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不好是心理疾病

2020-07-14

说到情绪大家并不陌生。许多书刊、报纸、杂志引用了大量有关情绪的字眼,甚至还引进了“情商”的测量方法。这些都有助于人们关注自身的情绪,我认为是正面的。那么医学上的情绪又是怎么样解释的呢?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碰到令人愉快和不愉快的事,而产生喜怒哀乐之情。这种内心体验,心理学上就称之为情绪。

严格来说,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内心体验。它与我们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角度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同一事物,不同态度,不同角度,其情绪反映也不一样。

比如:二战时期,日本侵略者与被侵略国人民的情绪反应就完全不同。

情绪是怎么样产生的呢?研究表明,情绪产生及调节的主要部位在脑的边缘系统、丘脑下部和大脑皮质的几个区域。

情绪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基础。其递质中,相互作用的就有几十种活性物质,这当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种物质叫五羟色胺。神经心理学家发现它的释放、抑制和重吸收的过程,对人的情绪反应起决定作用。这一发现的意义就是说人的情绪是可以通过物质因素进行调节的。

而在临床心理学中,专家们又把情绪作进一步细分。

广义的情绪一般又称为情感。情感可以分为:

情感活动表露在外的,叫表情;

情感活动体现在内的,叫感情;

情感提升到高级水平的,叫情操;

情感波动强烈的,称激情;

情感微弱而持久的,称心境。

要判断一个人的情感是否正常,首先还必须依据其个人的性格基础,才能客观实际地作出正确结论。性格不同,其对外界事物做出的反应就有差异。如:性格开朗,喜欢跳舞的人,听到音乐声就容易情绪激动;反之则反应迟缓。

情感分为“正性”情感(如高兴、快乐)和“负性”情感(如悲伤、苦恼)两类。

临床上较常见的情感障碍有以下几种:

1、心境恶劣——表现为长时间的心情不快,闷闷不乐,高兴不起来。引起心境恶劣的因素主要是长期心理刺激,如:患慢性病、忙碌劳累、经济窘迫、为情所困、遭受迫害等。

2、情绪低落——比心境恶劣严重,表现为忧郁、沮丧、悲观绝望、感到生活无乐趣、自己无用、自罪自责、度日如年等。重症患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杀意念或企图。多见于抑郁症患者。

3、情感淡漠——是指病人对外界任何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表现为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表情呆板、不哭不笑、静若止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4、情感高涨——指情感活动明显增强。表现为与环境不相符合的欢快,常有良好的自我感觉。感到无比舒畅和幸福,精力充沛。时时表情丰富、喜形于色、眉飞色舞,以致于不顾任何环境高谈阔论、盛气凌人,或引人发笑。上篇中的那个强壮的小伙子即是。多见于躁狂症。

5、焦虑情绪——是一种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情。表现为紧张恐惧、坐立不安、顾虑重重、唉声叹息、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终日的情绪。常常伴有一系列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及疑病观念。多见于焦虑性神经症和更年期精神病。

需要说明的是,焦虑情绪引致的躯体障碍形式多样,变化多端。临床工作中极易被忽视,而错误地将局部不适当作主要矛盾来处理。

6、情感不稳和情感脆弱——是指在外界轻微刺激下,甚至没有明显的外界因素刺激时,人的情绪就会产生剧烈的波动。而他们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的人动不动就大发雷霆。表现得固执,甚至专横,往往顾及不到周围人的感受,常常会造成许多困难和误解。

有的人敏感多疑,一时激动万分,一时又悲哀不已。看一点有情节的电视剧也会泪流满面,遭受一点小小挫折就要生要死。生活中常常不被人理解。

过去我们对情感的认识不深,总是将其归咎于性格不好、脾气不好、思想有问题。事实上,情感障碍就是一种病态表现,理应得到社会、家庭及自身的重视。并积极寻找原因,稳定情绪。如若不,成就应当从医学方面寻求帮助了。



情绪不好是心理疾病相关阅读


心理影响生理?不孕症的心理治疗

其实不孕症患者需要面对的是来自配偶、父母、亲戚,甚至朋友的压力,而多方的压力会让自己丧失自信心,选择逃避不愿意接受治疗,最后无法调适自身情绪而变得孤立,这个严重影响性是不容忽视的。遇到这样的状况,通常大多数的人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孕症患者的生理状态上,反而忽略心理状况,但事实上,有些不孕是因为没有掌握生育的技巧而无法受孕,反而使自己心理压力愈来愈大。

心理压力过大是怀孕隐形杀手

忙碌的社会中,让现代人长期累积生活与工作上的疲惫与紧绷,导致每个人都承受一定程度的压力,而当压力来临时,人体本能的会释放出适度的荷尔蒙,但若长期处于压力底下,并已超过自己可以负担的限度,则易产生免疫能力降低、慢性身心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

目前有许多报告指出,其实不孕症与压力是有一定的关联性,压力会影响精虫的数量、质量与活动力,以及卵子的成熟与排放时间,而这些因素都是引发不孕症原因之一。因此懂得适度纾解压力,已经成为现代不孕夫妻间最重要的课题。

以下提供简单舒解压力小秘方:

1.每日适度运动,排解累积压力;瑜珈、打坐、祈祷也有助于稳定情绪。

2.减少咖啡因摄取量、戒烟、营养摄取均衡,并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3.夫妻双方共同面对压力,聆听对方想法,给予彼此支持力量。

4.放慢生活步调,不定时夫妻两人简单渡个假,纾解累积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积极正确态度,共同面对

过去一般人认知上的偏差,常把不孕原因归咎于女性。导致现在不孕症妇女的焦虑与忧郁程度是一般妇女的6~7倍。其实影响不孕的因素很多,男女双方都必须承担可能性,除了生理上外,还跟体质、生活环境、紧张生活都有绝对的影响关系。

当一个人压力过大,内分泌混乱,受孕机会就会低,即使是采用人工受孕,也可能因为心理因素而无法成功。可见心理调适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台湾不孕人口逐渐增加,有人会将不孕,怪罪于晚婚;一旦到了想要有小孩的时候,已经错过了生育的黄金期。因自责与背负家人的期待,无形中也带给女性巨大的压力。

经研究发现,妇女患有忧郁症的可能性是男性的2倍;而不孕者中女性的压力甚至比男性来的大,常会自觉有罪恶感,愧疚感,可能也丧失了自信心,会自我否定,对内在心理造成极大的困扰。

另外,因心情上不稳定,间接影响到夫妻的生活,导致感情不和谐,情绪波动引起女性内分泌不稳定,相对受孕机率也会降低,其实,不孕夫妻所面临的心理困扰远比想象中的大,应该积极寻求专业的治疗协助。

因此我们面对不孕症时,须有以下正确观念:

1.切勿胡乱听信密医偏方,延误诊疗时机

当夫妻得知一方有不孕症时,往往易先陷入悲伤、埋怨情绪,彷佛生活似乎失去了任何色彩,或是情急之下胡乱投医,四处求处各地的祖传秘方,长期下来付出大量金钱与时间,但结果仍无见效,反而造成心理负面情绪累积过大,这对夫妻两人更是二度的伤害。

2.寻求专业医师,遵照指示进行专业治疗

透过医院仪器与医师专业诊察,寻求出真正的原因,且能遵照医师指示进行后续治疗,因医师可以协助患者的,不仅是在身体上的治疗,还包括心理层面的辅导。唯有以专业的治疗与患者全力的配合,才能战胜不孕的危机。

3.互相扶持,给予彼此心灵慰藉

当须面对不孕的可能性时,现代夫妻应该是如何学习做好自我调适,找出不孕的真正原因,不要把它当成是怪罪的借口,将问题丢给另一半独自面对承受。而是须体谅对方并开导不孕配偶的内心不安定感,以情感为支柱,共同面对并正确看待。或许透过专业力量,改善夫妻互动及情感,增加夫妻亲密感,也是求助过程中的另一种收获。

如何正确对待所面临的学习压力

1、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青少年在高中阶段往往具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很多人为当工程师、医生、教师或文艺工作者等而学习,有的人只为谋求一个较好的工作或较高的地位而学习。一旦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与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或革命的需要不完全吻合时,常会引起急剧的情绪波动。所以,家长、教师要及时引导青少年明确人生的意义,了解人活着为了什么,以提高他们对个人存在价值的认识,端正生活态度,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必须通过不断的教育才能逐步形成。智力水平、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不同,均可能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效果。父母应根据子女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学习目的明确,积极性高,学习中的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学习目的不明确,其学习往往是消极被动的,效果也不佳。为了预防学习问题引起的各种心理障碍,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极为重要。

2、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不良,与青少年发生心理障碍和神经症有关。好的学习方法强调合理用脑,长期脑力活动过度紧张,得不到及时调节与恢复,可产生头痛、头昏、失眠、注意不集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学习成绩也会随之下降。相反,大脑一直处于休息状态,缺乏必要的刺激,也不可能提高智力水平。故合理用脑,注意工作、学习与休息的合理安排,使大脑保持良好的功能状态,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好的学习方法可提高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在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使孩子明白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等道理。告诉孩子不要因偶尔考试失败而烦恼,也不要为一次侥幸的成功而沾沾自喜。要正确对待分数,胜不骄,败不馁,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执着追求。

3、要重视全面的学习。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也要学好社会知识和其他有用的生活与做人的知识。下述几点尤其需要加以注意。1)遵纪守法、讲究文明礼貌和道德修养,要从小养成大公无私、乐于助人,关心集体的品质。让良好的作风、道德修养成为行为的准则。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展望现实社会的发展规律,增强时代感,并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3)培养健全的性格与正确的人生观。青少年阶段,正是性格和人生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家长、教师在这个时期能发挥有利影响,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经过实践和努力,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具体作法上要有计划让孩子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以荚雄人物为榜样,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不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

孩子的心灵需要及不适当行为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四种不适当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第二种: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种:报复。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种:自暴自弃。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

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如何面对压力

压力首先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和躯体的感受。胎儿在母体内的成长发育,就要承受四面八方的压力。自然分娩时通过狭窄的产道,更是一个需要经受巨大压力的过程。目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婴儿出生时被挤压的过程,就象是一次心理的和躯体的按摩,有助于激活其全部的心理生理功能,增加其对疾病的耐受力。统计数据也表明,自然分娩的孩子,比剖腹产的孩子总体上要健康一些。

躯体能感受到的压力都是有形的,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这样的压力的来源、大小和逃避的方式。比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我们清楚地知道压力是周围人给的,人越多,挤压的力量也就越大。逃避的方法也很简单,下车就可以了。而面对心理压力,就没有这么简单。心理压力经常给人铺天盖地的感觉,让人无处遁形。心理的压力有一部分是由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生活事件引起的。如未完成的作业、即将来临的考试、必须面对的冲突,等等。这些压力的来源,我们知道得很清楚,所以处理起来就容易得多。这些心理压力的大小,虽然有一些客观标准来衡量,但归根到底,它们对人的影响,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同样一件事,在某些人眼里,简直不足挂齿,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天大的事。是举重若轻,还是举轻若重,与一个人的人格大有关系。那些对自己要求过多、过严的人,就容易把小事放大,小压力也就成了大压力。

一般说来,构成心理压力的事件,多半都是坏的事件。但是,好的事件,一样可以变成巨大的压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如职务的升迁。虽然职务升高之后责任和工作量都可能增大,但是,对某些人来说,心理压力的增加可能与责任和工作量的改变不成比例。他们很可能较快地就被心理压力压得寝食难安了。好事之所以会形成心理压力,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平衡被打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这两者之间会有一些差异,理想的自我一般会比现实的自我要更好一些。当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所谓“好事”只是好到接近理想的自我时,那承受起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好事”好到了远远超过理想的自我,麻烦也就随之而来了。最大的麻烦在于不相信,也就是不相信自己竟然配得上这样的好事。据说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就不太相信自己这个要饭的和尚能有如此好运,以至于有一次在花园里得意忘形,对马皇后说自己怎么就当了皇帝,大有觉得自己不配的味道。事后为此后悔,要杀掉当时在旁边听到了他说那些话的人。这就是把内心的压力转化为攻击他人的极好的例子。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暴虐的皇帝之一,原因就在于他不相信自己,并且把这种不信任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别人也不相信自己,于是杀戮就成了对抗来自想象中的、不被信任的心理压力的工具。

即使没有大的事件发生,普通的人际关系也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只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身处其中的人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压力,只不过这种压力有明显和不明显之分。人际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这样几个方面:相互竞争,希望自己比别人表现优异;控制他人而不要被他人所控制;想取悦别人以便达到某种目的;等等。所有这些,在程度很轻的时候都很正常。但是,在程度较重,以至于让自己或者别人感觉到不快的时候,就要考虑做出一些改变了。即使没有外在事件造成的压力,由内心冲突造成的压力一样令人难受。这样的压力首先在价值观层面。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的价值观,某一些价值观是和另一些价值观相互对立的。于是我们的心灵就成了这些价值观斗争的战场。比如,任何人都可能受过利己和利他的教育,虽然前者多半是通过非主流渠道,但一样会对人产生重大影响。在某种情形下必须做出决定的时候,压力就产生了。所以一个没有稳定价值观的人,他面对的心理压力比一个有稳定价值观的人要大得多。还有一种不是由外在事件造成的心理压力,是来自生理需要和社会准则之间的冲突,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灵与肉的冲突。生理需要有“为所欲为”的倾向,社会准则的作用就是要限定这种倾向。冲突由此产生。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心理压力,区别仅仅在于,一些人将生理需要巧妙地转化为高级的需要,以适应社会准则的要求,从而达到相对和谐的状态;另一些人则钻社会规则的空子,维持一种不与现实冲突的平衡;还有一些人,则直接对抗社会规则,等待他们的就会是强制性的惩罚了,

面对压力,我们可能会有意识地、主动地寻找一些措施来解决它。如我们可以加班来完成必须完成的工作、通过改善交流来缓解人际间的冲突。但是,我们对心理压力的处置也不完全是意识层面的。在压力大到我们的智力想不出好的应对方式的时候,压力就会渗透到潜意识层面。潜意识层面对压力的处置有一些悲壮的味道。这种处置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心理症状来表达压力。这些症状包括我们所熟知的一些专业名词,如抑郁、强迫、恐惧、焦虑,等等。比如,一个马上要参加一次重要考试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焦虑症状。这些症状提示着,心理的压力太大了,已经达到出问题的程度了,大到该休息的程度了,或者说大到该看心理医生的程度了。潜意识层面另一种处理压力的方式就是躯体化。也就是说,把心理问题转变为躯体问题。对这一转变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叫做心身医学。有很多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就是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如高血压、胃溃疡、慢性头痛,等等。以胃溃疡为例,很多胃溃疡患者都是工作或生活压力很大的人,他们在精神上往往表现得很坚强,但是,强大的心理压力在他们相对薄弱的胃上寻找到了突破口,胃壁上的溃疡,就是这一突破口的象征。

我对一位头痛病人的治疗很有戏剧性。我去一位朋友家玩,刚好他小姨在他家。他小姨偏头痛三年,找了很多的医生,做各种检查、服中药西药化了两万多元钱,既没查出什么毛病,也没见有什么好转。她来找我的朋友的目的,就是想让他帮忙,找一个好的内科医生看一看。我在旁边“偷听”到这些情况,初步判断她的头痛是心理问题导致的躯体问题。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下,她没有出现心理症状----抑郁,却出现了头痛的症状。我劝她服一段时间抗抑郁药物。她开始完全不相信心理医生可以解决她头痛的问题,后来经过我反复解释,她答应试一试,勉强拿我的处方买了一盒药带回家,为了增强她的信心,我给她开的是可以迅速起效的抗抑郁药物。三天以后,我的朋友打电话到我家,说她小姨的头痛已经好了百分之八、九十,要他代表她请我的客。我当然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凡是有身体上的不适,而且各种检查都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那就要考虑是否是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问题。这个时候,看心理医生就几乎成了解决问题的唯一选择了。

心理压力是魔鬼与天使的混合体。说它是魔鬼,是因为它的确能带给人心灵的和躯体的双重伤害。说它是天使,是因为它也有很多的好处。好处主要有两点。第一,在心理压力之下,我们能够保持较好的觉醒状态,智力活动处于较高的水平,可以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曾经看到过一幅漫画,就很好地展示了压力的好处。一个人坐在文件堆积如山的办公桌旁边,右手拿着笔,左手拿着一枚定时炸弹,漫画的题目叫做:我只有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才能高效率地工作。我写东西也有类似的体会,编辑不催稿,那是绝对写不出什么东西来的;编辑催得越急,完成稿子的速度越快。再想远一点,我生活中的好多事情,只要是做成了的,基本都与外界的压力有关;没做成的,多半是没有什么压力的缘故。所以在这里顺便感谢一下所有曾经给过我压力的人。第二,在心理压力不是大到我们不能承受的程度时,它可以是一种享受,而且有可能是最好的精神的享受。所有的竞技活动,就是人们在心理压力太少时“无中生有”地制造出一些心理压力,目的就在于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各种心理压力之间,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相互抵销的现象。表面地看,各种心理压力混在一起,人能够感受到的压力会是各种压力之和。其实不然。比如工作上压力太大,如果去看一场同样会给人心理压力的、对抗激烈的足球赛,工作的压力就会暂时被换掉。

同性恋形成的综合性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2001年4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正式出版。在这一诊断标准制定中,我参与其中的主要工作,关于同性恋的部分有了重大的改变。诊断标准认为性指向从性爱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也就是说同性恋本身并不意味着判断能力,稳定性,可信赖性或一般社会或职业能力的损害。

很多人认为同性恋就是与同性别的个体发生性接触。事实上这个定义并不完整。同性恋者是指“他最初的性、心理、情感以及社会方面的兴趣在同性的人身上,即使这些兴趣或许并不能被完全地表达出来”。大量的理论试图解释性倾向尤其是同性恋是如何产生的。多年来,人们做了大量研究,但仍未得到确切的科学解释。尽管如此,我们一起回顾对同性恋研究的路线,对我们认识这一群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

许多研究者认为同性恋倾向发生发展与生活事件,父母类型或个人心理特征相关。不愉快的异性恋经历或者缺少吸引异性的能力有时被认为是导致一个人成为或选择成为同性恋的原因。同性恋者比其他人的吸引力差是人们普遍的想法。

精神分析学理论暗示儿时的经历和与父母的关系均是同性恋产生的原因:与父亲或母亲的关系是同性恋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认为在“正常”的发育过程中,我们都经历了一个“同性恋的”阶段,他认为如果男孩子与他们的父亲关系恶劣而与母亲非常亲近,他们会固定在这个同性恋阶段;而如果一个女人羡慕阴茎,那么相同的事情可能会发生在她身上。尽管这些模式在一些实例中存在,许多同性恋者不适合这个模式确实是一个事实——就是说,他们的母亲的作用不是那么突出,他们的父亲也不是在感情上远离他们。而且同时,大量的异性恋者生长也确实生长在这种广泛存在的家庭模式中。

一条研究途径是研究成年人的激素水平,一些研究者考虑到激素可能会导致同性恋。然而尚没有好的对照实验研究能够发现,在血液中异性恋和同性恋的成年男性的激素水平有什么不同。并且即使发现有固有的差异,也很难判断它们是性倾向的原因还是结果。由于受到了社会的压力,很多同性恋者经历的压力和焦虑本身就可能会影响到激素水平。许多研究者相信,成年人的激素水平与性倾向的成因无关,因为性倾向是在成年之前就已经确立了。

另外一条研究途径是研究出生前的激素水平,它们可以改变胎儿大脑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发育。一些研究者相信出生前的激素水平可以影响性倾向的形成。动物实验室研究已经证实在出生前应用激素可以使女胎男性化以及男胎女性化。这使得动物成熟后,出现另一性别的社会行为和求偶行为。

有研究报道男性同性恋者和男性异性恋者大脑结构的不同,这可能会成为性倾向起因的生物学基础。发现同性恋男性的下丘脑前角是异性恋男性的一半,而下丘脑前角是大脑中能影响性行为的部分。

第三个研究线索是提出遗传因素导致同性恋的可能性。研究者研究了三个全是男性的小组:同卵双生、异卵双生和领养的兄弟。发现当兄弟中的一人是同性恋时,另一人也为同性恋的比例在同卵双生子为52%,异卵双生子为22%,领养的兄弟为11%。一个与此类似的在女性中的研究发现了相同的模式。这些结果证明同性恋的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一部分是环境因素造成的,但同卵双生子组与另外两组之间表现出的巨大差异,有力地证明了基因组成可以导致性倾向的产生。

同性恋的生物学原因的证据导致了一些重要的论点的出现。假如同性恋被发现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那么认为同性恋是非天生的这一假设将受到冲击,因为人们生物学上内在的某些东西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社会也因此可能会更加易于接受同性恋。相信同性恋是“天生的”那些人较那些认为同性恋是选择和习得的人来说,对同性恋者采取了更加积极的,乐于接受的态度。还有,同性恋是否是生物学所导致,使得人们的观点差不多被均衡地分成了两派。在一个调查中,44%的被调查者认为同性恋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而43%的人认为它是人们所不能改变的。

假如同性恋被证实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那么会产生什么额外的结果呢?其中之一是,那些责怪自己的父母或被其他人责备做了他们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事的父母,摆脱了他们的罪恶感。假如性别的不符在生物学的基础上被接受,那么社会对性别角色行为的期待可能会变得更加灵活。在另一方面,假如同性恋被展示是由生物学因素引起,并且同性恋者被标示上有生物学的“缺陷”,那么通过人工流产的方式消灭同性恋或使用生物工程学的方法去预防同性恋,或在子宫中改变同性恋,都可能会被实施。

从罪恶到病态再到正常化

在20世纪中叶,对同性恋的社会态度有了一个转变。认为同性恋者是罪人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他们是“病态”的想法所代替。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使用了很多激烈的治疗方法来努力治愈同性恋这种“疾病”。在19世纪诸如切除生殖器这样的外科手术得到开展。后来到1951年,脑白质切除术(分离大脑前叶的神经纤维的脑外科手术)作为对同性恋的一种“治疗方法”开展起来。心理治疗、药物、激素、催眠、电击疗法和厌恶疗法(在同性恋刺激的同时给予使人呕吐的药物或电击)也都曾被应用过。如今,通过几十年的研究推翻了同性恋是“病态”的观念。第一个主要的研究是对比非病态的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的适应性并没有发现两组人群有明显的差异。进一步的研究支持这些发现。“那些最终对同性恋妥协的,不后悔同性恋性倾向的,和可以有效发挥性和社会作用的同性恋者,并不比异性恋男女有更多的心理压力”。

生活方式与自我接受

不能依据激素的水平和精神健康状况,把同性恋者从异性恋者中清楚的划分出来。这可以推出另一个观点:同性恋者的生活方式和异性恋者的生活方式一样多姿多彩。所有社会阶层、职业、种族、宗教、以及政党的信仰在同性恋者中普遍存在。同性恋者唯一共通的特征是他们对同性别的人有情感和性满足的需求,还有他们都经历过来自于敌对他们的社会环境中的压力。

尽管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并且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人们对他们依然存在着典型模式化的看法。大部分的典型模式与同性恋者个人的穿着打扮有关。确实有一些同性恋的人按照一些固有的形式穿着打扮和为人处事。能够辨认出是同性恋男性的特征通常包括:夸张的“女性”姿势以及紧身且华丽的衣着;相对应的,能够典型地认出是同性恋女性的典型特征包括:短发和高度“男性”化的衣着和手势。

意识到自己同性恋性倾向的重要步骤就是接受它。自我接受通常是困难的,因为它牵涉到必须克服内心对同性恋的抵触以及社会上对同性恋的憎恶的观点,由于这些困难,男性同性恋青少年尝试自杀的可能性较男性异性恋青少年高七倍。十几岁的女性同性恋者试图自杀的可能性只比正常的女孩高一点儿。孤独、缺乏自尊、以及身体和语言的羞辱通常是试图自杀的原因。对于同性恋的男女青少年来说,至少找一个支持他们、没有偏见的成年人谈谈心,是很有帮助的;家庭的支持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的研究与国际接轨

通过当前对同性恋的研究——美国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协会不再将同性恋归为精神疾病——大多数的治疗和咨询工作者已经改变了治疗的焦点。在国内,同样有许多精神科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作为参与该工作成员之一,我们来到同性恋社区,而不是在精神科门诊中收集样本,充分说明我们对同性恋的课题是认真和开放的。这项基础性的工作对同性恋的重新认识起到重要作用。结论认为同性恋作为一种性爱活动不一定是异常的。如果同性恋中有的人在个人性指向或性发育过程中,曾感到焦虑、抑郁,甚至痛苦,或者感到犹豫不决,有的希望改变为异性恋。这样的情况,提供精神科医学和心理学的服务是必要的。我们这种做法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定一致。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也纳入了同性恋,其表述为:同性恋者中也确实存在非和谐性同性恋需要医学帮助的人。在制定新标准时,我们至少跟踪51位同性恋者一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有6例伴有心理问题的。值得注意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美国曾经是同性恋者,但后来经过精神科或临床心理学家的医学帮助,改变为异性恋者的,他们回顾过去的同性恋状态,自己认为过去是不正常的,所以,他们积极抗议的是从精神病诊断标准里取消同性恋名称。

在目前,想通过医学、心理治疗或者其它手段来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还是相当困难的,这是针对素质性同性恋而言的,一是帮助接受自己的性取向,明白同性恋者的智力和能力并不比异性恋者差,一样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可以为社会做贡献,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认为同性恋并不等同于“性心理障碍”和“性变态”。另外在接受自己是同性恋的同时,也要接受社会上许多人对同性恋的态度,因为人们对与自己不一样的人都会有好奇和不理解,这也是正常的。寻求归属的需求是人类发自内心的特征。对于许多同性恋者来说,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们不再认为必须通过改变同性恋者的性倾向来“治愈”他们,而是开始努力帮助他们去爱、去生活、去工作。但是对于青春期有性取向困扰的孩子,我们有很好的帮助家庭和孩子临床实践经验。

总之,同性恋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尽管原因未明。同性恋不是当事人故意所为,也不是习得的,因此同性恋者对自己的性指向本身不负责任,与不道德或罪错无关。

情绪 心理疾病

相关资讯

宽恕是治愈负面情绪的良药

“紫罗兰把香气留在那踩扁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这句名言,...

抑郁症和抑郁情绪有什么不同?

抑郁症和抑郁情绪完全不同。抑郁症又叫抑郁障碍,它的诊断标准比较严格:它持续的时间比较...

焦虑症怎么确诊

焦虑的确诊主要是根据病人的病史,发病情况、家族史、临床症状、病程和体格检查、量表检测...

焦虑症表现

一般来说,焦虑症状在两周之内能自我缓解而得到调节,那是正常的。但是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

情绪低落怎么调节

感觉到情绪低落的时候,就应该迈开步伐好好地进行运动。可以通过收拾房间、唱歌、吃东西以...

抑郁症和抑郁情绪是不是一回事

抑郁情绪是指不高兴的情绪,情绪稍微有点低落,对短期有影响。如果几个月里闷闷不乐,原来...

心理压力测试

如果你最近在生活中脾气暴躁,做事情容易情绪化,内心焦虑不安,总忍不住以负面的态度思考...

心理疾病怎么办

心理疾病的出现有着众多的原因,一旦再出现心理疾病之后,就应该正确的选择治疗,比如可以...

抑郁情绪低落怎么办

抑郁情绪低落的时候,首先就得转移注意力,再就是要坚持做一些有氧运动,并且保证良好的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