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性身份障碍如何预防
分离性身份障碍又称为多相人格障碍,是指有两种或多种身份或人格来控制个体的行为,并伴有遗忘发作。在某些出版物种也称之为解离性人格疾患。是心理疾病的一种,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归类于第一轴的解离症的一种。下面介绍一下如何预防语言分离性身份障碍?
分离性身份障碍是一类易复发的疾病,及时消除病因,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性质有正确的了解,正视自身存在的性格缺陷,改善人际关系,对于预防疾病复发有一定帮助。如果患者长期住院治疗或在家休养,家属对患者的非适应性行为经常给予迁就或不适当强化,均不利于患者康复。
来完善、健全适宜自己的健康人格。健康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我们以什么样的标准判定健康人格,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达到健康人格,取决于个人的选择。社会,学校,家庭应针对青少年群体和个体的不同特征与实际情况,引导青少年参照健康人格模式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地选择变通确立适合于自己(群体或个体)的人格模式,并通过自我塑造和社会培养相结合来升华青少年理想健康人格。
分离性身份障碍如何预防相关阅读
怎样防止青少年犯罪行为
防止青少年犯罪,要针对其犯罪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其中包括:
1、纠正家庭教育的失误。一旦发现子女有犯罪倾向,全家应高度重视。对无法继续上学者,应力争安排工作,不能任其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家庭要保持良好的气氛,对孩子亲切关怀,使之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要根据具体情况协助他们制定生活计划,并督促其实施。
2、高中阶段的学习问题要予以特别注意。学校不宜分什么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因为这样做容易造成对非重点班的放任自流的忽视。学校应着重加强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法律和人生观的教育。在抓尖子生的同时也要抓差生。随便开除差生或勒令差生退学均不可取,这样容易把他们推向社会,推向犯罪。
3、有精神病态或人格缺陷的青少年,应及早到医院诊断和治疗。家长平时应细心监护,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4、彻底扫黄,取缔黑社会团伙,移风易俗,改善社会空气,防止精神污染。据调查,有1/4的青少年罪犯接触过淫秽书、画、录像,足见这些东西对青少年腐蚀之大。
5、对失足青少年予以理解、帮助和教育:大多数犯罪的青少年,一旦被拘留或送入工读学校,往往感到悔恨。他们多愿意反省自己的过错,改过自新。政府应不失时机的给予适当教育。亲友也要积极配合,做争取工作。当他们重新回到社会时切不可歧视他们,应欢迎他们,关心他们,并安排适当的工作。如果对他们淡然视之或冷眼相看,可能令其滋长破罐破摔的念头,不但不利于教育,还有把他们再度推向犯罪的可能。
中年人怎样面对特有的心理危机
中年心理危机其实就是指人到中年时,需要面对这一人生阶段特有的问题、变化和挑战。而这些挑战是人到中年必经的阶段与考验,人人都不例外。如果能顺利度过,人生就会进入新的里程;果不能顺利度过,则人生就会受阻,产生混乱感、无能感、空虚感、失落感,妨碍人的发展,影响人的健康,失去人生的意义。一篇题为《中年危机与早逝》的文章,分析了310位艺术家的生平,发现一部分艺术家多40岁前创作力强,40岁后江郎才尽;另一部分艺术家到40岁之后才一鸣惊人,展现其艺术才华。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中年并不等于发展停滞,难以创新,生活重复。人到中年可能是人生又一新起点。关键在于怎样面对中年危机,如何去调适、应对,从而走出危机,开创生机。
首先,要了解和认识中年人将面对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引起什么心理反应,对人生产生什么影响,以便早作准备。
其次,接受生理的变化,关注自身健康,增加体育锻炼时间,有意识调整身体,改善饮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再次,学会处理工作的压力。人到中年事业稳定,但一般所负责任也大,常常超时工作,透支体力。如果目标明确,沟通良好、劳逸结合,可以缓解压力。
还有,重视婚姻关系。夫妻间多体谅,满足彼此的需要,分担彼此的重担。子女长大少了牵挂,多余的时间去培养新的兴趣,发展自己,享受人生乐趣,增进婚姻满足感。
最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人到中年时事业、家庭趋于稳定,生活变得平谈,有时易产生倦怠感,缺乏新意。多一些时间反省自己,调适生活,学会拿得起,放得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大胆去进行新的尝试,心态上永远保持年轻。
护肤也要从心理开始
人在高兴时,会“喜形于色”;恐惧时,会“面如土色”;焦虑时,会“愁眉苦脸”;羞愧时,会“面红耳赤”……这些都是心理状态在皮肤上的表现――心理包袱的加重,可以引发多种皮肤病。所以―― 护肤,从心理开始 。
皮肤与心理息息相关
从解剖和生理学上说,在每1平方厘米的皮肤里,就有1000米长的神经纤维,人的精神状态、心理变化经过神经传递,对皮肤影响极大。人在恐惧时,血管会出现痉挛,皮肤供血不良,因此会出现皮肤苍白、易产生皱纹等问题;而精神创伤、心情忧郁等精神压力,一方面可使植物神经失去平衡而影响皮肤的营养,使之干燥、松弛、失去光泽,另一方面还容易导致激素失调、内分泌紊乱,使皮肤过早衰老,还会降低皮肤的免疫力而引发一系列皮肤问题。多愁焦虑的人,眉间和额部的皱纹会比一般人多,而且会渐渐趋向于一种忧郁面孔。
皮肤是一种心理器官
由于在胚胎发育上,皮肤与神经系统“同宗”,所以心理因素可波及皮肤。紧张、焦虑等情绪可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甚至发生内分泌功能失调,促进血管壁或组织细胞释放缓激肽、组胺等介质,后者作用于靶组织引起一系列反应:如皮肤血管收缩、扩张,汗腺、皮脂腺分泌,立毛肌收缩甚至刺激角质形成和细胞增殖等,诱发或加重原有皮肤病。此外,争强好胜、欲望高、办事过分认真的人易患神经性皮炎;自幼有某些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过度服从的人易患慢性荨麻疹。
如何面对压力
压力首先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和躯体的感受。胎儿在母体内的成长发育,就要承受四面八方的压力。自然分娩时通过狭窄的产道,更是一个需要经受巨大压力的过程。目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婴儿出生时被挤压的过程,就象是一次心理的和躯体的按摩,有助于激活其全部的心理生理功能,增加其对疾病的耐受力。统计数据也表明,自然分娩的孩子,比剖腹产的孩子总体上要健康一些。
躯体能感受到的压力都是有形的,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这样的压力的来源、大小和逃避的方式。比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我们清楚地知道压力是周围人给的,人越多,挤压的力量也就越大。逃避的方法也很简单,下车就可以了。而面对心理压力,就没有这么简单。心理压力经常给人铺天盖地的感觉,让人无处遁形。心理的压力有一部分是由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生活事件引起的。如未完成的作业、即将来临的考试、必须面对的冲突,等等。这些压力的来源,我们知道得很清楚,所以处理起来就容易得多。这些心理压力的大小,虽然有一些客观标准来衡量,但归根到底,它们对人的影响,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同样一件事,在某些人眼里,简直不足挂齿,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天大的事。是举重若轻,还是举轻若重,与一个人的人格大有关系。那些对自己要求过多、过严的人,就容易把小事放大,小压力也就成了大压力。
一般说来,构成心理压力的事件,多半都是坏的事件。但是,好的事件,一样可以变成巨大的压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如职务的升迁。虽然职务升高之后责任和工作量都可能增大,但是,对某些人来说,心理压力的增加可能与责任和工作量的改变不成比例。他们很可能较快地就被心理压力压得寝食难安了。好事之所以会形成心理压力,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平衡被打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这两者之间会有一些差异,理想的自我一般会比现实的自我要更好一些。当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所谓“好事”只是好到接近理想的自我时,那承受起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好事”好到了远远超过理想的自我,麻烦也就随之而来了。最大的麻烦在于不相信,也就是不相信自己竟然配得上这样的好事。据说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就不太相信自己这个要饭的和尚能有如此好运,以至于有一次在花园里得意忘形,对马皇后说自己怎么就当了皇帝,大有觉得自己不配的味道。事后为此后悔,要杀掉当时在旁边听到了他说那些话的人。这就是把内心的压力转化为攻击他人的极好的例子。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暴虐的皇帝之一,原因就在于他不相信自己,并且把这种不信任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别人也不相信自己,于是杀戮就成了对抗来自想象中的、不被信任的心理压力的工具。
即使没有大的事件发生,普通的人际关系也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只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身处其中的人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压力,只不过这种压力有明显和不明显之分。人际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这样几个方面:相互竞争,希望自己比别人表现优异;控制他人而不要被他人所控制;想取悦别人以便达到某种目的;等等。所有这些,在程度很轻的时候都很正常。但是,在程度较重,以至于让自己或者别人感觉到不快的时候,就要考虑做出一些改变了。即使没有外在事件造成的压力,由内心冲突造成的压力一样令人难受。这样的压力首先在价值观层面。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的价值观,某一些价值观是和另一些价值观相互对立的。于是我们的心灵就成了这些价值观斗争的战场。比如,任何人都可能受过利己和利他的教育,虽然前者多半是通过非主流渠道,但一样会对人产生重大影响。在某种情形下必须做出决定的时候,压力就产生了。所以一个没有稳定价值观的人,他面对的心理压力比一个有稳定价值观的人要大得多。还有一种不是由外在事件造成的心理压力,是来自生理需要和社会准则之间的冲突,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灵与肉的冲突。生理需要有“为所欲为”的倾向,社会准则的作用就是要限定这种倾向。冲突由此产生。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心理压力,区别仅仅在于,一些人将生理需要巧妙地转化为高级的需要,以适应社会准则的要求,从而达到相对和谐的状态;另一些人则钻社会规则的空子,维持一种不与现实冲突的平衡;还有一些人,则直接对抗社会规则,等待他们的就会是强制性的惩罚了,
面对压力,我们可能会有意识地、主动地寻找一些措施来解决它。如我们可以加班来完成必须完成的工作、通过改善交流来缓解人际间的冲突。但是,我们对心理压力的处置也不完全是意识层面的。在压力大到我们的智力想不出好的应对方式的时候,压力就会渗透到潜意识层面。潜意识层面对压力的处置有一些悲壮的味道。这种处置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心理症状来表达压力。这些症状包括我们所熟知的一些专业名词,如抑郁、强迫、恐惧、焦虑,等等。比如,一个马上要参加一次重要考试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焦虑症状。这些症状提示着,心理的压力太大了,已经达到出问题的程度了,大到该休息的程度了,或者说大到该看心理医生的程度了。潜意识层面另一种处理压力的方式就是躯体化。也就是说,把心理问题转变为躯体问题。对这一转变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叫做心身医学。有很多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就是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如高血压、胃溃疡、慢性头痛,等等。以胃溃疡为例,很多胃溃疡患者都是工作或生活压力很大的人,他们在精神上往往表现得很坚强,但是,强大的心理压力在他们相对薄弱的胃上寻找到了突破口,胃壁上的溃疡,就是这一突破口的象征。
我对一位头痛病人的治疗很有戏剧性。我去一位朋友家玩,刚好他小姨在他家。他小姨偏头痛三年,找了很多的医生,做各种检查、服中药西药化了两万多元钱,既没查出什么毛病,也没见有什么好转。她来找我的朋友的目的,就是想让他帮忙,找一个好的内科医生看一看。我在旁边“偷听”到这些情况,初步判断她的头痛是心理问题导致的躯体问题。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下,她没有出现心理症状----抑郁,却出现了头痛的症状。我劝她服一段时间抗抑郁药物。她开始完全不相信心理医生可以解决她头痛的问题,后来经过我反复解释,她答应试一试,勉强拿我的处方买了一盒药带回家,为了增强她的信心,我给她开的是可以迅速起效的抗抑郁药物。三天以后,我的朋友打电话到我家,说她小姨的头痛已经好了百分之八、九十,要他代表她请我的客。我当然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凡是有身体上的不适,而且各种检查都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那就要考虑是否是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问题。这个时候,看心理医生就几乎成了解决问题的唯一选择了。
心理压力是魔鬼与天使的混合体。说它是魔鬼,是因为它的确能带给人心灵的和躯体的双重伤害。说它是天使,是因为它也有很多的好处。好处主要有两点。第一,在心理压力之下,我们能够保持较好的觉醒状态,智力活动处于较高的水平,可以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曾经看到过一幅漫画,就很好地展示了压力的好处。一个人坐在文件堆积如山的办公桌旁边,右手拿着笔,左手拿着一枚定时炸弹,漫画的题目叫做:我只有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才能高效率地工作。我写东西也有类似的体会,编辑不催稿,那是绝对写不出什么东西来的;编辑催得越急,完成稿子的速度越快。再想远一点,我生活中的好多事情,只要是做成了的,基本都与外界的压力有关;没做成的,多半是没有什么压力的缘故。所以在这里顺便感谢一下所有曾经给过我压力的人。第二,在心理压力不是大到我们不能承受的程度时,它可以是一种享受,而且有可能是最好的精神的享受。所有的竞技活动,就是人们在心理压力太少时“无中生有”地制造出一些心理压力,目的就在于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各种心理压力之间,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相互抵销的现象。表面地看,各种心理压力混在一起,人能够感受到的压力会是各种压力之和。其实不然。比如工作上压力太大,如果去看一场同样会给人心理压力的、对抗激烈的足球赛,工作的压力就会暂时被换掉。
家庭治疗的适应症有哪些
家庭治疗的适应症较广,它较多地用于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如学习问题、交友问题和神经症性的问题,进食障碍和心身疾病,青年夫妻的冲突等。具体参考的指标有:
(1)家庭成员有冲突,经过其他治疗无效;
(2)症状”在某人身上,但是反映了的却是家庭系统有问题;
(3)在个别治疗中不能处理的个人的冲突;
(4) 家庭对于患病成员的忽视或过分焦虑于治疗;
(5) 家庭对个体治疗起到了阻碍作用;
(6) 家庭成员必须参与某个病人的治疗;
(7) 个别心理治疗没有达到预期在家庭中应有的效果;
(8) 家庭中某人与他人交往有问题;
(9) 家庭中有一个反复复发、慢性化精神疾病病人的家庭。
家庭治疗的禁忌症是相对的,只有在重性精神病发作期、偏执性人格障碍、性虐待等疾病病人中,先不考虑首选家庭治疗。
总之,家庭治疗主要用于核心家庭中,即父母与子女住一起的家庭。父母不能应付孩子的“问题”行为(问题常常与交流障碍有关),家庭针对某一个问题存在“替罪羊”时,家庭治疗有效;如果有其他肯定的精神病理问题,如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家庭治疗可作为辅助手段。
相关资讯
小儿遗尿怎么心理治疗: 小儿遗尿,往往孩子会有心理方面的因素,有羞愧、有自卑、有...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以往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PersonalityDi...
对于躯体的某个部分的极端不满就是躯体变形障碍(BDD),史称畸形恐怖。 躯体变形障碍...
分离性身份障碍又称为多相人格障碍,是指有两种或多种身份或人格来控制个体的行为,并伴有...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以往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PersonalityDi...
分离性身份障碍又称为多相人格障碍,是指有两种或多种身份或人格来控制个体的行为,并伴有...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以往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PersonalityDi...
什么是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一种以助人之病为目的,由专业人员有计划实施的人际互动...
思维中断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表现为患者说话时突...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特征是一种或多种躯体不适,持续6个月或更长时间,有显着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