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恐惧症是什么病
当我们发现自己在看到大海,或者看到一些深海的照片时候,产生了恐惧感,还会有神志不清状况出现,我们应该就要变的警觉起来。因为这很有可能是深海恐惧症,它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疾病,疾病的症状比较好辨别,而且病因比较多。
生活中会发现,有一些人看到大海的时候会产生恐惧感,会不知不觉的感到窒息,对于这种疾病会被医护人员称为深海恐惧症,那么这种深海恐惧症到底是什么疾病,只有了解深海恐惧症才能更好治疗。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深海恐惧症是什么病?
1、首先属于精神方面的疾病:每一种疾病因为性质不同所以治疗不同,患者所表现的的症状不同,这也是我们对疾病分类主要原因。对于这种深海恐惧患者一定要知道,同时属于精神一类,受我们精神因素影响,会间接从大脑所体现出来的,当患者面对深海,会表现出一种紧张的的恐怖的心里特征。
2、疾病的症状:我们需要了解一种疾病,一定要知道这种疾病的症状,这种深海恐惧症的病状,主要的表现就是,当患者在看到深海的图片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心率的突然增加的症状、胸闷的症状,呼吸不畅的症状。甚至有一部分的患者,还会出现一些肢体上面的震颤的症状、抽搐的症状和窒息感的症状。对于患者出现的这些症状,患者一定要及时的发现并进行药物治疗,或者是就诊治疗,防止自己的病情加重,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生命危险,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命健康。
3、疾病的病因:根据对遗传因素的不断研究,发现这种病具有很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只要父母有这种深海恐惧症,那么后代必定会有这种病。心理因素也是很主要的原因,经发现深海恐惧症患者,是很害怕被别人拒绝,尤其是一些自尊心较强的患者,或者对自己的外貌没有信息的,及对自身能力没有信心的,从而患有深海恐惧症的机率就变得很高。
深海恐惧症是什么病相关阅读
拖延症?还是“懒癌”这是病!得治
拖延症是一种时代病,干什么都令人生厌,出门拖延,干事拖延,约好了的时间就是不能按时履行,不仅别人难受,自己也很烦,那它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一种心理障碍?可以治疗吗?
人是种奇怪的动物,精神世界太发达了。要是动物,它敢拖延吗?拖延的动物能存活吗?答案是肯定的:必死无疑!
拖延表面看起来像是一种懒惰,就是拖拖拉拉,让外人不爽,还让人误解那个人很安逸,在休息,故意摆架子。然而,实际上拖延的人是倦怠的,是消沉的,是心烦意乱的。拖延会剥夺自己的前途和希望,拖延过度的人是心胸日渐变得狭窄的反映,他们是痛苦一族,心理上对人生越来越怀疑!所以拖延不仅仅是懒惰,而纯粹是一种具有强迫性质的病症,严重者可能伴有抑郁倾向或焦虑。
丽就是个经典的拖延症。我的朋友几个人约好她中午11点喝茶的,可是等到1点她才姗姗来迟。看她花枝招展,满身浓烈的香水味,还笑嘻嘻的样子,令所有参与的人呲之以鼻。批评她两句,丽又说头昏,又解释胃痛什么的。
后来朋友死活拉她来见我。一询问,果不其然,丽就是有焦虑抑郁。她两次感情受挫,深受打击。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又担心自己会临场出丑,又想去,又怕去,内心矛盾重重,自信全无。焦虑时选什么着装都要1小时,化装要一小时。她告诉我,为了喝那餐茶,她六点就开始准备了,自己都苦笑到泪奔。痛苦死了。
拖延症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像是一种堕落,它就像精神腐蚀剂一样,慢慢地侵蚀着人的心灵。会让一个人失去信心、机会,命运也会由此变差,不能改变心态就不能战胜拖延症,将会影响事业、婚姻、家庭、朋友,人生将会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必须医。
你认为你或者你身边有拖延症这种病吗?
你讨厌这种病吗?
你愿意帮助他们吗?
哈佛大学名言
Never put things you can deal just now to tomorrow
(勿将今日之事拖延至明日)
拖延就是容忍令人不满的现状,恐惧未来,
行动起来,拒绝拖延!
一个成功的治疗
挽回的是事业、婚姻、家庭、幸福的结局!
建议怎样治疗拖延症?
1、积极心理治疗
拖延症患者千万不要讳疾忌医,要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2、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家庭及朋友的陪伴不可缺少。临床上发现,有些家庭成员,自己也厌恶,采用放弃。也有曾经的好友、闺蜜抛弃人。积德积福的事,将其当作病人就行了。主动帮助拖延症们寻求治疗途径是正路。
3、早期的药物治疗
早期的药物治疗是关键,起着重要的作用。久拖不治会影响终身大事。
4、心理咨询与治疗
在拖延症的生活工作中,介入心理咨询与治疗十分必要。通过咨询治疗认清自我,正确定位,清理和淡化曾经的伤痛,有帮助。
5、心理治疗中的行为管控
学会管理情绪、管理时间是治愈的根本。让拖延者制定和实施养成办事有条理的习惯。通过反复认知训练,才有可能完全康复。
6、催眠治疗
在反复的催眠治疗中,其状态会发生实质性改变,因为给予积极的暗示刺激对改善患者的大脑功能有着重要意义,对拖延症有积极作用。
正确认识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就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巧,通过各种方法,应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解决其心理上的矛盾,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同药物、手术一样,是一种治疗手段。心理治疗是心理医生借助医学、医学心理学等知识的理论及技术,通过治疗者言语,行为或者某种仪器,有目的的干预患者的病态心理、病态认识、病态情感、病态行为及个性障碍,促其向健康心理恢复和发展的过程。心理治疗就是表明"心病要用心来治"。
心理治疗是帮求助者学会正确的想、学会正确的做,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及正确的行为来代替非理性的思维及病态行为,留下心理健康的部分,袪除心理的垃圾。
心理治疗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帮助手段。但并不是意味着求助者就该停止自身的努力,同样要付出一定的艰辛,才能获得心理健康和幸福快乐的生活。
心理治疗的几个主要特征:
1、心理治疗是一种两人或多人之间的持续的人际关系;
2、参与心理治疗中的其中一方具有特殊经验并接受过专业训练;
3、心理治疗的其中一个或多个参与者是因为对他们的情绪或人际适应、感觉不满意而加入这种关系的;
4、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应用的主要方法实际上是心理学原理,即包括沟通、暗示以及说明等机制;
5、心理治疗的程序是根据心理障碍的一般理论技术和求治者的障碍的特殊起因而建立起来的;
6、心理治疗过程的目的就是改善求治者的心理困难,而后者是因为自己存在心理困难才来寻求施治者给予帮助的。
心理治疗对问题较多的心理障碍,需要一种长期科学干预的过程,急于求成,渴望"灵丹妙药",不知道"心病要用心来治"的科学规律,甚至盲目否定是对心理治疗缺乏了解及远离心理科学的表现。
自恋症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有哪些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产生原因,大致可分为先天遗传和后天不良环境所致两大因素。具体可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双生子调查、寄养子调查及近年来实验室、染色体研究结果揭示,人格障碍与遗传有关。
2、脑发育因素。有些学者认为,人格障碍与脑发育不成熟有关。
3、家庭因素。不良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消极作用。
4、教育因素。幼儿教育对健康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不合理教育可促使异常人格形成。
5、社会制度与文化背景。病态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容易产生大量的病态人格现象。
6、人际影响。即社会心理因素影响。人际关系影响的好与坏,分别致使人格形成向健康或偏常方向发展。
7、疾病因素。婴幼儿、儿童和少年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炎症、外伤、中毒、癫痫等器质性脑损害,可以导致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主要表现有:
1、不能接受批评。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表现出来)。
2、好指使人。喜欢指使别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到特别的关注。
4、想入非非。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之想和幻想。
5、过分自信。坚信自己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了解。
6、惟我独尊。认为自己应享受他人所没有的特权。
7、虚荣。渴望长久的关注与赞美。
8、冷漠。缺乏同情心。
9、多嫉妒。有很强的嫉妒心。
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并不可怕,更不要以为治不好了。克服此症,关键在于找准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其途径有:
1、自我教育。“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其知识结构不够健全合理,尤其缺乏必备的心理学常识。当事人应有意识地阅读有关书籍杂志,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努力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逐步克服“自恋型人格障碍”,超越自我,走向实际。
2、创造良好的外在教育环境。对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必要时应该让其置身于特定教育场所。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优点首先,在于能使患者获得集体力量好的方面的“感染”;其次,在正规的教育环境氛围中,使其得到老师的教育和关怀;再次,使其养成正常行为模式,纠正不良行为;最后,在心灵上可减少自傲感或对立情绪,不致流散于社会,成为某种不稳定因素。
3、实行必要的监护。对于自恋倾向严重、有可能危及他人及社会,包括涉及到自身利益保护的患者,应予以监护。监护的方法和形式宜根据其“发作”程度和具体情况而定。
孩子的心灵需要及不适当行为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四种不适当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第二种: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种:报复。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种:自暴自弃。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
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自恋的表现形式
导语:“你太自恋了!”“我就自恋了,SO WHAT?”中国大众普遍开始说“自恋”这件事,可能自芙蓉姐姐始。不过她让中国人认为“自恋”是种性格缺陷。
事实上,1970年代,自体心理学大师科胡特就宣布:“现在,自恋合法了。”自恋不再被作为对夸张、自满、自负、自我、自私等负面人类品性的专用称呼,而用来形容人类拥有自我价值感、珍视感、骄傲感、充实感等品性——事实上,自恋是人性的核心。
今天早起,洗漱之后,你,一定照了镜子;然后,按照内心对自己的某些预想,开始化妆,先是化妆水,日霜、隔离霜、粉底液,可能你还卷翘了睫毛,涂了口红;看着镜中的自己变得很漂亮,又向着自己的耳后喷了chanel“5号”……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这源于我们对自己的关注。我们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是值得关注和令人舒适的,这会给我们带来愉悦和生命活力。从根本上说,这就是每个人所具有的自恋能量的外显。研究自恋的大师定义“自恋”为:“自恋是一种藉着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自恋是人性的核心,甚至是心理健康的表现,除非自恋太过头,那才是问题。
但,人类的自恋,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自恋有五张脸,它可以通过5种形式表现自己。有时候很奇特、很隐蔽,我们甚至没有觉出自己自恋了,但它却已经不知不觉地伤到了自己和他人。
自恋的第一张脸:自我骄傲
“骄傲”在许多年里,都被当作是不太体面的品性。它被用来称呼那些获得好成绩而自满的小孩。这种价值观现在已经被认为是错误的。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成就和自我展示一直无法被认可和接受,那么创造力又从何而来呢?骄傲恰恰是人类自我展现、拥有理想和抱负的基石。如果一个人没有骄傲,或者不能感受到骄傲带来的愉悦,反而或许说明他/她存在着某种心理困扰。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强调要多鼓励小孩,激发他/她的骄傲。
“母亲眼中发射出的爱的光芒呼应了孩子显示自己的游戏;其他种种母亲对孩子自恋、展示的快乐行为的呼应,肯定了孩子的自尊”。其实,不止母亲给予孩子,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认可。例如,你在公司推进一个项目,你一定希望同事能够赞赏你,上司能够关注你。上司和同事眼中发射出的赞赏光芒,呼应了你显示自己的愿望,也肯定了自己的自尊。
适度的追求自我骄傲感,几乎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当然,一个人过度骄傲,的确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比如,你在公司里天天夸耀自己的男友或丈夫如何爱你,这份骄傲虽然对自己是愉悦的,却很容易激发他人的不舒适——如果恰巧对方正处于婚姻的困境中、甚至正在离婚,那你无异于给对方心里重重的一锤。所以,展示自恋的最佳尺度是具有同理心。当自己表达幸福时,能够考虑他人的感受。分享,而不带有贬低别人的味道。
有人会问,如果我总是觉得骄傲让自己有羞耻感呢?其实,偶尔几次,完全不必担心。除非经常如此,无法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那或许就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需要调整了。
自恋的第二张脸:理想化他人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你听课,课程深深打动了你,让你对老师产生了超级好感,你开始关注这个老师的各个方面。凡是老师的课程都会兴致勃勃地争取去听、买他的书。又或者,你遇到一个很有魅力的上司,觉得他/她在工作能力、为人处事上都成熟圆润,非常倾慕,有时甚至会浮想联翩,猜想他/她日常生活也会很圆满……
这些类似经验,就是理想化他人,是自恋变化的第二张脸。自体心理学家说,那是“一种深切的渴望:渴望着通过与被崇拜的、充满威力的人物的结合而得到保护和强化。这样的人物给你理想、力量;在你危难、挫折、寻求生命意义的时候,帮助你维持自我的稳定”。我们为何会这样做?这是因为,当我们还处在发展过程中时,自身的自恋会因为现实而无法立即实现,这时候我们就会把这种自恋投射在四周成功人士身上,以建立自己的理想目标。这类投射,经过一段时间,随着自己的努力,对他人的理想化慢慢就可能会变成自己的现实。并且,你的成熟,也会让你发现那位老师除了可看到的优秀之外,还有许多缺点;而上司或许家庭并不和睦……你就会慢慢修正之前的看法,在保留内心的目标的同时,更客观地看待他人。
理想化他人在幼儿身上很常见,说爸爸有很大本事……这符合孩子早年的心理发育需要,父母就是孩子的理想化他人。对于那些表现不佳的父母,孩子恰恰丧失了理想化的机会,这会让他/她要么变得没有理想,要么变得一遇见谁就理想化对方。过多的理想化他人,就会搅乱自己的生活,也会给被理想化的他人带来巨大压力。
自恋的第三张脸:友谊
有时候,我们和某人交往,发现彼此不仅衣着有相似性,甚至用语、风格、观点都有某种默契,就会产生好感、友谊。这种情感,就是“回应一个人的基本需求:需要得到认可,可以拥有别人的人性对待与亲和或相同的感觉”。这是自恋的第三张脸。
朋友伙伴之间能够分享彼此的技能、资源、感受、人生思考的行为,是以原始人类阶段的伙伴需要为基础的。
友谊或者伙伴的感觉,在人的心理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我们社会化的真正开始。朋友伙伴之间能够分享彼此的技能、资源、感受、人生思考的行为,是以原始人类阶段的伙伴需要为基础的。在原始时代,这种关系的结盟会带给一个人许多帮助。而且,相对来自社会的公共帮助,它更多是一种私人帮助,带有情感的支持和融洽。在我们自我能力实现受阻或者无法找到理想他人依靠时,友谊是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有时,当我们自己还没有实现某些目标,但身边的朋友实现了,我们也高兴,这就是自身的自恋能力通过温和的投射所获得的满足。它是一种进化,要比理想化他人更有现实感和自立性。在生活中,同行、同事的交往,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某些友谊感。
友谊,作为自恋的第三张脸,也是需要界限的,要有节制,因为它和自我骄傲、理想化他人的感受尺度十分不同。在友谊中,如果任由自己的自恋扩展,就很容易破坏这份友谊。例如你和一个朋友越来越紧密,连对方的私人生活都被你深度界入,这种干扰就可能导致关系紧张。自恋的原始本性是独大的,所以当它被以分享的方式来体验时,它可能就会不满足于分享,而要突显自己、不顾及他人。科胡特指出,人类发展出同理心,意味着一个人跨出了超越自身的伟大一步,对于友谊关系来说更是如此。
自恋的第四张脸:融合
当我们相爱时,爱到高潮,就是融合。这感觉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自恋的第四张脸。
融合超越了任何一种自恋状态,它几乎无边界、无间隙。 “此状态从自闭态跨出了一小步。他对他人有一点点的意识,但他人被以为是自己延伸出的一部分。尽管有意识他人的存在,但不存在对他人的态度,因为他人已在掌控之列。”
这种状态于个体,其美好,是高峰体验。但在恋人之间,也很难维系,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个体存在,有各自的日常工作和吃喝拉撒。如果一味停留此中,总会先有一个人受不了要暂时离开,不然就会窒息。这就是许多热恋中人,在初期交往、情感到达高峰后很容易产生冲突,甚至愤而分手的原因。谁能承受在完全融合的情感高峰之后,竟然会产生冲突呢?带着巨大的失望,他们匆匆分手。这种冲突经常被一厢情愿地解读为背叛或者伤害,其实这仅仅是彼此适应的开始。
融合不但存在恋人、朋友之间,父母亲子之间也存在着融合。父母紧紧抓住青春期的孩子不放手,拒绝孩子终要从家庭融合中走出去、建立和面对自己的生活,往往会导致子女的激烈反抗。有的父母在子女遭遇困难时,会说,“瞧,就不听我的话”,这是相当不成熟的心诚,其本质是一种融合的自恋被挫败后的报复感。
融合和人际界限的辩证关系,只要在一个以上的人之间存在,就需要被认识。作为亲密关系的关键,它几乎是终生学习的目标。在生活中,边缘性人格障碍等等人格性问题患者,往往就会因为在真实的人际关系中反复表现与人融合、让对方窒息、逃离,而自己又反复体验被抛弃的创伤感受。
自恋的第五张脸:嫉羡
不知道你是否遇见过这样的事,你尽心、尽力帮助朋友,特别在他/她遇到困难时,你也很尊重他/她的感受,但随着你的帮助,他/她的态度却越来越不好,甚至攻击、仇恨你,和你断绝关系。你遭遇到这种极品事件时一定会想:真是狼心狗肺!其实,排除挑拨离间等外在因素,这就是对方的嫉羡,自恋的第五张脸。
嫉羡是一种十分隐蔽的恨意。可能来自人类进化中对资源争夺的自尊受伤后遗症。当你的朋友内心从感激、慢慢感到一种自尊受伤感、无法超越感时,如果他/她将对生活的不满又都投射到你身上时,就会将你的每次帮助都视作一种贬低。这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而感受又无法说破,人际关系就会出现的裂隙。他/她可能会和你闹一些别扭,是无意的对立。但最终会导致彼此关系的破裂。
有时候,在听到同事说自己的投资如何成功时,或许我们可以反观一下自己和对方的内心。那种怀恨之心是不是会涌起?嫉羡在心理层面和自我骄傲很有关系,但它是更加底层的自恋性感受,往往以一种无法觉察的方式破坏人际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有自恋感没有问题,但两个人在一起自恋,就要小心自恋的尺度。本质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恋的,虽然现在自恋已经“合法”,但自恋的另一面也会伤到别人,并反过来伤到自己。自恋是如此复杂。对自恋多些觉察和调整,了解自恋的五张脸,会帮助我们在社会生活和亲密关系中游刃有余地体验美好的存在。
相关资讯
其实在生活中有不少的人对于大海都是非常恐惧的,而这种疾病其实也是深海恐惧症,是一种常...
深海恐惧症处于心理方面的恐惧,而想要有效的治疗好该疾病,大家首先就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治...
大海往往看起来美好和宁静,很多人也向往在海边工作生活。但是大海看似平静,实际上波涛汹...
大海往往看起来美好和宁静,很多人也向往在海边工作生活。但是大海看似平静,实际上波涛汹...
深海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患者看到关于海洋的颜色或者物体时都会产生恐惧感,可能是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