘。跖腱膜有保护足底肌肉、肌腿、支持足弓等作用。

【病因病机】

(一)跟腱止点滑囊炎:主要因穿鞋摩擦所致,尤其是女性经常穿高跟鞋,鞋的后面与跟骨结节之间反复摩擦,导致跟骨结节处滑囊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使滑囊增大,囊壁增厚,发生本病。

(二)跟骨下脂肪垫炎:一般患者有外伤史,多因走路时不小心,足跟部被高低不平的路面或小石子路伤,引起跟骨负重点下方脂肪组织损伤,局部充血、水肿、增生。

(三)跟骨骨骺炎:本症只发生于跟骨骨骺出现到闭合这段时间内,跟骨第二骨化中心从6~7岁出现,13~14岁逐渐闭合,所以本病多发生在少年发育生长期。

(四)跖筋膜炎:本病因长期的职业关系站立在硬地面工作,或因扁平足,使距腱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在其起点处因反复牵拉发生充血、渗出,日久则骨质增生,形成骨刺。

(五)肾虚性跟痛症:年老体弱或久病卧床,肾气虚衰,则骨萎筋弛,现代医学认为久病卧床,足跟部因不经常负重而发生退行性变,皮肤变薄,跟下脂肪垫部分萎缩,骨骼发生脱钙变化而致。



足跟痛是如何形成的相关阅读


足跟痛是什么原因

足跟痛是什么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提起足跟痛这个病症,足跟痛在临床上也叫跟痛症,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可以一侧的足跟疼痛,也可以双侧同时出现。它可以不红不肿,但行走不便。
  具体定义是由于足跟的骨质的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的病变引起的。常见的有折筋膜炎,病人可以经常感到起始的疼痛,就是晨起下床或者长时间休息之后站立,迈出第一步的时候疼痛明显。行走数步之后,疼痛反倒有所缓解。但是随着步行的时间增长,或者站立的时间延长,疼痛又再次的加重,这就是折筋膜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足跟垫的萎缩,一般足跟底下都会有一层脂肪垫,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足跟垫渐渐萎缩,病人疼痛多呈深痛,没有放射感,集中于跟骨结节的中央承重区,易被误诊为折筋膜炎。这种病人光脚走路,或者走在比较坚硬的表面时,容易诱发,少走路则减轻。还有一种跟骨的应力性的骨折。这种病经常发生在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或运动员、军人,因为长期疲劳性的应力集中引起的跟骨的骨折,也会发生足跟的疼痛。日常生活中还听到肾虚也会引起足跟痛,这是中医的一种说法。发生足跟痛症状,病情持续会比较长,广大患者可以到医院找专业的医师来就诊治疗。

足跟痛治疗有哪些

足跟痛治疗有哪些:
  在治疗期间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尽量避免穿软的、薄的布鞋。再就是可以在鞋里放置比较厚的鞋垫,也可以在足跟负重的位置挖个洞,减少足跟的负重。还可以经常做脚底的蹬踏运动,这样做可以增强折筋膜的张力,改善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的炎症。还有一种就是温水泡脚,有条件可以辅以理疗,或者配以中药汤剂外洗,可以减轻局部的炎症和疼痛。
  当足跟痛持续疼痛时,可以口服一些非甾体的镇痛药。如果这些保守治疗都没有好的效果,还可以选择做闭合的针刀治疗。针刀手术对治疗跟痛症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脚后跟痛是怎么回事

脚后跟痛是怎么回事:
  临床上出现脚后跟部疼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跟垫痛,这种疼痛多发生在老年人,发病的原因多是根骨下方的脂肪垫发生了变性,由原来柔软的脂肪组织变成了较硬的纤维斑痕,在行走的时候减震的作用没有了,出现了炎症,造成了根骨的疼痛;第2个原因就是脚后跟部位长骨刺了,骨质的发生多是因为中老年人的脚后跟部产生了骨性的蜕变,造成了局部的骨质增生,增生的骨质刺激周围的软组织,产生了一些无菌性的炎症,如果在局部的炎症不重,也就是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进行早期的治疗,一般就能够很快的康复,如果治疗的不及时,病情进一步加重,根部疼痛的范围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但是一般在查体的时候会有一个明显的压痛点,进行x线片检查的时候会发现骨质增生,在疼痛严重的时候,治疗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

脚底板痛是什么原因

脚底板痛是什么原因:
  脚底板疼痛临床上较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足跟的脂肪垫炎或者是萎缩。其疼痛一般位于跟骨的赭面,压痛点在足跟的负重区偏内侧,有时可触及皮下的脂肪纤维块。其治疗我们可以采取局部的热敷或者是理疗,以及局部的封闭药物进行治疗。
  第二,折筋膜炎可以引起足跟部的疼痛,在患者站立或行走时,足跟下以及足心的疼痛足底可有胀裂感,压痛点局限于跟骨大结节的折筋膜处。
  第三,一些斜向前下方的跟骨骨刺可能会引起跟骨的疼痛。
  第四,根骨的高压症会引起脚底板的疼痛,一般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是足跟部的疼痛,影响患者的行走。早期下肢抬高休息,可使症状减轻或者是消失,我们在检查时可以发现,在跟骨的内侧、外侧、折侧均有压痛和叩击痛。

脚后跟疼应该怎么做

脚后跟疼首先应该穿软底舒适的鞋子,注意休息,多泡热水脚,多进行局部的按摩,对于治疗,可以选择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治疗,平时可以药物泡脚,还可以选择封闭治疗,就是对疼痛部位进行注射药物治疗,要是上面治疗效果不好,也可进行小针刀手术治疗。

足跟痛

相关疾病

足跟痛

相关艾灸

足跟痛

相关按摩

足跟痛 足跟痛 足跟痛

相关刮痧

足跟痛

相关偏方

足跟痛通用方

补肾活血止痛。适用于腰痛和足跟痛。

足跟痛通用方

祛湿清热止痛。适用于腰痛和足跟痛。

足跟痛通用方

补肾活血止痛。适用于腰痛和足跟痛。

足跟痛通用方

补肾活血止痛。适用于腰痛和足跟痛。

足跟痛通用方

补肾活血止痛。适用于腰痛和足跟痛。

相关资讯

老人脚痛是什么原因

老人脚痛是什么原因:   临床上引起老年人脚痛的原因比较复杂,其最主要的原因主要有以...

脚疼怎么办

脚疼怎么办:   临床上有许多原因可以引起脚痛,脚痛怎么办?   1、首先我们要针对...

足跟痛是什么原因

足跟痛是什么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提起足跟痛这个病症,足跟痛在临床上也叫...

足跟痛就是长骨刺吗

足跟痛就是长骨刺吗:   临床上有许多原因可以引起足跟的疼痛,足跟疼痛并不一定是长骨...

足跟痛治疗有哪些

足跟痛治疗有哪些:   在治疗期间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尽量避免穿软的、薄的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