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高怎么控制

2020-07-14

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高可以采用改善饮食的方式控制,建议要以低糖低盐食物为主食,养成少食多餐和合理安排进食顺序的习惯。同时需要适当做一些运动,尤其是可以在用餐后站立或散步半个小时。而必要时最好及时用磺脲类及类似降糖药控制,还要定期测量血糖值变化。

糖尿病的典型特点就是血糖含量持续性较高,主要就是胰岛细胞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以及类似因素所致。而在被诊断为糖尿病之后,往往需要定期测量血糖值,有些患者可能就会发现存在有餐后血糖含量高的情况。那么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高怎么控制比较有效呢?
  一、改善日常饮食
  一旦糖尿病患者出现餐后血糖高的症状,就必须要从饮食方面入手改善。首先需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应该以低糖低盐且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为主食,比如燕麦等,但要避免进食任何高糖高脂肪食品。同时要改变进食顺序,养成少食多餐的习惯,千万不要暴饮暴食,这样就可以避免餐后血糖值升高。
  二、适当锻炼身体
  为了能够促使糖尿病餐后血糖水平降低,就需要适当做一些运动。其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用餐后站立半个小时左右,也可以到室外散步。而平时则要多参与有氧型体育活动,比如慢跑、游泳以及各种球类运动等,或者在室内练习瑜伽,这样对于糖类物质代谢有改善作用,可以全面降低血糖值。
  三、使用药物控制
  控制餐后血糖值升高的最快速方法就是使用降糖药物。病情轻微时可以使用磺脲类药物、双胍类降糖药以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一类口服降糖药治疗,若情况比较严重,则可以联合使用短效或长效胰岛素制剂,可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用药,可快速让血糖值恢复到正常范围之内。
  四、定期测量血糖值
  如果发现糖尿病患者存在有餐后血糖高的不良情况,就需要养成定期测量并记录血糖水平的习惯。必要时可以住院接受密切观察,以便能够在血糖发生明显异常时及时给予处理。



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高怎么控制相关阅读


糖尿病不仅仅是降低血糖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糖尿病危害性的认识已越来越广,但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可以看到,许多糖尿病病友把降低血糖的治疗看成了糖尿病治疗的全部,而忽视了调脂、降压、抗血小板等多种综合治疗,这种“血糖中心论”的治疗是要不得的。

许多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比非糖尿病人群增加了3~5倍,并且最终导致70% ~80%的糖尿病患者将死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非常常见和严重,但许多患者未意识到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美国调查显示,2000例糖尿病患者中70%完全不知道糖尿病伴发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性。因而2型糖尿病治疗的核心如何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那么怎样才能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哪?很多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和血脂、血压、吸烟、血糖等多种因素有关,而血脂紊乱,高血压、吸烟对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血糖的控制,仅仅控制血糖不可能很好的预防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这一糖尿病患者的最大杀手。

因此,必须改变以控制血糖为中心的治疗观念,采取“综合治疗、全面达标”的治疗原则。所谓综合治疗,就是我们常说的“五驾马车”,即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及自我监测。

全面达标,是指不仅要关注血糖,同时要关注体重、血压、血脂、血粘和胰岛素抵抗等多项指标。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积极控制血压,纠正血脂异常,全面控制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糖友别轻易尝试生酮饮食

近年来,生酮饮食可谓火遍了减肥界,甚至有越来越多的糖友们尝试用生酮饮食来控制糖尿病。这是万万不可的。生酮饮食是一种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饮食模式,其核心是限制摄入饭、面等最常获得能量来源的碳水化合物的份量与比例,主张采用“低碳水化合物(粮食)、中等蛋白质、高脂肪”的饮食法,一天总热量只有5%来自碳水化合物,20~25%来自蛋白质,其他则来自脂肪。

这种饮食法的原理是:在身体中糖分不足(碳水化合物吃的少)的情况下,身体会燃烧蛋白质和脂肪来提供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燃烧不完全的中间产物——酮体。酮体无法被身体吸收利用,就会排出体外,同时带走大量水分,以此达到快速减重的目的。生酮饮食号称能为身体提供能量,但又不会引起血糖波动,于是便吸引了一些脂肪肝、糖尿病的患者尝试。

但在医学界看来,生酮饮食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胰岛素发明前,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就被拿来治疗糖尿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用,个体差异极大。而且生酮饮食的疗效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都没有确实的科学研究。所以,不建议糖尿病患者贸然尝试生酮饮食,即使要用,也最好遵循以下原则。

1.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儿童青少年糖友慎用。2.生酮饮食前,建议先做身体检查。尤其是本就患有尿酸、痛风或肾功能不全的人,以避免加重病情。3.生酮饮食最好短期执行,最长不能超过3个月,期间还要密切注意身体健康状况。4.多吃蔬菜,其带来的饱腹感能使血糖更稳定,不至于波动太大。5.少吃白米、面粉制品等精致淀粉,可用糙米、芋头、山药等全谷淀粉替代。6.生酮饮食的重点是低碳水化合物,脂肪可选相对优良的“饱和脂肪”,如红肉、动物性油脂等。7.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仅建议肥胖或糖尿病前期患者采用,1型糖尿病患者不建议用,2型糖尿病患者须在严密监控下调整,并增加测量血糖的次数,避免在药物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双重作用下造成低血糖、酮症酸中毒。

这个手指要截掉,都是糖尿病惹的祸

今天是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各类病人纷至沓来,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今天下午来了一位如此严重的糖尿病引起的手指感染。

大家想一想,手指还能够保住吗?为什么现在这么好的医疗条件,还能拖延至现在才来门诊就治?过去的血糖过高不知道吗?为什么不去控制血糖?

我简直是疑问太多了,患者住院后,急查血糖、血常规、凝血、传染病筛查,请内分泌科会诊控制血糖,抗生素皮试,积极术前准备,立即手术治疗。

经过再三斟酌和与病人及家属的反复沟通,最后还是按照我的意见先做引流减压,观察手指血运是否恢复,后期再采取相应措施,目的是尽量为保住手指多做一份努力,但从手术中的情况看,难度非常大,因为在减压的同时,已经看不到创口内的渗血出现。

回过头来,我再次仔细的追问,断断续续的了解到一些情况。没有医保,害怕治疗花费;血糖高的情况也知道,医生建议用胰岛素控制,听人说会产生依赖,所以坚决不用胰岛素,也不服药治疗;去别的医院看都认为没有问题(我十分怀疑这句话的真伪);还有的医院拒绝收治(我更怀疑这句话的真伪)。。。。。。

原来我曾经以《糖尿病足,每20秒锯掉一只》为题,写过类似的文章,就是要给大家提个醒,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6年4月6日首次发布《全球糖尿病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共有糖尿病患者4。22亿人,约占全球人口的8。5%。目前,2型糖尿病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90%,其主要诱因为超重和运动量不足。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糖尿病是慢性代谢性疾病,病程长,症状隐蔽,当足部产生了溃疡、感染、变黑,不得不截肢的情况下才到医院诊治,一定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所以说糖尿病足的治疗要趁早,越早越好,要走预防为主的策略。手指的感染初期发生时,也是要提高警惕,尽早干预。

每位糖尿病患者都要高度警惕,都要定期筛查糖尿病足,或者手,一旦发现手部或者足部出现感觉减退、缺血、畸形等危险因素时,就要接受医生诊查、指导,尽可能地去除危险因素,及时有效的接受治疗最为重要。

严格意义上说,预防糖尿病手足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尽量减少摩擦、碰撞,尽量选择合适的鞋和袜子,在修剪趾甲时,不要修剪太深,以免诱发甲沟炎等。

相信大家明白了这些道理,从早开始,从严执行,一定在早期预防和避免不应有的悲剧发生。从这些类似的案例中汲取更多教训。

糖尿病导致精液质量下降

众所周知,糖尿病可以导致许多系统的并发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糖尿病也可以导致精液质量下降,进而导致男性不育症。

2012年美国《男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综述强调在糖尿病患者中,男性生育力下降的发生率是51%。在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中,原发性男性不育症的发病率是16%,继发性男性不育症的发病率是19.1%,远远高于不患有糖尿病的患者。

糖尿病患者中,年龄、吸烟、肥胖是导致不育的主要原因。在患有糖尿且生育力完好和不育的男性中分别有33.6%和45.6%的人吸烟;患有糖尿病的不育症患者中,大概有一半患者是超重。

糖尿病导致不育的机制是复杂的,具体讲,1型糖尿病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精子发生紊乱和生殖细胞死亡。2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抵抗、肥胖和相关并发症导致精液参数异常及血清睾酮下降。

我们要重视糖尿病对于男性精液质量的影响,积极正确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治疗思路。

糖尿病患者,如何保护你的脚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神经病变或轻微伤常导致脚的破溃、感染、坏疽等严重后果,有些患者被迫截肢。糖尿病可引起很多并发症,脚部的保护非常重要。如何做好脚的护理呢?要注意以下问题:

(1)穿好合脚的鞋袜: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穿鞋穿袜可不是小问题,倘若穿上“小鞋”,内衬不平欠柔软,鞋底薄或足跟高,穿着不舒适,很容易挤压脚趾,硌伤脚底,磨损皮肤。由于糖尿病足的病理特点,组织营养障碍,关节变形,足弓变浅,加之神经病变,使得患者的脚对外来伤害敏感性差而缺乏防御诱发感染引起坏疽。穿袜也应注意有小洞的袜子就不要穿了,要么尽快修补要么更新,袜子破了小洞很易伤到脚趾。还有,袜线松脱可能会缠绕脚趾,应该清除松脱的袜线。在临床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中是由于鞋袜问题引起的。

(2)洗脚水温要合适:冬天尤其要注意。冬天泡脚有利于血液循环,可以睡个好觉。不少年轻人孝顺父母送足浴盆给老人泡脚用。但对糖尿病患者或肢体动脉硬化患者来讲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为相当一部分患者足温度觉减弱或丧失,很容易被热水烫伤;一定不能用太热的水烫脚。一方面容易造成损伤,一方面容易加重病情。我们要求洗脚时的水温在35-38度,即用手摸上去感觉是温的。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试水温也可能出现偏差,应有感觉正常的人协助试水温或用温度计测量为好。再有就是洗过脚后,应注意用柔软的毛巾将脚趾缝逐一擦干,不要被水浸渍,防止糜烂及细菌孳生;用润滑护肤霜擦试足部,防止干燥、破裂;同时检查足部,确认有无裂伤或局部红肿感染,如有要及时就医。

(3)不能忽视胼胝及嵌甲的处理:糖尿病足患者常有脚胼胝及嵌甲,处理脚胼胝及嵌甲,不可大意而置之不理或随意自行剪片,建议找有经验的修脚工或专科医生。因为胼胝可以作为异物,挤压深部组织而导致坏死,导致脚底出现溃烂长洞,成为穿凿样溃疡;嵌甲可因甲缘镶嵌到组织中导致损伤并带入细菌导致甲沟炎。在对胼胝及趾甲的修剪过程中,常因操作不当而损伤组织,并且会因剪刀的污染而诱发感染的发生。所以,一定要正确处理胼胝及趾甲。

(4)积极治疗脚气:脚气一般是真菌感染,称为足藓,存在脚气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因为它是造成脚部皮肤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若合并细菌感染将会很难控制,可能出现严重后果。

糖尿病

相关疾病

糖尿病

相关艾灸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相关拔罐

糖尿病

相关按摩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相关刮痧

糖尿病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相关资讯

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指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所...

如何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如何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因为糖尿病造成的并发症,故而作...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还是比较大的,往往会出现视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糖尿病性视网膜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眼底视网膜血管性疾...

什么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什么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