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肿瘤的治疗方法

2020-07-14

发现肝脏肿瘤一定不要紧张恐惧,这个疾病的治疗方法很多,具体治疗方案还是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在治疗的时候,患者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避免肝区受外力碰撞。想要更好的质量这个疾病,就选择正规医院,这样手术成功率会比较高。

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占肝良性肿瘤的5-20%。多数病例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长、生长缓慢,预后良好。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体检的意识提高及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无症状的小血管瘤发现率明显升高。肝脏肿瘤的治疗方法是怎样的?

肿瘤直径<5cm者,不需手术治疗,定期复查,随诊。

冷冻疗法。对于不能切除又不适合其他方法治疗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可试用冷冻治疗。液氮是目前冷冻外科中应用最广的致冷剂,可使温度降到零下196℃,一般冷冻一刻钟可达到百分之八十到就是的最大冷冻效应,使肿瘤组织发生不可逆的凝固性坏死

微波固化治疗。适用于不能做肝叶切除的较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方法是将微波天线插入血管瘤体内,接上频率为二千四百五十Mhz、输出最大功率为一百八十W的微波治疗机,然后加温凝固,经微波固化后肿瘤即可明显缩小,如肿瘤较大则需要做数个加温凝固点。固化效应使血管瘤内血液凝固,以后纤维化,达到治愈目的。一般出血少,适合多发性血管瘤的治疗;

肝动脉结扎术及肝动脉栓塞术。适用于血管瘤病病变范围广泛,已累及大部分肝组织或侵犯邻近的大血管,或血管瘤已侵犯破坏肝组织达肝被膜附近有破裂出血危险,或血管瘤已破裂出血病情危重,不适合做肝叶切除等复杂手术,可通过结扎患侧肝动脉支或向肝动脉远支端末稍注入检塞剂。从觅减少进入血管瘤内血液,使瘤体栓塞后形成血栓,机化后纤维瘢痕化,达到控制血管瘤增长的作用。



肝脏肿瘤的治疗方法相关阅读


肝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肝癌的治疗方法

1.目前肝癌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放射治疗(放疗),化学治疗(化疗),微创治疗(射频消融、氩氦刀、微波消融、介入治疗、酒精注射),生物免疫治疗,中药,饮食疗法。

现在单一使用一种方法治疗肝癌的很少,一般使用两种以上的方法综合治疗。

2.肝癌的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早期肝癌的治疗。

肝切除手术:手术适应性良好,根据肿瘤组织情况将部分肝切除。经济情况允许可考虑进行肝移植

如果手术适应性差,如肿瘤附近有大血管,则不适合使用此方法。

3.放射治疗肝癌:放射治疗的适应症广泛,因放疗设备不同可分为:伽马刀放射治疗,X刀放射治疗等。

放射线与肿瘤细胞产生电离作用,使肿瘤难以增值生长,最后逐渐萎缩至消失。伽玛刀是肝癌放疗中最常用的放疗设备。

4.肝癌的化学治疗:通过药物来抵抗肿瘤-最简单的治疗手段。

分子靶向治疗是化疗中的特殊治疗方法;分子靶向药物只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对正常组织细胞没有损害。很多人将其比作:生物导弹。一般结合多种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副作用相对变大。

5.微创治疗-对身体的损伤最小。

微创一般需要通过超声、CT等影像设备来引导帮助微创设备到达肿瘤部位。

介入治疗:使用极细的导管插入肿瘤血管。结果:肿瘤营养来源被切断,肿瘤被“饿”死。

微波消融:一定频率的微波刺激肿瘤组织,产生热量。结果:肿瘤组织难以承受热量,萎缩,消失。

射频消融:与微波消融原理类似,只不过使用的波为电磁波。

氩氦刀:最新出现的一种微创设备,将导管引导到肿瘤部位中,释放氦气,氦气的冷却作用,会使肿瘤组织瞬间降至零下100多度。结果:肿瘤被“冻”死。

酒精注射:一般使用超声引导,在肿瘤部位注射无水酒精。

6.生物免疫治疗:新近出现的一种肿瘤治疗手段,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抵抗肿瘤的方法。方法:抽取病人一定数量的血液,送回实验室培养,培养到一定数量的免疫细胞后,回输到病人体内。

7.中医治疗与饮食治疗-目前主要作为辅助的治疗手段。主要用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配合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伽玛刀如何治肝癌

伽玛刀又称立体定向伽马射线放射治疗系统,是一种融合现代计算机技术、立体定向技术和外科技术于一体的治疗性设备,它将钴-60发出的伽玛射线几何聚焦,集中射于病灶,一次性、致死性的摧毁靶点内的组织,而射线经过人体正常组织几乎无伤害,并且剂量锐减,因此其治疗照射范围与正常组织界限非常明显,边缘如刀割一样,人们形象的称之为“伽玛刀”。

伽马刀治疗流程:

第一步:固定头架

使用CT模拟机进行肿瘤定位

CT模拟定位机

Leksell立体定向坐标头架用可调柱和固定螺丝(螺杆)固定到病人的头部。在治疗期间,用头架将患者的头部固定不动并安置在准直器头盔内,从而为测定靶点(靶组织)坐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第二步:图象扫描采集(定位)

固定好头架后,接下来做与所用图象格式兼容的相关检查,可以是血管造影、CT、MRI等。采集到一系列图象并传输到治疗计划系统:LGP(Leksell GammaPlan?)。这样,就将靶点(靶组织)的位置固定下来了,它的x、y、z坐标也就被确定下来。

第三步:计算机化治疗计划设计

一旦图象被导入到治疗计划系统,患者的病变部位(病理学特征)就被描述出来。为了达到与病变立体形态(几何学)相符合的剂量分布,以二维、三维显示的病变部位为中心放置多重等角点。各种尺寸准直器的联合作用、选择性射束阻挡、加权分析等确保了放射治疗部位正好与靶组织相符合。

通过3-D可视化、剂量柱状图和其它分析工具,使剂量分布分析变

的更加容易、方便。一旦确定、设计好了治疗方案,就能马上打印并成为伽玛刀治疗的基本依据。

第四步:伽玛刀治疗

患者平躺在伽玛刀的治疗床上,依照原先确定的靶组织坐标,医师们将患者的头部放入适当的准直器头盔内。立体定向头架被用来确定201条钴60射束聚焦治疗的病变位置。治疗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完成,并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外科医生可以通过对讲电话装置随时与患者保持联系、通讯。

然后,治疗床进入到伽玛刀主体设备中开始治疗。治疗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完成,一般全部过程大约持续40-60分钟,当然这还得根据治疗计划的复杂程度和所要求的等角点数目而定。最后,治疗床从伽玛刀主体设备中退出结束治疗。

肝癌分型及病理

☆肝细胞癌按肉眼形态可分为五类:

① 弥漫型,小癌结节弥漫分布于全肝;

② 块状型,瘤体直径在5~10cm之间,根据肿块数量和形态,又分单块型、融合块状型、多块状型;

③ 巨块型,瘤体直径大于10 cm;

④ 结节型,瘤体直径在3~5 cm之间;

⑤ 小癌型,瘤体直径小于3cm,边界清楚。

☆肝细胞癌按组织排列方式及细胞特征亦可分为五类:

① 梁状型:为HCC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

②假腺样和腺泡状型;

③ 致密(实性)型;

④ 硬化型;

⑤ 其他类型:紫癜样、菊型团样、自发性坏死及伴其他不同类型的肿瘤成分。

◇肝细胞癌细胞学分型 :

①肝细胞型:最为常见,癌细胞呈多边形,与正常肝细胞相似,但癌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②透明细胞型:癌组织中50%以上的癌细胞胞浆内富含糖原,细胞浆可呈淡染细丝状,或透明状。

③梭形细胞型:约占肝细胞癌的5%,其中约46%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呈阳性。该型常出现门静脉侵犯和肝内转移,预后较差。

④富脂型:为癌细胞脂肪代谢紊乱所致,易误诊为良性病变,如局灶性脂肪变等。

◇肝细胞癌的分化与分级:

Ⅰ级:癌细胞呈高分化状态,类似正常肝细胞,细梁型排列。手术切除率较高,术后生存机率较高.

Ⅱ级:癌细胞中度分化,形态接近正常肝细胞,但核/浆比增大,核染色加深,胞浆嗜酸性增加,在梁索型基础上出现假腺管型结构。大肝癌切除率明显降低且术后短期内复发的机率很高。

Ⅲ级:癌细胞分化较差,核体积与核染色均超过Ⅱ级,核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可见瘤巨细胞。不能行根治性切除术,或切缘见癌浸润;

Ⅳ级:癌细胞分化最差,形状极不规则,高度异型的癌细胞占多数,细胞排列松散。镜下可见较多的血管癌栓或卫星灶 ,伴肝内、外转移。

◆小肝癌

指单结节直径或两个相邻癌结节直径之和≤3厘米的肝癌,少有肉眼可见的癌栓,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小肝癌属早期肝癌,有如下病理形态特点

◇小肝癌的分化与癌灶大小有关;

◇小肝癌具有膨胀性生长和侵润性生长的特点;

◇近60%的小肝癌呈Ⅰ~Ⅱ级高分化表现,需要与肝细胞腺瘤、肝腺瘤样增生、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相鉴别,可做相关免疫组化或肿瘤基因标志物检测以帮助。

◆肝内胆管癌

肝内胆管癌 占肝脏恶性肿瘤的2.3%。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研究提示,多基因变异在肝内胆管癌的多阶段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肉眼所见:肝内胆管癌 以肝左外叶多见,瘤体直径2~15cm,可包裹累及的胆管,肝组织常有淤胆,少有肝硬化。

◇镜下所见:典型的肝内胆管癌 为中度分化的腺癌,癌细胞有立方形或低柱状,胞质不含胆汁,癌细胞核膜清楚,核仁不明显,常见核分裂象。

◇组织学类型:肝内胆管癌 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或梁索型。分化差的腺癌包括多形型、腺泡型、黏液型、印戒细胞型和梭形细胞型等。

◇治疗及预后:总体来说,肝内胆管癌 恶性程度较高,治疗首选手术切除,一般可将平均生存期提高到2年。

◆混合型肝癌

由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 两种成分混合构成,发生率少于肝脏肿瘤的5%。主要表现为在一个肿瘤结节内,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两种成分或相互混杂或分区存在,在基因表型分析上显示分属两个独立的克隆。混合型肝癌属于高侵袭性肿瘤,术后5年生存率为24%,比单纯性肝细胞癌(37%)可能更差,治疗原则同肝细胞癌。

◆肝母细胞瘤

为一种肝脏的胚胎性恶性肿瘤,占儿童肝原发性恶性肿瘤的50% ~62%, 2岁和5岁以下的患儿分别占70%和90%,平均年龄16个月,男女之比为2:1。5%~96%患儿血清甲胎蛋白含量升高。肿瘤多位于肝右叶,以单个实性大肿块为主,切面为实性分叶状,或因出血坏死而局部囊性变,含有骨性成分时质地坚硬并伴有钙化。肿瘤半数有纤维包膜,肝组织无肝硬化。

镜下可分为上皮型(56%)和上皮-间叶混合型(44%)。

◇上皮型

①胎儿型:最常见,约占31%,瘤细胞犹如6~8周的胎肝细胞,为圆形或立方形,小于正常肝细胞,排列成1~2层细胞厚的梁状,相互交替排列成特征性的亮区和暗区结构。

②胚胎型:约占19%,瘤细胞分化更差,缺乏相互连接,通常排列成不规则索状、条带状、腺泡状、菊花团状。瘤细胞边界不清,胞质稀少,嗜碱性,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象多见。胚胎型和胎儿型常混合出现。

③粗梁型:约占3%,瘤细胞排列成10余层细胞厚度的梁索状,是肝母细胞瘤分化较为成熟的表现。

④小细胞未分化型:占2%~10%,是肝母细胞瘤中分化最差的一种组织类型。瘤细胞小圆形或卵圆形,因连接差而呈松散片状或巢状分布,胞质少,细胞边界不清。

◇上皮-间叶型混合型

由数量不等的胎儿型或胚胎型上皮细胞成分与三个胚层的间叶成分混合出现,最常见的间叶成分是围绕瘤细胞沉积的骨样组织和灶性钙化。

◆纤维板层型癌

纤维板层型癌在我国非常少见。在美国,此肿瘤在所有肝细胞癌中占1%。患者主要为青年人,90%以上发生于35岁以下人群, 患者中多无肝硬化,85%~90%以上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不升高,而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可升高。

为什么有些肝癌患者皮肤发黄

肝癌晚期,患者常出现皮肤、黏膜、体液等黄染表现,我们称之为黄疸。肝癌黄疸的并发率约为29.6%~37.5%,黄疸是胆红素代谢障碍时血浆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的。胆红素来自体内衰老的红细胞,其生成、代谢及排泄与肝脏关系密切。

黄疸的基本症状为: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尿和粪的色泽改变;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状。

肝癌患者所并发的黄疸以阻塞性黄疸多见,其发生机制为:

1.肝内及肝门区肿瘤结节或肝门淋巴结肿大压迫各级胆管,导致胆汁引流不畅,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返流人血,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引起阻塞性疸。

2.肝内肿瘤侵人胆管,导致胆管不完全或完全阻,并可部分坏死脱落,下降至肝外胆管,突然阻塞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

3.胆管内癌栓形成,包括坏死肿瘤脱落,在胆管内生长,肝内原发肿瘤破人胆管,或肿瘤出血,含有癌细胞的血凝块形成栓子,阻塞胆管等,均可导致阻塞性黄疸。

4.弥漫性肝癌或合并有严重的肝硬化,因广泛肝细胞受损,胆红素在肝内的生成。代谢及排泄障碍,导致血中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均升高,引起肝细胞性黄黄疸,同时也可因肝内肿瘤对胆道系统的压迫,合并有阻塞性黄疸,呈混合性黄疸。

5.一些抗肝癌治疗手段也可引发黄疸,如肝动脉化疗栓塞、经皮无水乙醇注射。

肝脏肿块有良恶,肝癌发病有规律

肝脏占位病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肝脏长了肿块。

肝脏占位病变有恶性的,也有良性的。良性占位如血管瘤、肝囊肿、肝腺瘤、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等。恶性占位如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肝母细胞瘤、肝脏平滑肌肉瘤、淋巴瘤。

发现肝脏占位病变时要鉴别诊断,良性占位病变,可手术切除;恶性占位病变,则应根据“三个合适”的原则(合适的适应症,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手段)个性化治疗,不可一概而论。

肝癌的发病呈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别。东南沿海高于内陆地区,我国肝癌发病最高的地区是:广西扶绥、江苏启东、广东顺德、福建同安。

肝癌的高发年龄集中在40~60岁,这个年龄段的朋友应注意定期检查,尤其是有肝炎病史或者肝硬化病史者。